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國戲曲夢》:戲曲傳播助力中華文創

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中國戲曲夢》 (資料圖)
在今天這個時代,談起“戲曲”和“圖書”,難免令人感覺很OUT。一個是被眾人想當然地認為“無利可圖”的古老藝術,另一個是“日漸沒落”的傳統媒體,有趣的是,這兩樣《中國戲曲夢》都占了。
原創力是根基
中國戲曲是中國傳統價值與美學的綜合而極致地表現,是中國最重要的文藝形式之一。自古以來,中國戲曲深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社會各階層人士都以戲曲作為理念的依托、心靈的慰藉和生活的樂趣。它承載著中國經典的價值體系與美學趨向,逐漸融入國人骨髓的獨特文化基因。戲曲藝術的綜合性、系統性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與戲曲藝術相伴的人文群落、社交關系、情境場所、運作模式同樣具有相當的科學性,支撐著這門藝術長久流傳,并形成獨特的社會形態代代傳承。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我們中國原創的,彰顯著中國式DNA的藝術表現與人文形態。原創藝術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戲曲藝術的內涵、形式與美學正是中國原創力的集中表現,《中國戲曲夢》系列叢書的策劃初衷就是希望引發大眾對中國原創力的認知與深思。以吸引和啟發大眾欣賞正宗的戲曲替代盲目改變戲曲原貌以求迎合觀眾,做有根基的創新與顛覆,并通過對民族文化的關注重拾文化自尊,重塑文化自信。
跨媒體是趨勢
為了實現傳承中國戲曲的使命,第一步要從“傳播“開始。也就是需要針對中國戲曲的特點,將其納入系統性的當代傳播模式。傳承是在深入研究中國戲曲及其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開發中國戲曲與當代生活之間的關聯,在廣闊的人文空間中,利用多元化的媒體呈現模式,增強中國戲曲與當代人生活的互動性,讓中國戲曲以生動的方式融入當代人生活的細微末節,恢復中國戲曲及其文化底蘊的活力。因此這個過程本身也是“傳承”的一部分。通過持續性地推行,最終將積累而來各項資源用于滋養中國戲曲藝術本身。
圖書是典型的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欣欣向榮的今天,圖書出版的境遇多少有些尷尬,《中國戲曲夢》的出版冒了不小的風險。做國粹要精致,《中國戲曲夢》一書將重點放到了“人”上面,選擇了生于不同時代的、與戲曲相關的人物,通過他們對自己成長經歷的自述,勾勒出多年來戲曲藝術發展的狀態。“人”是文化形態中最活躍、最具創造力的因素,戲曲人講出來的故事勢必帶著不可替代的鮮活性和獨創性,也更加貼近讀者的需求??梢哉f,《中國戲曲夢》是一本以互動的方式完成的圖書,這和互聯網傳播的本質是很相似的。緊扣這樣的特質,這本書驅動了人脈,衍生出活動、演出,活躍了諸多形式的網絡傳播,在跨媒體發展的趨勢中凸顯中國原創力(戲曲藝術)的巨大潛力,它不僅關注幾千、幾萬購書者的感受,更注重這些個體借助移動互聯擴散出的影響力,以增加更大人群介入戲曲藝術的可能性。
個人堅守與社會網絡
戲曲藝術曾經成就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明星(梅蘭芳),也見證著中國精英社會對藝術文化的關懷與貢獻。戲曲藝術家本身及其周邊的知識份子、學者、文人、商人等諸多社會工種都仰賴這門藝術成就過個體的價值。今天,當我們仔細閱讀書中的故事,就會發現,每個個體在堅守戲曲藝術的歷程中,都會粘合、容納廣闊的社會關系,而每一種社會關系的建設與維系都在不斷支持和滋養戲曲藝術的發展。當然,這些歷程中同樣充滿了曲折與失敗,飽含了個體化的失誤以及社交網絡的不可控性,但這些更是對大眾有益的可讀、可鑒之處,感悟個人成就與大環境、大趨勢之間亂中有序的運動,鼓勵每個人在不斷挑戰自我的同時對外界產生自己獨創的、有益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吸引和網羅戲曲專業人士與相關行業人員不斷為中國戲曲的發展而工作,將個人的職業發展和生活規劃建立在中國戲曲發展的事業中,在不斷產生的創意累積和運營模式中滋養國人的心靈和生活。與其說《中國戲曲夢》講述了各位追逐、實現自我戲曲夢的歷程,不如說,他們用中國獨特的精神價值、美學表達、文化形態論述了中國原創力及模式的成功,甚至是實現了中國夢的偉大價值。
產業化的社會基礎
《中國戲曲夢》一書的出版為以中國原創力為核心的文創產業發展帶來了一線曙光。以大眾傳播理論為基礎,著眼于“傳播生態”中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個個環節,考察傳播內容(中國戲曲)、傳播媒介(劇場、戲園、堂會、影視、出版、新媒體等)、傳播受眾(中國各階層國民)三者之間的聯系。在這三者所形成的人文空間中,通過社會學、人類學角度的解讀,了解中國戲曲藝術形成、發展的生態環境,提煉中國戲曲的傳播方式和發展空間。
本書選取的人物不僅衷情于戲曲藝術,更具有國際化的眼光和開創性的思維。他們的思考和努力聚焦但不局限于一方舞臺,他們大膽的跨界、跨國、跨行業經歷凝煉成多元化的思維模式。這些方法、創意不是總結、效仿其他模式而來的,而是通過切實的舉動、思想、情感乃至金錢的投入打磨而得,也深深地牽動著這些戲曲人的人生軌跡與點滴生活。這些人的“戲曲夢”并不虛無縹緲、假大空,而是實實在在的切身感受。下一步,“戲曲夢”更要落到實處,以原創為根基,順應跨媒體的趨勢,在個人的不斷進步中建設良好的社會網絡與機制,提升全社會創意、欣賞、消費原創文化的意識與能力,打好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基礎,助力中國文創事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為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司長 孫若風)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