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札”系列出版 梳理講解中國古典文學精華
近日,由曾揚華、劉烈茂、吳承學、張國風等五位學術大家梳理、講解中國古典文學精華的“大家小札”系列由天津出版社出版,該系列包括《公案中的世態》《聊齋的狐鬼世界》《儒林外史的人間》《末世悲歌紅樓夢》《水滸中的社會與人生》《武俠小說史話》《旨永神遙明小品》七冊。

“大”,因其作者均為各自領域內的知名學者,如《旨永神遙明小品》作者吳承學為國內晚明小品研究的領軍人物,而《末世悲歌紅樓夢》的作者曾揚華先生則是當代著名的紅學家,這些作者畢生浸淫于各自領域,學養深厚,落筆生輝,才情飛揚。“小”,因其文易于涉趣,易于入目,避免讓人“正襟危坐”,可于枕邊案頭,隨手翻閱。

“大家小札”系列現已出版的七種圖書均為中國古典文學知識普及性讀本,主要圍繞某一具體作品或者某一類型作品進行梳理和評論,所選文章篇幅適當,內容深入淺出,適合日常隨手翻閱。該系列皆一書一題,不枝不蔓,文字形式卻不拘一格,強調新鮮識見,強調閱讀趣味,強調常識傳達,閱讀者可收獲文學鑒賞能力與一番人生啟迪。文字形式,不拘一格,或如師友晤對,或似書札往來,平凡之中,偶有警語,閑扯之際,忽現閃光。于少年有讀書求知啟迪之用,于成年有增廣見聞之功,所謂淺者自見其淺,而深者足見其深。

公案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由宋話本公案類演義而成,盛行于明清。《公案中的世態》是一部有料又有趣的公案小說簡史。作者張國風從各種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小說入手,描摹中國社會的百樣情態,品評中國人訴訟文化心理和中國文化的特質,追尋根植在民間與文化傳承中的世道人心。對公案小說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探討,并借鑒社會學、法律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對這一類型中具有代表性的題材以及作品做簡要精彩的評點,堪稱一部極簡的公案小說史。全書文字縱橫開闔,卻絕無學術作品的艱澀難懂,極具普及閱讀價值。

《聊齋志異》是一部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蒲松齡以他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構筑起一個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聊齋的狐鬼世界》收錄了著名古典文學學者張國風教授的四十多篇關于《聊齋》的精彩評說,通過品味聊齋人物和故事,揭秘文本掩藏下的真實世界,體會蒲松齡的天才構思。全書結構簡單明了,文字深入淺出,妙論紛紜,思想內容既不深奧,亦不復雜;在語言上也是力求通俗易懂。是極為少見的、外行人也能輕松讀懂的品鑒《聊齋》的佳作。該書篇篇鬼狐仙怪,字字人情世態;出于幻域,頓入人間。解讀瑰麗奇幻的聊齋人物和故事,揭秘文本掩藏下的真實世界。

《儒林外史》自誕生之日即被視為一部可以穿越時空的經典。它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它以敏銳的觀察和細膩的反諷手法展示了士林的眾生百態,還在于它觸及到了儒家精英社會的一些核心問題及其困境。《儒林外史的人間》對吳敬梓筆下的假儒、迂儒、真儒、真名士、假名士、市井百姓、女性等人物進行分析,探究眾生百態背后潛藏的社會危機。考鏡源流,透視中國士文化的衍變;上下勾勒,一覽功名外衣下士人的悲喜人生。此書不僅對青少年的讀書求知有啟迪作用,對成人來說,亦有增廣見聞之功。
作者簡介
張國風,江蘇無錫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小說研究,撰有《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太平廣記會校》《話說金瓶梅》《話說紅樓》《話說西游》《傳統的困窘——中國古典詩歌的本體論詮釋》《明清小說解讀》《中國古代小說史話》等著作。

