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筆墨 禮贊運河
詩文兼書法讀本《運河頌》
深情筆墨 禮贊運河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講好運河故事,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7月8日,中國辭賦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教授許結主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創作的詩文兼書法讀本《運河頌》,在第十一屆江蘇書展上舉行了新書發布會暨簽售活動。
“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邗溝,為大運河挖下了第一鍬,揚州由此成為2500年大運河的‘生長原點’,這是江蘇人的光榮與驕傲。以筆墨禮贊運河,是我們江蘇書法家義不容辭的使命。”面對讀者,孫曉云表示,“沒有大運河,哪有今日江南的繁榮富庶?哪有這么多璀璨的文化哺育我們的成長?運河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太平、安寧和自豪,作為一位書法家,我唯有以一筆一畫,深情地贊頌她。”

《運河頌》書影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攝/光明圖片
《運河頌》即祖國頌、人民頌
“與自然河流不同,大運河是人工開鑿出來的,它在祖國大地上流淌千年,創造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奇跡,蘊含了豐厚的人文情懷。”許結介紹。
《運河頌》的選題花了將近半年時間。全書共有“東方史詩”“運通南北”“春江花月”“上善若水”“千年文脈”“萬古流芳”6個篇章,分別從大運河開鑿、功能、自然、人文、治理、傳承6個方面提煉、遴選歷代與大運河相關的經典詩詞賦文60篇。
為慶祝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落成,孫曉云特意從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60篇詩文中精心選取了5篇進行書寫。分別是:唐代杜牧的《赴京初入汴口·曉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鋪展開“初旭紅可染,明河澹如掃”的運河風光;宋代楊萬里的《過奔牛閘》,記錄下“一行二十四樓船,相隨過閘如魚貫”的河運盛景;元代傅若金的《直沽口》中,“兵民雜居久,一半解吳歌”之詠,和明代李東陽《天津八景·吳粳萬艘》中的“長江西上接天津,萬艦吳粳入貢新”,成為大運河脈通南北、促進交流的生動寫照;清代蒲松齡《泛邵伯湖》,定格了“夕陽光翻瑪瑙甕,片帆影射琉璃堆”的絕美一剎……五首詩歌,五幕圖景,拼接成千年運河不斷生長流淌的壯美畫卷。6月16日,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儀式上,這幅長4.34米、寬0.585米的書法卷軸被捐贈給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成為永久館藏。
“大運河的話題是永恒的,也是變動的,由古開新,無不賦予時代的精神。”許結在《運河頌》序言里寫道。從詩文及現當代文學中,可以讀出運河的興衰——國家分裂時的衰敗,祖國統一、繁榮昌盛時呈現出來的欣欣向榮。許結認為,行走在21世紀新時代的大道上,國家對運河的治理、保護、再造都彰顯了創造的偉力。國家大運河公園建設有序推進,運河周邊的生態環境優化有目共睹,大運河從南到北煥發生機,成為沿岸人民生產生活的樂園。所以說,《運河頌》即祖國頌、人民頌。

《運河頌》書影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攝/光明圖片
讓傳統文化像運河水一樣在人們心中流淌
通過書法抄頌大運河詩詞曲賦,既記錄了地理上的大運河,也歌頌了文化之運河。讀者閱讀其中,感受書法遒勁雋永、造微入妙的藝術魅力,體會其所蘊藏的中國文化精神,走近流淌千年的大運河。
孫曉云介紹,三萬字的《運河頌》,是她利用春節假期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夜以繼日,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完成的。她期待通過中國傳統經典與書法的結合,能讓更多人在閱讀古典詩詞的同時欣賞書法,在學書法的同時又能閱讀經典。
這些年,孫曉云書寫了二三十萬字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包括《四書》《道德經》以及歷代的詩詞歌賦、家訓家規,還有近幾年和許結教授合作的《中國賦》《詩意江南》這兩部作品。她表示,一般人寫書法都是從楷書、行書練起,所以她的作品多選用楷書或行書來書寫,便于更多的人辨識、臨摹學習。之前的《四書》《道德經》和家規家訓都是小楷,《運河頌》是詩詞歌賦,比較浪漫,所以采用的是行書書寫。
江蘇書展舉辦了11屆,孫曉云參加了11屆,這在眾多作家中是絕無僅有的。每次她都會與讀者分享創作體會、簽名售書,“簽名售書是為了檢驗我的書法作品,大家能不能接受,大家的接受程度和歡迎程度決定了我將來努力的方向。”孫曉云表示,只有這樣,才能更廣泛地普及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像運河水一樣在人們心中流淌,讓書香墨香傳播得更久遠。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12日 09版)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