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繼孝“文化收藏三十年”,他建議普通玩家“入行”需謹慎
“文化收藏三十年”《箋墨記緣——我的收藏三十年》新書分享會日前在朝陽公園2020北京書市舉行。本書作者、著名收藏家方繼孝先生與廣大讀者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來收藏名人筆跡信札的精彩故事。

著名方繼孝在《箋墨記緣——我的收藏三十年》中,講述了他收藏歷程中最精彩的25個故事,其中包括收藏陳獨秀、胡適、陳寅恪、錢穆、王世襄等名家手稿時的奇遇,以及對這些手稿的文獻價值、社會價值、歷史背景的解讀,書中精美插圖皆是方繼孝先生藏品的局部真品。此書也揭示了1980年以來,中國私人收藏市場的交易真相與收藏者的成長歷程,上市以來,受到文史愛好者、收藏界讀者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茅盾《鼓吹續集》后記手稿

巴金《新聲集序》手稿
1983年前后,方繼孝在北京月壇公園附近的一所學校當語文老師,那里剛好也是當時北京集郵愛好者的聚集地之一,方繼孝工作之余時常去看一看,從此走上了文化收藏的道路。1987年,方繼孝聽說月壇市場一個經營郵票的賣家從某單位收來一口袋舊信封,其中包括著名作家冰心的親筆信、人藝當時的院長曹禺的親筆信,還有《紅日》的作者吳強、《紅旗譜》的作者梁斌、《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等等一大批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家的親筆書信,而且每個信封里面還有他們一張簡歷表。方繼孝一下子被吸引了,他仔細翻看,原來這些書信是1980年前后,各出版社想要將當時一批知名作家1966年以前出版的書重印再版時,與作家溝通聯絡的信件。熟悉當代文學史的方繼孝如獲至寶,花600多元將其全部買了下來。最后,他從中整理出兩三百位中國知名作家親筆填寫的簡歷表,有的還附有親筆信。自此,方繼孝便將目光鎖定在名人手跡收藏上,這也是他個人收藏歷程中的第一桶金。

此后直到1989年,方繼孝又在月壇、什剎海、潘家園、報國寺、琉璃廠等處,或機緣巧合,或沙里淘金,“淘”到了茅盾先生用毛筆寫的《鼓吹續集》的后記,還有巴金親筆寫的《新聲集》的序等等,多達數百件藏品。有這些藏品“墊底”,方繼孝最終將“收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知名作家的手跡立為自己文化收藏的目標。講座現場,方繼孝感慨道:“從1989年一直到現在,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已經把1919年至當代文學絕大多數,哪怕很小眾的作家手跡都找到了。所以功夫不負有心人。”
從事名人手跡、信札收藏30多年來,方繼孝始終認為:“收藏這一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有文化積累、有知識儲備,要懂書法、懂篆刻,甚至還要熟悉這些名家的手跡。”他建議普通玩家“入行”需謹慎,他在現場坦言:“當今收藏市場的環境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不一樣了,對收藏者的要求越來越高了。”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