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世界歷史讀本》——眼在遠處 手在近處
——眼在遠處 手在近處

《簡明世界歷史讀本》 武 寅 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坊間世界通史類的著述已然不少。拋開多卷本的世界史不論,單卷本的世界通史也有不少,稍早有威爾斯的《世界史 綱》,最近有麥克尼爾的《世界史》。不過他們大多出自西方學者之手,雖然都希望能夠闡釋人類在世界上的發展,但觀點和風格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歐美世界的烙 印。出自中國學者之手的單卷本世界史并不多見。準此而論,由武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簡明世界歷史讀本》(以下簡稱《讀本》),就 具有了特殊的意義。該書作者們都是各自領域內的大家,眼界寬闊,對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也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非常有限的600多頁的篇幅中,他們盡力展 現了世界史發展的基本趨勢。
世界歷史的內容包羅萬象,如何體現世界歷史不同時期的特征,是任何一部世界通史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馬克垚先生論及世界上不同地區、不同國家 編纂世界史的實踐,認為現在的世界史僅僅是一種“準世界史”。可是,正因為當前的世界史仍是一種準世界史,才需要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學者大膽嘗試和實踐, 努力尋找編纂世界史的新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學者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編纂世界史,不僅可行,而且必要。
眼在遠處 視野開闊
吳于廑先生曾指出:“眼在遠處,手在近處,視野要開闊,研究要具體”,是研究世界史的不二法門,筆者深表贊同。就“眼在遠處”論,《讀本》 的處理相當成功。古代部分在概述人類的起源與文明和國家的產生后,依次論述了古代埃及、兩河流域、印度、希臘和羅馬文明的歷史,重在把握不同地區不同文明 的特征,較好地展現了古代世界各個文明相對孤立發展的基本狀況。及至中世紀,中古西歐獲得了三章的篇幅,分別涉及蠻族國家的建立、封建制度的一般特征和中 世紀的文化成就,隨后依次是阿拉伯、拜占庭與東歐、東亞、蒙古、奧斯曼帝國、非洲和美洲,以文藝復興終篇,既展現了中古時代不同地區文明的不同特征,也體 現了人類歷史在中世紀時代聯系和相互影響的加強,形成西歐、東歐、阿拉伯、東亞幾大主要中心,以及非洲和美洲相對孤立的狀態。
從“眼在遠處”的視野要求,近代部分的處理最為人稱道。作者從中國的鄭和下西洋開始,引出環球航行和全球物種交流,第十八章的《白銀資本》 對白銀在世界范圍內的流通與影響的概述,形象地展現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下經濟與貿易的一般特征,以及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為解釋中國在近代的后進提供了 基本背景。隨后的幾章主要圍繞西方進行,分別涉及歐美現代化的不同方面,思想的變革、近代國家制度的興起、工業時代的來臨、政治民主化等。有關亞非拉的各 章,意在說明仍處在農業文明的地區面對西方國家興起的反應。此時的世界歷史,真正具有了世界的味道。承續近代史的現代史,因為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相互聯系的 進一步加強,更強烈地體現了世界發展的整體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不過是短暫的和平,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二戰 中蘇聯和美國的作用,奠定了40年代末開始的冷戰基本格局。戰后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一方面有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表現的活力,也有蘇聯東 歐的劇變和冷戰格局的結束。然而冷戰的結束和美國的一家獨大,讓多種社會問題在新世紀以不同形式的危機爆發。新世紀的人類雖然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 新興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卻也不得不面對環境惡化、人口膨脹、恐怖主義、美國文化霸權等多種似乎一時難以根治方案的危機。
手在近處 研究具體
宏觀框架的合理,體現了這部世界歷史讀本的世界性,對具體史實的敘述,則體現了吳于厪先生強調的研究世界史的另一重要方面:“手在近處”。 《讀本》的主要作者都是各自領域內卓有造詣的專家,基本史實的準確性自不待言。在本文作者看來,《讀本》還在十分有限的篇幅內,盡可能汲取和反映了世界史 領域的新成就。這里僅舉兩例說明。
第一個例證是對希臘城邦特征的解說。學界流行的定義:城邦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圍鄉村的國家,突出了這類國家的城市特征。《讀本》注 意到原蘇聯和西方學者的成果,指出將希臘語的polis譯成城邦“并不準確,因為就城市與鄉村對一國的意義而言,農村是希臘列國自給自足理想的必要前提。 所以希臘國家都以農為本,土地與債務問題是各邦優先處理的問題。而且,古希臘不存在城鄉社會的差別。在一些邦,是否擁有土地反而成為是否具有公民身份的標 準,公民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同居住地沒有關聯。此外,希臘還有少數沒有城市、只有鄉村的波利斯,如斯巴達就沒有城市中心,也沒有防御性的城寨,斯巴達 人認為勇敢捍衛國家的公民軀體是一國最好的‘城墻’”。(第105頁)短短幾百字,既沖擊了傳統的城邦定義,也說明了希臘城邦多樣化的特征及其與近代國家 和社會的基本區別。
第二個例證是近代部分有關不同地區物種的交流,3頁稍多的篇幅內容相當充實。關于美洲印第安人在近代早期的命運,該書用具體的數字和幾條生 動的材料,把病毒在新大陸的威力,特別是對印第安人的影響,包括對印第安人精神世界的沖擊,淋漓盡致地揭示了出來。另一方面,新世界物種玉米、馬鈴薯、番 茄、花生等向歐洲和亞洲的傳播,不但改變了世界不同地區人們的膳食結構,更刺激了亞洲特別是中國的人口增長。值得注意的,該書還提到舊大陸物種如小麥、 馬、牛、羊等傳入新大陸后,徹底改變新大陸人口的營養和健康狀況的史實(第343-346頁)。一來一往,充分展示了近代海道大通和整體化的世界影響。而 在《白銀資本》一章中,作者承認17-18世紀貴金屬大量流入中國的實際,但用兩句話形象概括了這些白銀在中國的作用,“白銀在中國被用作貨幣本位金之 余,主要作為貴金屬,被官僚和富商囤積起來”,并未被投入生產之中。歐美與中國對待白銀的基本態度,還有隨后有關明清統治者對海外商人與華僑政策的闡釋, 成為兩個社會在近代不同走向最為形象的說明。
如何處理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讀本》立場非常鮮明,“中國史是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讀本在敘述整個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時,把中 國史的相關內容很自然地糅入其中,使人們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文明在人類歷史上所處的位置,同時也啟發人們在全球視角下,對本國歷史進行深深的思考。” (《引言》第3頁)兼顧了中國和世界的立場,具有相當的合理性。稍有遺憾的,是《讀本》略去了從先秦到唐宋時代中國的歷史。如果在古代和中世紀部分各給相 關時期的中國歷史留下一章,也許能使國人更準確地理解中國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此外,如果在書末介紹若干種通行的著述和基本史料,對普通讀者登堂入 室也許會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