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華《散文的氣質》:激揚的文字 誠懇的體會
激揚的文字 誠懇的體會
——讀孟繁華《散文的氣質》

孟繁華是當代文學研究者和批評家,在當代文學思潮史、觀念史等方面多有建樹,但對我這樣第二圈的讀者來說,容易、喜歡讀的是他那些不辭煩勞、充滿激情的關于當代文學現場的文字。他寫下了多少當代作家作品的評論,恐怕他自己也不易統計清楚,這里包含了多少文學道義上的古道熱腸和思想感情方面的慷慨大方,人們都能感受。我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贊美孟繁華文章的大氣,的確,他的文章總是那么儀表堂堂,相比于精雕細琢總是大開大闔,總是有一種縱橫的宏觀視野。有時候他也遇到評價對象不能承載他立論的情況,不那么恰如其分了,他就匆忙收筆。但是他的大局觀都是貫穿始終的,有時候,推開他的文章,你還是能感受到他描述的輪廓還是那么清晰。還有他的敞亮,他的率真,他的犀利,他的善意。相較于這些,我讀孟繁華的文章,首先還是被他文章的節(jié)奏和韻味所吸引,他的批評文章閃現著有文學感受力的人都樂意被感染的文學才華的魅力,雖然孟繁華已經不喜歡把才華兩個字用在自己身上了。他的文章總是有那么一種散文的氣息,哪怕只是有些片段。
孟繁華也有言不由衷的時候,比如,他在這本《散文的氣質》后記中說,“我不會寫散文評論”,“我對散文并無特別研究”。他真心羨慕那些散文研究者,尊重散文的法度,自己卻半真半假地說沒有系統地研究關于散文的知識。他是具有理論感的批評家,對那些雖然科學但仍嫌繁瑣的條分縷析沒有太大興趣,他或許以為那有些機械了。孟繁華有過文章之學和文學之學的辨析,有過關于人文通識之論的闡述。他引用謝冕的話說“文學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生的滋潤和補充”,而散文,孟繁華說:“散文所展示的作家的修養(yǎng)、氣象、情懷、趣味以及掌控語言、節(jié)奏的能力和高下,幾乎一覽無余。”他怎么不懂散文呢?他的散文評論,如果不找到他和評論對象在某些方面的共振共鳴,或者喚不起他的敏感,他會像喝了一杯低度酒一樣,頓陷索然無味之中。他往往在評析文本的時候投入進、投射出自己的稟賦、性格和思想感情,因緣際會之時,或者心靈相通之處,會借助于文章的解讀,把自己的心肺掏出。他贊賞周曉楓“向更深處更遠處探索散文寫作的可能性”,他從南帆的散文中讀到“一種隨心所欲心至筆至的自由”,而這種自由來自于“他思想精神的廣袤時空”。他捕捉到李敬澤“敏銳的藝術感覺觸角”,感悟他筆墨里的味道。因此,《青鳥故事集》“是‘文無定法’的產物,是一個作家隨心所欲,獲得寫作自由的產物”。孟繁華說:“我想,李敬澤帶給我們的,就是文章寫作的自由,飛翔,沖破關于文學寫作的藩籬,他用破除所有規(guī)范成為文章沒有邊界的實踐者。”孟繁華怎么不會寫散文評論呢?他只不過是不愿意采納有點冰冷、有點遠的視角或方法,他也得歸類,也得抽象,但他努力避免傷害自己敏銳的直覺和審美感受力,他更愿意對豐富色彩的個性表達給予熱情的回應。他的散文評論不說是寫得好極了,也可以說寫得很漂亮了,他的評論對象經過他的賞析,會增加我們的閱讀樂趣,而不是相反讓我們失去興趣。況且,他的散文評論還流露著濃郁的散文氣質,有些,就是散文。
我不記得什么時候讀過孟繁華那篇描述沈陽鐵西區(qū)前世今生的文章,那篇文章對歷史所負載的文化的分析是用意象表達的,榮譽、驕傲、悲壯,背叛和背棄、資本和消費、困惑和迷茫,歷史的債務和歷史的斷裂,黎明時分工人兄弟的自行車流和娛樂午夜迷醉的瘋狂……我依稀記得我當時讀出了他文字里面滴下的血珠,惆悵和惆悵的延長線上還是不能消除惆悵,貫穿著飽滿的感傷和悲愴的意緒。這篇文章令我想起法蘭克福一派名流的思想和主題氣息,孟繁華這篇文章抒情的筆致帶動著思想的流動,一氣呵成。他或許無意于什么文體,而我是當成散文讀的。收錄于《散文的氣質》這本集子里有兩篇寫謝冕的文章,大概是這本集子里最放松的文字,溫文爾雅,是美好的趣味的滋養(yǎng)的回憶。他寫和謝冕的雅聚,曲終奏雅之時,謝先生感到滿足,弟子們也感到滿足。而美好的夜晚里,人情的溫暖,文學的交流,學術的撞擊、思想的漫步,還有紅酒杯里間或晃動的苦惱和困惑,孟繁華并未寫出,但,卻可以讀出。這兩篇文章的主題詞并不是修養(yǎng)和情趣,而是美,對美好事物的贊頌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當然,他也寫到了理想主義憂郁和憂患的底色。他論述的是人為什么要接受美好事物的陶冶,因為那會提升你的品格和境界。他眼中的謝冕“崇尚文明、高雅,與美有關的一切事物”,而他覺著和“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家鄉(xiāng)和朋友”的人在一起交流,心胸會大面積地鋪滿積極、健康、美好的情愫。