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與銅川礦區的不解之緣

車在渭北黃土高原間上行駛,起伏盤旋,滿眼雖是黃漠漠的冬日里的高原景象,仍然帶有幾分寒意的春風,向我們迎面撲來,黃澄澄的迎春花已經傲風怒放,路旁的楊柳已經在氤氳著綠色,綻放一抹抹鵝黃。
隨著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的熱播,影響過一代青年的路遙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又一次成為國字頭熱點,無數雙關注的眼睛也從四面八方聚焦小說中的銅城——銅川市,聚焦銅川礦區這片曾經孕育和誕生《平凡的世界》的黃土地,許多新一代年輕人以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身份共同關注孫少安、孫少平的命運,追尋路遙的創作蹤跡,于是我們也再次踏上路遙走過的路,開始了又一次追尋路遙在銅川創作的尋覓之旅。
為了創作他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路遙(原名王衛國),1985年8月前后,來到銅川礦務局掛職體驗生活,任職銅川礦務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當時他已是全國的著名作家,卻沒有一點名人的架子,吃、住從不提什么要求,一來就是下礦下井,和礦工交朋友,蹲在礦上感受礦工生活。他在鴨口礦戴上礦燈、乘罐籠下井,和工人一起在工作面爬著行走,他的汗灑在了晶亮的掌子頭。在井巷深處,他和工人一起感受著苦與累。當他拖著沉重的步子,走出井口,像一個老礦工一樣坐在金燦燦的陽光下曬太陽的時候,他說了句富有哲學意蘊的話:“只有在井下生活過的人,才會懂得陽光的價值,才會珍惜陽光下的生活?!?/p>
路遙與礦工相伴。路遙的弟弟王天樂那時正在鴨口煤礦當采煤工,《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的素材是直接取材于他的,《平凡的世界》的創作札記《早晨從中午開始》一書中就有“獻給我的弟弟王天樂”的題記。比起農村生活來,煤礦生活對路遙來說,遠不如他對陜北黃土地風情那樣熟悉,但他從天樂那里更多地認識礦工。后來他又到陳家山礦深入生活并在那兒創作。陳家山礦是礦務局北區的一個現代化礦井,但那兒的礦工組成更多的仍然是有文化的青年農民,煤礦和農村的血緣構筑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的世界。
路遙與礦山結緣。路遙到過礦務局好幾個礦,每個礦都是這樣,每個礦都有他的很多朋友,礦務局知道他的,認識他的人都說他不像作家,倒像個典型的礦工形象。一次上井后,原銅川日報社長黃衛平就對穿著礦工服的他說:“將來你的小說像《人生》一樣拍電影,主人公的演員就不用找了!”正是這樣,路遙和煤礦結下了深深的感情,他在礦山沸騰的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和營養,啟迪創作的靈感,以深邃的目光洞察礦山的世界,在心底構筑人生的壯麗畫卷,不但在陳家山礦寫出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還在第三部中以鴻篇巨制來真實反映煤礦生活,成功地塑造了孫少平那種完全迥異于巴爾扎克時代和古羅馬角斗士式的為改變生存環境所做的韌性奮爭,在苦難中生存,發掘、澆鑄理想的時代精神,使每一個讀者為之心靈震撼,不但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的殊榮,還在煤礦干部、工人中間也贏得了信任和影響。

銅川的礦工們都為有路遙加入我們礦工的行列,創作反映礦工生活的作品而自豪,他的一些創作隨筆《東拉西扯談創作》、《早晨從中午開始》都最先在的《銅川礦工報》上連載,這正是說明他和礦工的關系,他為開采礦工的心靈和博大的精神世界,嘔心瀝血、積勞成疾,像煤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和溫暖別人,令礦工群體感同身受啊!
在陳家山煤礦寫作的日日夜夜,除了每天晚飯后到龍王溝散步半小時,他整日都在稿紙上和筆下的眾多人物同悲同樂,他把自己融入礦工的世界。
在這個斗室,如今早已被改造成陳家山礦職工醫院的財務室,猛然走進去,這是一間再普通不過的辦公室,但是,因為和路遙《平凡的世界》的關系,就賦予了它不同凡響的地方。我們看著那墻面,仿佛還在尋找路遙當年的創作進度表;站在那窗前向礦區望去,身臨其境地理解當年路遙的孤軍奮戰和一人站在窗前仰望礦區家屬樓家家燈火、思念親人的心情。
路遙不僅要把礦山內容、礦工形象、礦工的拼搏奮斗精神寫入作品里,還特意選擇了煤礦這種艱苦環境為作品奠基,這是一種精神動力所在。
是的,這里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誕生地,是路遙搏擊、奮斗、創造文學巨著的展示臺,后來他在撰寫第二部、撰寫第三部,三部作品所有的奠基工作都在這里完成,這是路遙在陳家山礦區向社會奉獻的一種特殊的光與熱!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