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古舊書:時光里淘金
疫情期間,很多出版社、書店打折促銷、線上直播,為“清庫存”“活下去”而奔忙。而有一塊圖書市場受到疫情影響較小,甚至還在不斷大量吸入“庫存”,這就是古籍舊書收藏市場。
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省內一些古舊書藏家發現,由于古籍、舊書交易的稀缺性、特殊性,不同于普通書店,古舊書的線上成交量只出現了輕微上漲。一些資深藏家把藏品“剃舊”,開始出售自己不那么喜歡的收藏。更多資深藏家利用疫情居家時間整理收藏,對藏品進行更精細分類,甄別其價值,迎接疫情結束后的一輪交易高峰。
“尋寶”:民間收藏意識日益覺醒
5月19日晚,古籍藏家張經偉結束三天的“尋寶”之旅,驅車從泰安趕回濟南。一路走來,他走訪藏家、古玩店,有收獲,也有失落。
張經偉是濟南頗有名氣的古籍舊書藏家,從事古籍善本、金石碑拓專項收藏約二十年,現任濟南會賢堂藝術空間投資總監,是中華民間藏品鑒定委員會古籍部負責人。
“這是近幾個月來我第一次出門‘尋寶’。”張經偉說。說是“尋寶”,實際上是有收藏者慕名聯系他過去鑒賞;看中的,他也會出價購藏。這一趟,本來是奔著泰安地區的兩套出自清代的家譜而去,但由于藏家要價過高,他沒有出手。
失望之下,也有驚喜。偶然從另一位藏家那里發現兩套乾隆時期的刻板書《禮記》《春秋》,保存品相完好,最后張經偉以萬元左右的價格購入。
古籍年代越久、冊數越全、品相越完好,越具有收藏價值。古籍交易,向來是“漫天要價,落地還錢”。張經偉說,古籍買賣不同于一般的舊書,有的古籍本身承載的內容不見得多么珍貴,珍貴之處在于它以較為脆弱的紙張為載體,留存不易;另外,在明清時期,成套的線裝書本身價格不菲,也非普通人所能購買。
“在當世,古籍收藏屬于古董收藏領域。尤其是古籍善本已經成為古董收藏、拍賣的重要板塊,近年來很多藏家、投資者紛紛涌入。”張經偉說。
盛世修典,富貴藏書。近年來,國內愛古籍、藏古籍、讀古籍、用古籍的參與者數量大大增加。根據北京一家拍賣企業的統計,2019年,這家企業古籍會員的網絡注冊數量接近1萬人,大約是10年前的5倍。
“古籍行業的活躍者,僅從人員數量上說,已經大大擴容,這是市場繁榮的表現。”張經偉分析,當越來越多的人相對迅速地進入這個市場,當藏書者開始“藏而不出”,市面上可供交易的古籍數量就會變少。過去,張經偉一趟“尋寶”線路走下來,能收到十幾套古文獻,也有曾“撿到漏”的情況。而現在,經常會出現為了一套書而專門跑一趟,最后卻求而不得的情況。
“一方面,是因為現在民間的古籍存量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很多藏家甚至老百姓,都逐漸有了收藏意識。”張經偉說,不只是企業家等富裕階層,很多普通人也都逐漸燃起收藏熱情,近幾年來“鑒寶”節目的火爆,也是民間收藏熱的表現之一。
收藏古籍,是用來買賣還是滿足閱讀需求?面對記者的這個問題,張經偉說:有時候,買一本書不是為了把它看完,而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已經擁有,這是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體現。就像吃飯一樣,幾十年前,人們考慮的是能不能吃飽;而現在考慮的是什么好吃、怎么吃才健康。
對于民間收藏熱,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認為,普通人收藏古籍,除了經濟考量,更多的因素是近年來弘揚傳統文化的氛圍增強,是一種愛國意識和家國理念的體現。“大量歷史資料散落在民間,無形中對于文化的傳播和振興產生了積極作用。”
很多藏家的實際作為印證了楊朝明的觀點。比如,張經偉就特別注重地域文化古籍的收藏整理,他收藏的清中期刻本《牧民忠告》,講述濟南歷城人張養浩的為官之道;清晚期刻本李清照《漱玉詞》等,文化價值都頗高。曾獲全國書香家庭的臨邑人修廣利更是從收藏古籍中得益,他專注研究整理德州歷史文化,點校整理的《邢侗集》被列入國家古籍整理委員會重點扶持項目。