孟繁華在文章中轉述了一段謝冕和陳柏中的故事。那是30年前的事了,謝冕赴陳柏中家宴的途中,街邊潔凈的食肆滾沸著羊湯,脆生生的芫荽和鮮紅的西紅柿片漂浮其上,色味俱佳的羊湯讓謝冕移不動腳步。陳柏中應諾先惦念著回頭品嘗。陰差陽錯,未能如愿。十年過去,陳柏中退休,女兒出嫁,女婿是詩人沈葦,陳柏中交付了“未竟事業(yè)”,但依然未果。沈葦有了女兒,便依然把“未竟事業(yè)”向下傳遞。這個一碗羊湯的故事孟繁華轉述時已不附麗什么修辭,他體味出的是:“與其說是謝先生寫他念念不忘的羊雜碎湯,毋寧說他在寫與陳柏中先生一家三代的情誼。”孟繁華在讀謝冕的文章的時候,假如他饑餓,他會垂涎那一碗鮮美的羊湯,但他顯然被其間蒸騰的美好的感情所感染,他傾慕于他們之間那綿長珍貴的情誼。而我在讀孟繁華文章的時候,仿佛也感到了在寫讓他永久難忘的友情。孟繁華評論張承志的《夏臺之戀》,讓他感到了詞語的慚愧。面對人類的感情,語言深感無力,而只有在對美好的情感的感受中,大地、胸懷、質樸、慷慨這些詞語才會獲得意義。下面的文字,不是我的,我請求編輯留住這來自遠方美好的一筆:“還有那個丈夫是柯爾克孜人的女人家,天山上下了大雨時,張承志被淋得濕透,落湯雞一般從工地跑進她家時,她迎著喊道:‘我的孩子。’”
收在《散文的氣質》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應邀之作,出版社、報刊和作者的邀約。可能孟繁華事先沒有想到他是多么幸運和受益,他閱讀這些散文的時候,時不時會喚起自己的情思,而且獲得藝術享受,他沒有理由不以贊美筆致寫下自己的心得。他讀具有縱深感、恢宏感的文字會把手掌放在自己的胸膛,情感豐富細膩的敘事調動了他身體里沉睡的東西。質樸是他重視的品格,而質樸已經在許多職業(yè)的、成熟的散文家筆下遠去;美學意義上的華麗也值得贊許,當然如果它警惕、拋卻了炫技。他的文風不夠厚道,交出了他的性格,他討厭欲言又止,他喜歡直率的明喻,而不喜歡折磨人的暗喻,但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確能帶來審美上的蕩氣回腸和意味深遠的差異。他贊美氣貫長虹的浩然之氣,又細膩地體味“香草美人的中國美學”的精神氣息。他辨析了彭學明的自我懺悔、自我拯救,實際上心理上的釋放帶來身心的解放感,這個推導可以得出。他論何向陽的散文,從青春意氣中追溯精神原點,從溫文爾雅中讀出激烈、堅韌和勇毅,而她和張承志一脈相承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情懷則喚起孟繁華強烈的共鳴。他的評論對象不都是和他經歷同一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結構,不能要求在所有的文章中都能體味內心的感懷和感傷,但大體還是同一個精神譜系。他評論陳福民的散文選取了駕輕就熟的角度,觸及了文明的多元和獨特,文明的相戀和失戀,文明的衰敗和生長或退一步黑格爾的命題,但未及深入。滑走劃走吧,讓陳福民接球吧,我們不管它了。我這個門外之人要說在他和陳福民書信來往的懇切交流中讀出了學人之間的一股清流之氣,他不會同意,他會說,這多了去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孟繁華是欣賞趣味很高的人,他還握有理性的劍柄。我能讀出他在某些方面的遺憾,保留和寬容。他自己也偶遇筆力不逮之惱和捉襟見肘之窘。他把自己此種遭遇叫做宿命,而看到朋友捕捉到詞語的精靈,他會油然生發(fā)快意和欣喜之情,他會慷慨地呈上贊詞。贊美當代作家向上攀升的努力,對真善美的書寫,對藝術高度的追求,是他的精神享受。若干年前,關于當代文學評價的問題,有過一場論爭,孟繁華曾對“憎恨學派”進行批評,他借用一個命名作為對一種現象的分析批判來展開對當代文學的辯護,他對事實經驗的尊重要大于他對簡單論斷的批評,因為他依據閱讀和理性。當然,他也不能把自己的感情降到零度。對我那點看誰都有點道理的搖搖晃晃的智商,我覺得什么能最終勝出還遙遙無期,我讀出的是支撐孟繁華認知的深處,是他的價值理念和人生態(tài)度。在這本散文評論集里,那些積極的健康的美好的反面,他排斥、厭惡批判的東西,他不愿讓它們占據自己的篇幅,他屬意于明麗的意象、高貴的情感和智慧的理性。贊美的熱烈的反面就是批判的強烈,肯定自豪是孟繁華的一面,嫉惡如仇是他的另一面,下面一句我寧愿我是錯的,他還有遭遇反應不過來的撞擊,情感和理性的頓挫,探底的灰與黑。但是,這本書里不這么呈現。讓我再回味一下這本書里散發(fā)出的愛戴贊美之情,在近旁和遠方之間,在熟悉和陌生之間。
(本文作者:李國平,陜西省作協副主席。書籍作者:孟繁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