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全集》:中國設計的本土回溯

《中國設計全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20卷,以中國社會數千年設計事物為載體,涵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
設計,是一個外來詞匯,對應于英語中的Design。但漢語“設計”是否與英語的“Design”意思一致,是需要商洽的。漢語的“設計”在中國經歷了非常復雜的道路,形而上地看,近代中國人文化的尊嚴、傳統與現代的糾結以及生活質量,都可以相當程度地體現在設計的層面上。設計作為西方文明的代名詞,以及它所呈現的“物”的象征,在近代中國不同時期的改革中已成為許多有識之士的追求,然而,由于中國社會形態發展的軌跡,漢語的設計有著許多變體,“圖案”、“意匠”、“工藝”、“裝飾”、“實用美術”、“工藝美術”等詞匯,相繼成為中國設計特定的發展表征。直至今天,我們面對本土設計的態度依舊是忐忑和猶豫的,盡管我們努力希望以“中國設計”來取代“中國制造”。
從設計本質來看,設計的優劣取決于文化和技術兩個方面,較之中國古代設計,中國當代設計的軟肋并不是制作與創造的偏差,事實上,我們當代也有很好的創意,更有優秀的技術,但我們缺失了某些東西,這就是對“傳統”問題的正確理解。長時間以來,我們一廂情愿地對設計的過度闡釋,尤其是將設計片面地理解為大工業化之下的產物,已經給中國的設計界帶來消極的后果,其一是單純地將設計看成是一門專業,從而忽視了與廣闊的當代生活的關系;其二是人為割裂設計與工藝美術的聯系,割裂當代設計與中國優秀造物的傳統的聯系,這一點,對于中國最終建立具有民族特點的原創性設計尤為不利。
歷史上,“工藝”一詞源于“百工”,百工不僅僅是指與藝術有關的技藝,也指所有為了生活的技藝。我國工藝史家田自秉上世紀80年代后期就曾闡述,“工藝”這個詞已經包含了設計的所有因素的觀點,他說“工藝的一般解釋是:利用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加工或處理,最后使之成為產品的方法”,而并不像一般所認為的僅僅就是指傳統的手藝,是完全為了欣賞性的、有程式化的裝飾語言的那樣一種工藝品。在中國古代造物的歷史中,工藝美術的對象也同時是設計史研究的重要范疇,那些莊嚴的禮器與日常器用、樸素工具、民間裝飾等,都是設計領域的范圍指向,而傳統工藝思想,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等,也正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好設計的含義。
中國古代設計是“中國設計”的源頭,從傳說、民間故事到文獻記載以及實物呈現,中國古代優秀設計始終貫穿于歷史之中。石器是人類的第一次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從人類對自然的有限認知發展起來的工具設計的最初形態,其后按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完全功能性的設計,一是偏重禮儀性的設計。原始彩陶是用具設計的經典代表,主要以“泥條盤筑”法制作,其器物的形狀,不論是哪個文化類型的,今天的容器型制在彩陶里大都已經具備。先秦時期,以青銅文化為杰出表現,尤其炊煮器的多樣造型和功用,以及工藝手段的進步,比如“金有六齊”配比,鑄造中的陶范法、失蠟法等,都成為設計史上的重要事件。
秦的統一,把中原最優秀的工匠、技術全部集中起來,承前啟后,促使漢代成為一個設計上的黃金時代。漢代的設計成就,無論從理性或感性、審美與實用、造型與色彩等方面看,都堪稱典范。魯迅所言“深沉雄大”的概括亦反映了漢代設計美學的品格。漢代日用器皿表現杰出,漢銅燈、銅鏡是其經典代表,其多樣的種類,功能和審美的巧妙,反映出技藝的實用審美觀在漢代生活中的深度和廣度。魏晉時期比較特殊,名士和玄學的關系,引發出品藻制度,“秀骨清相”是頗具代表性的表述,這個時代人和物呈現的是對應的關系,魏晉青瓷制品即是印證,其造型、顏色都和魏晉名士的清談相關。唐代的設計風格富麗豐滿,這與唐代的國力強盛有直接的關系,太平時代才會注重生活品質,亦偏重裝飾的發展。裝飾這個詞在不同的境遇下應該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戰亂還要裝飾,這個時候裝飾就是奢侈和犯罪,但太平盛世,百姓發自內心地向往美好,那么裝飾就是積極的。唐代的設計吸納百川,以充分的物質具象作為基礎,另外,絲綢之路帶來異域文化,如唐代織錦中很重要的紋樣連珠紋,就和薩珊王朝時期的連珠紋樣系有淵源。
宋代是又一個設計高峰,尤其宋瓷極具代表性,宋陶瓷工藝無論是官窯還是民間窯,均成就顯著。宋代設計整體風格典雅平易,這與宋代理學關系直接,其美學思想持重理輕文、重理輕情、重道輕器的態度,使得宋代器物的造型和裝飾都顯得較為平實,同時約束了“奇技淫巧”的產生。元代是中國歷史上外族統治時期,設計粗獷,尚青色,這與薩滿教影響有密切關系,在這種前提下,陶瓷青花流行就很容易理解了。明代“盡復漢唐之制”,體現出的是漢唐的美學趣味:雄大、包容,其典型的設計是家具。明式家具的意匠美、材料美、結構美、工藝美四大特點是中國美學史上的典范。此外,明代在實學風氣的影響下,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觀點,終使中國設計丟棄了貴族色彩轉而趨向簡潔和平民化。1840年后,西方利器打開了中華帝國的大門,“經世致用”的思想便又有了新的含義。
設計史學者杭間說:“對中國古代設計的解讀,我們還只是開始,因為古代造物的豐富性,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物質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呈現出與一般典籍文化研究和人類學田野考察、民族學調查等的不一致性,因此,對古代設計的研究不僅是為建立中國本土設計提供借鑒,而更是著力還原我們中國人‘尋找故鄉’的一個浩大工程。”
中國設計最終要走本土化的道路,我們任重道遠。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