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做非瑣思——管理上的家常話》:行不止 思無窮

《所做非瑣思——管理上的家常話》
王亞非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
《所做非瑣思——管理上的家常話》是王亞非繼《一個總裁的微思考》和《非名言,微思考》之后推出的第三本書,與前兩本著作發于微博、長于感悟不同,這本書內容立足實踐、專注思考,植根于作者8年來從事文化產業實踐與理性視野,用“行”與“思”的關聯大視角,從中把握一個企業家的思想脈動,追溯一個管理者的文化情懷,從匆忙而復雜的產業動向中,發掘出文化建設的內在肌理。比前兩本書的格局大了許多。
對于出版文化產業,王亞非可謂“半路出家”。2005年底到安徽出版集團任總裁前,他曾經從事20多年的外貿行業,但是講“感覺”的王亞非憑借長期市場拼打出的直覺與經驗,循著異質同構、體用一如的脈絡,很快摸出了出版的“門道”,賦予文化產業新的發展思路,宏大與細致、日常與遠景、個性與智慧、經驗與思考,都在其中有所呈現。
文化產業需要恢弘布局和深耕細作,需要有破冰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努力,這是王亞非最大的著力處。文化企業的管理機制是什么?產業怎么創新?企業文化怎么建設?在作者看來,忙于問道,不如認真做事。萬事不外“行”和“思”兩個維度,“行之有道”才能“思之有據”、言之成理;想干事而且干成事,必能于沉靜中跳出表象,直達邏輯真實,成就豐富完滿的境界,這或許是作者為何將書名定為《所做非瑣思——管理上的家常話》的緣由。
企業是理性視野在經濟活動中產物,企業經營需要知性的力量,需要情感的注入,需要實踐的檢驗。書的內容源于“所做”,立足在創新歷程、發展成效;看似“瑣思”,實際上視野廣闊、一氣貫通。這些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之思,始于探索,發自胸懷,別樣做法,非凡運思,不落于瑣細,不同于流俗,用平實、樸素、熱情、鮮活的家常話,展現一個企業家的戰略視野和文化人的產業努力。作者拿出來分享的,必定是簡潔、生動、熱烈、深刻、實用的,讓人在琢磨涵泳之間感動感悟。
清醒、堅毅、果決,是王亞非作為文化企業家的特質。對改革與發展的艱難話題,他提出了自己清晰的理念。通過對傳統的反思,他說,改革就是一場革命,改革即轉變觀念,發展即挑戰自我。星巴克不僅僅是咖啡,文化產業立體化、層疊式的發展思路在這里清晰可見,在作者心目中,觀念轉變引導天寬地闊,一個朝向成熟卓越的企業,必然是一個不斷自我革新、自我充實的過程。
同樣的思路在作者的戰略選擇上也得到鮮明體現。在這里,產業與主業、專業與行業、品位與地位、文化與經貿成為思考的關鍵詞,始終困擾出版文化產業的一些核心問題,在“做強主業,做大產業”,“專業有品位,行業有地位”的觀照下迎刃而解,豁然開朗的不僅是戰略走向,還有資本的“轉”與“賺”、轉型升級發展的新大陸等等。王亞非的用心在于,戰略決定成敗,產業成就主業,新興文化產業實踐邏輯離不開經濟大循環的烘托與滲透。
激情的力量、進取的態度、同情的了解,在王亞非看來,是文化企業必備的基本管理個性,“用滾燙的心做火熱的事業”是最直白的表達。文化企業的企業文化每天都要燒開水冒泡泡,每天都要有新想法、新理念、新動作;文化企業需要“媽媽式”管理,要為企業、為員工想得細、做得實,做讓員工開心的事情。這些柔性管理與感性表述,為企業的文化環境增添了一抹溫暖的情感底色。
作者對文化產業人才充滿渴望,“人才定,天下定”,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根與魂。什么樣的人是人才、人才如何成長、企業如何培養人才,作者都給予明確的回答。王亞非對人才的要求不是簡單的學習、引進、培養,核心是要給平臺給舞臺、給機會多鍛煉、會表現有成果,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王亞非對人才能力的要求近乎苛刻,但在人才使用上又充滿包容的力量。
對完美的追求讓王亞非的著作有鮮明的個性色彩,激情與理想、感性與理性、堅守與創新、嚴厲與寬厚、堅毅與溫情,各種看似難以融合的元素,在他身上卻達成實踐意義上的有機統一。他是個充滿美感的人,詩意的情懷時刻滲透在火熱的事業中;講格調、有品位、懂欣賞,卻也講效益、拒空泛、擅實戰,能將自己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獨特感受外化為藝術化的產業張力。往往寥寥數語,就能道出一個歷經拼打得來的深刻理念。大道至簡,其中有勢,觀勢謀定,運策求變,這是風雨之后的晴空、激蕩之后的沉淀、繁華之后的寧靜,猶如山水不言、四時有信,其美在靜、在味、在品。
人生廣闊而深遠,“行”不止而“思”無窮,細讀此書,不禁為王亞非的理想與努力而感動。讀一讀這本書,應該給大家更多認識世界、思考人生的機會,隨之張揚夢想的力量、理解行動的意義。
我們還在路上,只要沒有抵達終點,就沒有理由停下來。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