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中興”與經學學術
同治帝在位期間,晚清中國在長久積弱之后出現了一段短暫的復振,史稱“同治中興”。這段時間政治相對安定,經濟有所恢復,外交獲得喘息之機,新興的軍事工業開始建設發展,文化教育也體現出相當的活力。地方督撫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首,中央政府以恭親王、文祥等為主,“中興名臣”上下努力,使得古老文明于衰敗至極的地步得以恢復和延續。以往的研究更多地關注“同治中興”在“急務”和“下手工夫”方面的努力和成績,其實“同治中興”在思想文化的意義上也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內容。曾國藩等“中興名臣”積極倡導復興書院教育,在大興科舉、網羅人才的同時,也著手興辦新式教育,在組織翻譯西洋學術著作的同時,也通過金陵書局等機構有計劃地主持經典學術著作的刊刻出版。這些舉措都在客觀上推進了晚清學術研究(包括經典研究)的發展與轉型。
同治年間的經典研究既承續乾、嘉、道、咸“長于求是”而“征其文明”(章太炎語)的經學傳統,又在古今、新舊之間“具扶微補絕之心而非牢守一家”(章太炎語),從而形成了開放與均衡的經學學術生態。這其中,“中興名臣”本身的學術格局闊大也有楷模學林之功。曾國藩之所謂“經術”已經從傳統的儒家經典拓展到“禹、墨、老、莊”,皆尊之為“圣人”,“可師不可棄”,具有強烈的典籍重構意味。其《圣賢畫像記》作于咸豐九年,選取三十三位圣賢先儒,體現出會通漢宋、調和今古的學術襟抱,開啟了同治經學研究的新風尚。王國維說道咸以來之學“言經者及今文”,在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之間,同治年間的經典研究能夠均衡發展、不偏一隅。僅以曾國藩幕府及友人群體為考察對象,古文經學家俞樾、陳奐、莫友芝等的經學研究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今文經學為矯古學考訂之偏,提出“通于天道人事,志于經世匡時”的學術綱領。湖湘今文經學的崛起,也是同治年間值得注意的學術現象。王闿運遠繼湖湘學派以魏源為代表的經學傳統,在同治年間撰寫了《春秋事比》《谷梁申義》《尚書大傳注》《今古文尚書箋》《詩補箋》等經學著作,兼采今古文經學傳說,辨析舊疏之誤,頗多心得獨到之處。王先謙在同治年間已開始撰寫《三家詩義通繹》,究心齊、魯、韓詩逸說,章太炎贊其“通知法式,能辨真妄,比輯章句,秩如有條”。同治年間今古文經學的發展都深沾曾國藩治學理路的澤惠,并因而成為“同治中興”澤及文教的一項例證。
以固有的經典思想格局權衡西學,是同治學術的一個顯要特征。曾國藩于咸豐十年延續近代士大夫會通中西的思想傳統,再次提出“識夷情”、“師夷智”的主張。馮桂芬本來是經學家,代表作為《說文解字段注考證》。他與曾國藩過從甚密,其中西學術的觀點深受曾的影響。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說:“人無棄材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四者道在反求。”無論“人無棄材”等四項標準,還是“道在反求”的解決方略,都來自軸心期的經典學術固有的宏闊眼界。“三代圣王之法”的經典智慧也支持了近儒老實承認“不如夷”的理性與清醒。曾國藩極贊賞《校邠廬抗議》,稱其“釋古今之紛”,“是名儒之論”。郭嵩燾也以禮學名家的經典眼光審視歐西社會生態,提出“政教修明,風俗純厚,百姓家給人足”為中西學術共通之精義,并贊賞歐西科學的發達,謂“此邦格致之學,無奇不備,可以彌天地之憾”。同光之際的開明士大夫能夠以舊學根柢,理解新學之奧妙,也是因為經典思想格局當中本有通變日新的意蘊與潛能。試舉一例:張之洞撰成于光緒元年的《書目答問》體例恢弘,指引門徑,嘉、道、咸、同四朝的經典研究至此得到比較完整的總結。而其作于光緒二十一年的《勸學篇》則以“權衡新舊”為宗旨,《外篇》已基本囊括同光之際新學的主要內容,并“察其是非損益”,對歐西新學的理解是深刻的。
同治時期經學學術的新變,是“經濟之學”的獨立。曾國藩早年與唐鑒、倭仁研習義理之學,但并不認同他們的“經濟之學在義理之內”的看法,而主張“經濟之學在孔門為政事之科。”曾國藩“學問宗旨以禮為歸”,并欲補修《五禮通考》而增“鹽漕賦稅”一編,其實是以禮學為樞紐,統和連結形而上的道德心性與形而下的經世致用。這正是曾國藩與那些對抗“中興”新政的迂闊理學家們的區別。曾國藩的“經濟之學”能夠不廢經典的依據,又在“孔門四科”中挺立其相對的獨立地位,既有效回應了時代的現實挑戰,又豐富和發展了道咸以來的經典研究。郭嵩燾對《禮記》的研究和對經世之學的貢獻都是沿著這一思路繼續前行的結果。
“同治中興”的學術際遇肇始于一種偶然中的必然。在中學的深湛學術傳統尚未完全失落,而西學的新鮮活力因素也尚未“定于一尊”之時,“大變局”的因緣際會造就了“同治中興”時期的開放而均衡的學術生態。此后,由于整個民族承受著“亡國滅種”的壓力,不得不聚焦于“救亡圖存”方略的抉擇,經學的學術轉型也受時代風氣的影響,一度走向《孔子改制考》式的急進與失衡、倉促與不安。今日重溫同治年間經學研究的這一段歷史,無論是其開放、均衡的學術生態結構本身,還是其成績與教訓背后的深層社會文化原因,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中文系)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