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第一批紅色地名發(fā)布,這些與徐礦有關……
徐礦集團是具有長達139年煤炭開采史和93年黨建史的省屬特大型能源集團,具有純正的紅色基因,引領著一代又一代徐礦人聽黨話、跟黨走,形成了許多承載著紅色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的標志物,催生出豐富的紅色資源,以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留下深刻印記。





賈汪起義舊址
這些地方與徐礦有什么聯系?
背后又有怎樣波瀾壯闊的革命故事呢?
答案看這里

該舊址始建于1942年,是當年駐賈侵華日軍及其柳泉炭礦(徐礦集團前身——賈汪煤礦被日軍侵占后,更名為“柳泉炭礦”)經營者為解決子女上學問題而建,因其墻體呈現紫紅色所以被成為“紅樓”,為徐礦當時的子弟學校。這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重要事件發(fā)生地,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價值和歷史紀念意義。

淮海戰(zhàn)役期間,該舊址曾一度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zhàn)軍前委指揮部。

徐州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建碑立標,1993年11月該舊址被徐州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被批準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賈汪起義舊址位于徐州礦務集團原韓橋煤礦夏橋井內,說起這個地方和背后的故事,每個徐礦人都能如數家珍。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zhàn)役打響。11月8日,在淮海戰(zhàn)役的關鍵時刻,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第三綏靖區(qū)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兩將軍在賈汪礦區(qū)率兩萬三千多人舉行戰(zhàn)地起義,開放了臺兒莊一帶運河上的通道,敞開了徐州的東北大門,使我軍順利通過敵人防線,截斷了黃百韜兵團向徐州的退路,經過17個晝夜奮戰(zhàn),先后用14個縱隊圍攻打援,殲滅了黃百韜的國民黨第7兵團的4個軍10萬余人,為淮海戰(zhàn)役第一階段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賈汪起義”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1948年11月18日,毛澤東在給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的電報中指出:“北線何、張起義是第一個大勝利”。
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賈汪區(qū)韓橋煤礦夏橋井內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造的水塔。
1938年5月,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踏進徐州。10月24日,賈汪煤礦淪陷,易名柳泉炭礦。日寇實行法西斯統(tǒng)治和掠奪式開采,礦工苦不堪言,礦井千瘡百孔。
1938年,賈汪煤礦礦工周德勝,按照運河支隊指示打入敵人內部,先后從敵人手中運出炸藥200多斤、子彈200多排,支援抗日戰(zhàn)爭。

(資料圖 圖文無關)
1940年12月,賈汪煤礦礦工李昌田,在敵偽自衛(wèi)隊里成功策反,帶領18名自衛(wèi)隊員參加了八路軍運河支隊。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徐州煤礦,在八路軍運河支隊的領導下鋤奸斗寇,先后組織了窯木斗爭、大鬧鐵道門、千人大罷工,涌現出一大批抗日英雄。
淮海戰(zhàn)役時,徐州礦山剛回到人民的懷抱,廣大礦工奮勇支前,在不牢河架設浮橋。浮橋被國民黨軍機轟炸后,他們不顧安危、冒著嚴寒修橋,保障了解放軍順利開過。

渡江戰(zhàn)役期間,徐礦工人支援前線2萬多袋面粉、50多萬公斤小麥,趕造土造大炮12門、炮彈600多發(fā)、鐵鎬鐵錨300余件。

抗美援朝時,徐礦人踴躍擁軍支前,有207名礦工報名請戰(zhàn)入伍上前線,最后有17名礦工和22名礦工子弟穿上戎裝,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


抗美援朝中的中國戰(zhàn)斗機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后,徐礦工人迅速掀起愛國增產節(jié)約運動,自覺集資捐獻“賈汪礦工號”戰(zhàn)斗機,用實際行動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