舊書,線上交易興起
在收藏市場,古籍和舊書是很難分開來談的話題。前幾年,國內著名收藏家韋力到訪濟南時,曾在濟南市新華書店旗下的濟南市古舊書店盤桓許久,專門為該店撰寫文章,梳理古舊書店的歷史、特點、地位,為業內所津津樂道。
在韋力眼中,濟南市古舊書店很好地融合了古籍、舊書兩塊市場,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籍、舊書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濟南市新華書店古籍業務部工作人員,詳解了“古舊書”的由來。古籍是指1949年之前的線裝書籍,舊書只是1949年之后出版的圖書。但民國期間的平裝書,不作為古籍,業內統稱為民國舊書。
一般認為,古籍和舊書的“分界點”,僅僅是一個認識的界定。從歷史規律來看,藏書的年代下限,一直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推移。所以,當藏書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一種習慣,“天花板”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理論上人人都可以收藏古籍舊書。
舊書雖多,轉化為古籍卻需要較長的時間。舊書雖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但與作為列屬古董收藏的古籍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古籍藏家一般具有較高的鑒賞能力、較充足的財力支撐,而舊書收藏則門檻較低。
多數古籍藏家會兼收舊書,畢竟相對于定價較高、對買家有一定要求的古籍來說,舊書的“流動性”更好一些,更容易產生現金流。這對于需要不斷通過購買來豐富藏品的藏家來說十分必要。
在國內最大的古舊書交易平臺——孔夫子舊書網上,聚集了近10萬個古舊書賣家,囊括9000多萬種商品。該網站的創建口號就是“總能買到您想買的圖書”。
山東畫報出版社“80后”編輯郭珊珊是孔夫子舊書網的常客,由于業務需要,她經常要深入了解某一領域的出版歷史、出版內容,而她需要的書,多數已經絕版,在市面上常見的購書網站上幾乎難覓蹤影。每到這個時候,來到孔夫子舊書網上一搜,都能收獲“驚喜”。
前不久,在研究運河文化時,郭珊珊了解到:《京杭運河齊魯風情》5卷書是由熟識的山東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于是向熟人討要,被告知全社都沒有這版書了,后來她在孔夫子舊書網上買到了全套書。“比書的原價貴了一點,但是可以接受。”
編輯質量高、初版量少的圖書,往往會在幾年后成為舊書交易市場上的搶手貨。濟南市一位舊書藏家告訴記者,他在孔夫子舊書網上架了一系列出版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連環畫,當時出書時定價是每本一塊錢,現在則升值到千元左右。這套連環畫一直銷量穩定,“時不時就會有對話框跳出來詢價。”
齊魯書社出版的《山東藏書家考略》,也是孔夫子舊書網上的“網紅”舊書。標價只有十幾元,但市價都超過了千元。該藏家表示,《山東藏書家考略》初版只印了三千冊左右,后期國內古舊書市場繁榮發展,很多新入門的藏家都想入手這套書,一為收藏,二為長見識。“目前我手中只余兩冊,賣一本少一本,定價肯定會越來越高。”
除了稀缺性,作者身上發生的新聞也會引起舊書市場上的變動。比如,孔夫子舊書網運營方、北京古城堡圖書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前段時間,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的消息傳出后,買家和賣家都反響強烈:線上迅速出現了較早年代出版的《十萬個為什么》《小靈通漫游未來》等舊書,同時前來詢價的買家也變多了。