《末世悲歌紅樓夢》是著名紅學家曾揚華先生的賞析專著。全書由70多篇文章組成,篇篇短小精悍,內容涉及廣大紅學愛好者所關注的種種問題,集中梳理《紅樓夢》中的人物與情感,探尋書中表達的繁華幻滅、逝去的哀傷,講述青春的孤獨、寂寞與彷徨。作者以慎密細致的分析、平實樸素的語言闡述了這部“說不完的《紅樓夢》”,摒棄了學術著作言語晦澀、艱深難懂的缺點,使得本書既具有學術價值,又可成為廣大讀者閱讀《紅樓夢》的導讀。
作者簡介
曾揚華,1935年出生,江西泰和人。1959年畢業于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退休。出版著作《〈紅樓夢〉新探》《漫步大觀園》《〈紅樓夢〉引論》《釵黛之辨》。與人合作《<紅樓夢>校注》《<西游記>校注》及其他著作數種。曾任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現任《紅樓夢學刊》編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水滸傳》是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之一,蘊涵著豐盛的中國社會文化傳統。《水滸傳》究竟奇在何處?是指傳奇人物之奇,傳奇故事之奇,思想見解之奇,還是小說布局之奇,藝術筆墨之奇,或者兼而有之呢?也許,還有更為奇妙之處……該書自問世起,不絕對其解讀和研究,《水滸中的社會與人生》就是最為經典的賞析作品之一,言簡意賅、邏輯清晰明了。作者劉烈茂先生曾任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對中國古典小說有相當深厚的研究。《水滸中的社會與人生》內容涉及對《水滸傳》的文學魅力、梁山眾多人物的分析評點等,或在眾說紛紜中拔云見日,或摒棄成見做翻案文章,皆平心而論,新見疊出,讀來令人撫掌叫絕。是研究《水滸傳》的絕佳參考資料,更是廣大普通讀者閱讀《水滸傳》、增進見聞的妙品。
作者簡介
劉烈茂(1934.8-2010.3),廣東饒平人。196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1963年調至中山大學中文系教古典文學。曾任中大文科試點班負責人、中文系副主任、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兼任1-4屆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廣東嶺南叢書編委會副主任委員、《水滸》學會理事等。先后出版有《靈狐妙鬼話聊齋》《新評聊齋志異二百篇》《聊齋志異評賞大成》《聊齋志異全譯》《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等。

《武俠小說史話》是一本漫話式學術隨筆,言簡意賅、邏輯清晰明了,追尋和講述中國武俠及俠義文化的淵源流變,并以武俠小說的傳承發展為研究對象。作者一方面溯源而上,將自唐宋萌芽,以迄于20世紀中國武俠小說蔚為大觀的歷史,一網打盡;另一方面,則重點梳理明清乃至民國以來武俠小說敘事風格的流變,尤其是對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人不同作品的風格、特色進行探討,正視武俠小說在通俗文學中的存在意義。
作者簡介
梁守中(1938—2012),古典文獻學家,詩人,廣州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整理出版《劉禹錫詩選》《劉禹錫詩文選譯》《南園前五先生》《五百四峰堂詩鈔》《藝文絮語》《全粵詩》等著作。

小品文是晚明文人心態真實而形象的寫照,空靈閑適,令人稱賞,是古代文學傳統主體的精彩補充。
《旨永神遙明小品》是著名學者吳承學先生研讀晚明小品文的札記隨筆。書中重點介紹了晚明小品文寫作的主要作家,實事求是地概括出這種文體表現在思想情趣與藝術形態上的總體特點。既道出其妙處,即小品文在傳統古文“文以載道”的軌轍之外另立一宗,以悠然自得的筆調,以漫話和絮語的形式體味人生;也揭示出其弊端,即它在思想內涵和歷史深度方面難以望傳統古文項背。全書文字綿密平實,頗具韻律,可讓讀者真實、全面地認識晚明小品。
作者簡介
吳承學,廣東潮州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研究方向為古代詩文與詩文批評,主要研究領域是古代詩文評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學、古代文體形態研究。著作有《晚明小品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等。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