韓城礦業公司:礦區平凡的記錄者
這是秋天里平常的一天,這是一個沒有假期的節日,11月8日——記者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前浪,后浪,新浪,被裹夾進企業五十多年發展巨浪中,他們用文字、鏡頭、音視頻記錄歷史,備忘時代。他們守正聚力,創新融合,將正能量傳遠播廣,為企業高質量發展鼓與呼,他們就是礦區的記錄者。

并肩作戰好兄弟。在陜煤韓城礦業集團桑樹坪礦經常見到兩個小伙子一起“行動”,一個長相憨厚、性格靦腆。一個頭發卷屈,身材魁梧。他們主要負責視頻新聞素材的拍攝、新聞拍照撰稿,是職工常掛在嘴邊、新聞宣傳戰線上的好“兄弟”。
面龐白凈的叫楊偉,在宣傳崗位干了15年,因為資格老些職工親切的叫楊哥,是桑樹坪礦黨群工作部的副部長。張凱身材魁梧、嗓門大,職工親切稱他為“凱哥”,兩人在氣質雖然有些“混搭”,但在企業新聞宣傳路上卻攜手唱出一段精彩的“二人轉”。
2018年張凱因為酷愛寫作,離開了工作十幾年的電鉗工崗位。初到宣傳部“凱哥”可沒現在這么“神氣”。想要將手中的螺絲刀換成單反照相機、電腦鍵盤當作“武器”可沒那么容易,張凱暗自下了決心,思緒歸零。
“拍攝時要準穩平,雙腳站直,屏住呼吸。”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十五年來,楊偉一直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張凱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了很多“真經”。工余時間,他經常會找個沒人的角落里,苦練“推、拉、搖、移”基本功。手酸了,放下來抖一抖,腳麻了,抬起來晃兩圈。日子久了,手中的設備也聽話了。在張凱眼中,楊偉身上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工作韌勁,工作不記較得失,在急難險任務面前隨叫隨到。尤其在井下拍攝,他用“新聞眼”記錄下安全生產的每一幀精彩畫面。
張凱是名退伍軍人,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之后他的皮膚在風吹雨淋日曬下變得更黑了。在楊偉的敬業精神的影響下,張凱做事愛琢磨,踏實肯干成了強項。撰寫的《老模范新故事》《創新小平臺職工夢工廠》等40余篇稿件被《中國煤炭報》《陜西工人報》、“學習強國”平臺等媒體采用。

并肩齊飛比翼鳥。“采訪時注意安全。”“這幾天要下雪,你也多穿點。”這是多能配售電公司職工陳曉瑜和王峰煤礦職工鐘寧日常微信的一個聊天記錄。因新聞和丈夫結緣的陳曉瑜回憶起倆人的緣定今生情景時嘴角總是淌著笑意。
2020年,倆人經歷了相識相知到相戀,一年后曬出甜蜜的結婚照。雖不在一個單位,卻都是單位的新聞宣傳報道骨干,工作上志同道合,生活上舉案齊眉。
“有時我們會一起相互切搓各自的稿件,找錯別字、糾正修辭和語法。有時會用手機拍一段視頻,比比誰的角度和主題更貼切。”
2012年,陳曉瑜剛從延安大畢業踏入礦區時,還有幾分羞澀與靦腆,說話總是慢聲細語。第一次寫稿、第一次采訪、第一次拍攝……陳曉瑜下足了功夫,漸漸地在同事和丈夫的幫助下,從一名通訊員成長為新聞宣傳的行家里手。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兩年來,深入礦區供電一線,走遍了礦區9座變電站和矸立、桑蘭等山區架空線路沿線,每年行程近數千公里,用鏡頭捕捉電力人最美的瞬間,用心講述保電搶險故事,為礦區供電保安全書寫著心中的熱愛。
在王峰煤礦建設工地,不論刮風下雨,不論白天黑夜,只要有新聞,總會看到戴著眼睛、肩扛攝像機的他第一個趕到現場,用新聞敏銳性和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一線工人交朋友。“作為通訊員我應該把鏡頭對準職工、對準火熱的施工一線,留好完整的珍貴歷史資料。”

表里不一女漢子。外表文靜、面容清秀,在象山礦井常常能看到一位扎著馬尾辮、左拿相機、右肩扛攝像機的“女漢子”,她的工作地點不是在班組,就是在運煤專線、工業廣場上……她就是該礦黨委工作部宣傳干事、已有兩個孩子的80后寶媽——高婷。她采寫出的稿件傳遞著職工關注的焦點、熱點、要點,傳播礦區和諧之音。
高婷總說:“新聞宣傳是神圣的,要通過文字和圖片傳達聲音,傳遞正能量。”她寫的《與電氣設備較勁的小白》等作品經常見諸各大媒體,不斷將礦井的新鮮事兒傳遞到礦區以外。
時光荏苒,一茬茬的“土記者”在接力棒下繼續奔跑,高婷又主動承擔起傳幫帶的的任務,與宣傳新兵一起深入基層,與職工聊家常、交朋友。她總是想到什么,就第一時間和大家分享交流。稿件如何策劃?新聞角度如何選擇?標題怎樣創新?更重要的是告訴“新兵”新聞的嚴謹與敬畏之心:“找新聞點。在寫作中創新,在創新中進步。”她還是礦上的學習強國管理員,在周末、假期、重要時期都會堅持發布學習提醒,推送相關學習指導。
十年的新聞宣傳工作,讓高婷感觸良多,體會到了什么是熱愛、什么是初心始終。她說:“和那些穿著高跟鞋、妝容精致的女性不同的是,我留下的永遠是扛著攝像機、照相機穿梭于工作現場,以各種各樣或奇特姿態記錄著礦區,但我從不后悔,很自豪。”

一路同行,像他們一樣活躍在韓城礦區的“土記者”還有很多。他們只是一個縮小的音符。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