“金庸先生去世時,他早期在大陸出版的正版武俠書,也出現大幅度升值。與科普文學相比,武俠小說的受眾面更廣泛,那段時間孔夫子舊書網的線上交易出現了一個小高峰。”
張經偉也在孔夫子舊書網上開設了線上業務,但他更愿意把它叫作“書攤”,而不是書店。疫情期間,1-4月,除了個別的線上拍賣,整個拍賣市場和線下面對面交易幾乎停滯,張經緯在孔夫子舊書網上開設的“山東海源閣”,舊書買賣成交約5萬元。
“這個數字和往年相比,有一定的增長。”張經偉認為,古籍交易由于在鑒定時要考慮品相,更多人希望看到實物,線下交易;而對于舊書交易來說,對品相的要求沒有古籍那么高,因此年輕化的藏家和經營者會慢慢去迎合線上買賣,這是一個大趨勢。
“玩家”,年輕人涌入古舊書市場
如何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永恒的話題,情懷與商業也是討論書市的永恒主題。不過,在很多年輕人眼中,二者似乎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了和諧統一。
魏榆古舊書店的謝宇航不過三十,在孔夫子舊書網開店已六年,他說,在網上擺個書攤的好處是不算太寂寞,比現實中守著書攤、數著人來、猜著心意、盼著成交,好太多了。
最開心的是通過觀察網上的成交記錄,他發現,原來這些東西也可以賣錢。“我經常觀察成交記錄,發現一些自己不知道但卻實實在在存在的行情信息。通過商品描述、圖片、品相,我就學到了一條新知識。等下次我再逛地攤時看到類似的,就可以把它買下來。”謝宇航說,這個發現的過程,讓他興奮。
孔夫子舊書網不僅能找到古舊書,還能找到更多帶有時光印記的老物件。打開搜索框,兒時玩具——不倒翁、條紋型的娃娃,成交價從幾百塊到上千元不等。小時候玩的拍洋片、熱門IP的不干膠貼畫,價格都不低。這些特色賣家和藏品不斷豐富上架,成為孔網交易的一大特色。
很多年輕的賣家出現在古舊書市場。謝宇航分析認為,舊書的貨源其實是在擴大的,新書在不斷變舊,2000年出版的書到現在也20年了。“80后”、“90后”已經成長起來了,隨著這批人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收藏類目也逐漸擴大起來。近年來出版的很多二手書價格在不斷攀升,極具交易價值,甚至許多絕版兒童繪本價格都“水漲船高”了。
謝宇航的古舊書店里,也上架了一些動漫作品。他告訴記者,跟很多買家交流下來,他發現,收藏東西都是對童年的回憶,是對童年缺失部分進行心理療愈的一個過程。
“90年代流行的漫畫,現在國內的出版社依舊在出版,不過賣舊書這行的人都有一個認識:翻譯國外作品,還是以前的翻譯家水平高。這不僅僅體現在外國文學譯本上,其實漫畫方面也有這種傾向。”謝宇航說,比如在早期的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機器貓》版本中,譯者前輩們很用心地把日文的文字接龍轉化成中文版本,而新近出版的《機器貓》,則是日文直譯,無法表達出“接龍”的意思。
韋力認為,在收藏界有一個普遍的規律,即每一代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典型生活記憶的實物載體,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次成為收藏熱點,因此會有越來越多的所謂年輕人進入到這個市場中來。”在國內,紅色收藏、連環畫、漫畫收藏都體現出這一規律。”
張經偉則認為,對古舊書收藏來說,老藏家早已經過了單純靠外觀進行價值判斷的階段,而新進的藏家很快會成為老藏家。這就意味著,在外觀之外,要格外重視古舊書的內容價值,“在藏書人眼中,古舊書越來越呈現出它們在歷史文化傳承中的本來面目和實用價值。”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