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秦漢社會的生活日?!x《秦漢名物叢考》

王子今先生著《秦漢名物叢考》(增訂版)2023年初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本書初版于2016年,出版后贊譽良多,成為作者代表作之一。增訂版的出版,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舊書新做,而是一本全新著作的問世。之所以如是說,一因作者對初版逐字校訂,并進行了大量充實、更新,使本書更加嚴謹可靠;二因作者在原有46篇文章的基礎上,新增26篇,使考據對象和內容更加廣泛豐富;三因作者新增插圖200多幅,使讀者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和感受歷史,彌補了初版無插圖的遺憾。
名物,即“名號物色”,概而言之,就是事物的名稱、起源和流變等,名物研究是探究諸多歷史文化現象的基礎。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講,“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描述了古人由小學至經學再至史學的治學路徑?!肚貪h名物叢考》形式上是一本小學之作,內容上實為史學之作,全書既有訓詁考據,又有考古探微,還兼史學研究,為普通讀者、文史學人,乃至專家學者提供了一部嚴謹而又生動的秦漢物質文化史。
首先,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這是一部了解秦漢社會的生活百科。《秦漢名物叢考》內容宏富,研究對象包含了衣、食、住、行、用、兒童玩具、軍事裝備、鳥獸昆蟲等,堪稱秦漢社會日常生活小百科;在閱讀過程中,普通讀者也能體驗出作者抽絲剝繭、考證推理的別樣趣味。舉“人魚膏”一篇為例。傳說秦始皇陵地宮中“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所謂“人魚膏”究竟是什么呢? 劉向說是“人膏”,即人體脂肪,并為后世很多學者所采信——作者在此處列舉了十幾種史料來說明采信此說的學者頗多;但同時又有很多學者對“人膏”之說予以澄清,認為“秦雖虐,未必用人膏”,如張懋修、王先謙、沈家本等;李時珍等人又指出,所謂“人膏”,其實就是“魚膏”。作者歷數前人觀點后,又結合秦始皇陵地宮設計所反映的海洋意識、“人魚”“出東海中”、其他用魚類脂肪做燃料的史料記載,以及魏殷臣《鯨魚燈賦》等文學作品,考證出秦始皇陵的“人魚膏”可能就是鯨魚脂肪。
其次,對于文史學人而言,這是一部讀懂秦漢史籍的名物辭典。秦漢史籍多處說到“復道”,但歷史文獻中對于宮廷復道具體情況的記載卻并不多。本書將歷史文獻中的片斷記載,與漢畫像石、甘肅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陶樓、甘肅敦煌壁畫、馬王堆帛書《駐軍圖》等文物資料相結合,考察了復道的形式、規模,以及在軍事防御中的作用等。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劉邦在復道中可以居高臨下窺見諸將偶語(《史記·留侯世家》:“上在洛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 坐沙中語?!?明白何以控制“復道”,是發起宮廷政變的重要措施(《后漢書 · 竇武傳》:王甫與鄭颯“共劫太后,奪璽書,令中謁者守南宮,閉門,絕復道?!?本書的考證對象,更多的是日常生活常見的物品,如“手巾”。作者引用史料,說明秦漢時期的手巾,除了用于“掩口”“拭面”“絞殺人”,還用于游藝活動,魏文帝曹丕就尤為擅長此類游戲。其他諸如秦漢時期普通百姓吃的醬有哪些種,喝的酒分多少類,曹操是否也傅粉,秦漢兒童都有哪些玩具,等等,既有助于讀者了解秦漢日常生活,又有助于秦漢小說創作者在其寫作過程參考,借以還原日常細節。因此,對于歷史小說作家而言,這更是一本難得的參考書,難怪作家馬伯庸如此評價本書:“它涵蓋范圍很廣泛,從蔬菜到美酒,從連弩到浮橋,每一類都針對幾種特定名物進行解釋。更難得是,它不只是簡單的名物羅列和解釋,還有詳盡考證。每一個條目,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考據小文,包括征引文獻與推理過程,這比單純解釋更有價值。我可以順藤摸瓜,從文獻里挖掘出更多想了解的資料。”
再次,對于專業學者而言,這是一部推動秦漢研究的探微之作。圍繞曹操高陵石牌文字“黃豆二斗”,曾經產生了質疑“曹操墓”造假的風波。質疑者說這是“唐朝的黃豆玩時空穿越,埋進了曹操墓”,認為“‘黃豆’一詞最先在唐代《開元占經》《酉陽雜俎》等書出現,之前用的全都是菽、大豆之語,無論經史子集、簡帛金石,還是專業農學著作如漢《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都是如此”。本書作者認為,證有易,證無難,在歷史考證中不應過于廣泛地使用“默證”(Argu-ment from silence,即因為某書或現存的某時代之書沒有某史學之稱述,就斷定某時代沒有此物或此觀念)。在書中,作者除了指出有明確東漢“熹平二年”紀年的《張叔敬鎮墓文》中就有“黃豆瓜子,死人持給地下賦”文字外,還廣泛引用河西漢簡、《齊民要術》、長沙走馬樓竹簡等資料,詳細考證了豆、黃豆、大豆的栽培史。此外,本書糾正前人觀點并將研究向前推動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出土陶質士兵俑有額上束紅色帶狀織物的實例,發掘者解釋為“陌額”,作者通過研究指出,這種裝束應該是“赤幘”。再如,山西晉城澤州縣山河鎮拴驢泉石刻中有“作遍橋閣”語句,整理者認為“‘作遍’即遍作,指在工程路段內 凡 須 修 造 橋閣之 處 無 一 遺漏”。作者詳細考察了拓片后,提出,“作遍橋閣”應為“作徧橋閣”,“徧”應即后世習稱之“碥”,也是一種道路形式。
總之,《秦漢名物叢考》(增訂版)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以生動嚴謹的語言、以貫通縝密的探究,從不同的維度為讀者還原了秦漢社會的生活日常,為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加了一個獨特而生動的視角。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