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將漢書掛牛角 文化劍客走天涯

書名:《中國文化課》作者:余秋雨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夫之樓
中國文化,浩如煙海,紛繁復雜。哪些才是值得代代珍藏的民族瑰寶?什么才是影響群體千百年的文化基因?如何快速建立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系統?中國文化的世界身份是什么?為什么中國是唯一沒有中斷的古文明?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面向普通公眾講授的中國文化通識課。在書中,你將與他們相遇:老子、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王陽明……每一個都是改變中國的文化巨匠。
你將獲得讀懂它們的方法:《詩經》、《論語》、《道德經》、《史記》、《心經》、《金剛經》……每一部都是鑄就民族性格的原典著作。
你將真正領略它們的美:《蘭亭序》、《祭侄稿》、《富春山居圖》、敦煌壁畫、云岡石窟、昭陵六駿……每一個都是光耀千年的美學奇跡。
你將永遠銘記它們的背后意義:文明門檻、軸心時代、魏晉風度、整體詩性、家國同構、簡易思維……每一個都是破解文化基因的關鍵詞。
顧炎武雖然高度評價了黃宗羲,但在我看來,他卻有三方面超越了黃宗羲。
第一方面,他在信中提到的《日知錄》,在中國知識界影響極大。書中所說的幾個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中國的文化界人人皆知,并在民間廣泛傳揚,簡直可以與孔子、孟子的格言等量齊觀。相比之下,包括黃宗羲在內的其他學者,都沒有留下這種感染全社會、激勵普天下的格言、警句。
第二方面,他在《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等著作中,對歷史、典制、政治、哲學、文學、天文、地理、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創見,全都言必有據、疏通源流、樸實無華,成為后來乾嘉學者建立考據學的源頭。乾嘉考據學也就是“樸學”,對中國歷史文化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清理、糾錯、疏通,功勞很大,而顧炎武應榮居首位,理所當然地受到后代一批批飽學之士的虔誠敬仰。
第三方面,他的路,比黃宗羲走得更遠。他化了名,帶著兩匹馬、兩匹騾,馱著一些書籍,走遍了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甘肅等地。一邊尋找自己未讀之書,一邊考察山川地理、風土人情,尤其是考察了山海關、居庸關、古北口、昌黎、薊州等戰略要地,詢問退休的老兵,探索宋代以來的兵陣結構以及敗亡的原因。這也是當時其他優秀知識分子所未曾做到的。與黃宗羲一樣,顧炎武早年有抗清的背景。家鄉昆山在抗清時,死難四萬余人。顧炎武的兩個弟弟被殺,生母重傷,嗣母絕食而死。顧炎武一直與反清武裝保持著秘密聯系,因此遭人告發,被拘留,被擊傷。直到目睹反清無望,才投身于旅行考察和學術研究。
我本人對顧炎武最為著迷的,是他在長途苦旅時的生命狀態。他騎在馬背上,一直由沿途所見所聞對比著古代經典。他記性好,很多經典都能默誦出來。有時幾句話忘了,就下馬,從那匹騾子馱著的書袋中找到原文來核查。這種在山川半道上核查書籍的情景,令我十分神往。他有一句詩,很早就打動了我的心,叫作“常將漢書掛牛角”。把一部《漢書》掛在牛角上,這牛也就成了一個移動圖書館,這人也就成了一個沒有終點的旅行者。那么,此時此刻的中國文化正與一個偉大靈魂一起,在山川間流浪。
記得二十年前香港鳳凰衛視的臺長王紀言先生找到我,希望由我任嘉賓主持,來考察世界各大古文明遺址。我要面對一個個陌生的遺址,天天在鏡頭前講述。王臺長說:“我們準備在國內為你設立一個由一群博士生組成的資料秘書組,每天通過網絡電信傳送你所需要的當地材料。”我立即拒絕了,說:“最重要的是現場發現?!?/p>
我在說這話的時候,想到的就是顧炎武,他身后也沒有秘書班子。他不是用書來證明路,而是讓路來反證書。我因為走到了全世界最荒眛的地區,更是無書可尋。因此,只要有人問我書和路的關系,我總是說沒有關系,因為我的路,就是我的書。
顧炎武最后在山西曲沃騎馬時失足墜地而結束生命。這真是一個畢生的旅行者,連死都死在半路,死在馬下。
我去昆山的顧炎武故居,總會默默地念叨,這正是你萬里行途天天思念的地方,但是,你已命定,只能把人生的句點,畫在遙遠的半路上。我在他的故居里突然想起了他的那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就順著感嘆一句:“天下無涯,匹夫有家?!?/p>
“三劍客”的第三名王夫之與黃宗羲、顧炎武一樣,一直在改朝換代之際尋找著抗清復明的機會,屢屢碰壁,滿心郁憤。他一次次長途奔走,例如在酷暑中到湘陰,調解反清武裝力量內部的矛盾,后來又向辰溪、沅陵一帶出發,試圖參加反清隊伍,只不過沒有走通。他甚至在清政權建立后參加過“衡山起義”,潰敗而脫逃。后來,他看到反清復明已經無望,而反清的隊伍內部又矛盾重重,就改名換衣,自稱傜人,獨自講學和著作。
王夫之對社會歷史的批判,與黃宗羲、顧炎武很接近,同樣是對君主專制提出了明確的否定。在批判儒家的理學和心學上,他可能比黃宗羲和顧炎武更徹底。但是,大家一定已經感到,我對他們“三劍客”的介紹已經花費太長時間了,使課程的其他部分產生了體量上的不平衡,那就只能委屈這第三位“劍客”了,點到為止吧。其實我對王夫之還是有很多話可講的,例如我很贊成他關于“氣”重于“理”的觀點,以后有機會再好好論述。
王夫之遇到的致命障礙,也與“三劍客”里的其他兩位一樣。
第一,他們為社會看病、把脈,把病情說得很準,但找不到醫病的藥方。他們也開了一些藥方,卻不知道藥從哪里找,怎么配,怎么吃。
第二,他們承擔了啟蒙的責任,但找不到真正的“被啟蒙者”。他們也有不少讀者,但與全社會的整體啟蒙,還有漫長的距離。
前不久,王夫之的家鄉湖南衡陽,要建造一幢高大壯麗的樓宇來紀念他,當地很多文人學者選來選去,選中我為“夫之樓”題名。我在接到邀請的三天之內,就寫了“夫之樓”三字送去。很快就有照片傳來,夫之樓確實非常雄偉,中間牌匾上刻著的,正是我寫的那三個字。這也就讓我表達了對這位杰出思想家的崇拜。
由此我產生一個小小的聯想,山西和陜西的朋友,能不能再考證一下,找到顧炎武跌馬而亡的地方,為他立一個塑像?塑像上,可以刻下他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因為胸懷天下,才遠離故鄉死在這里。
記得在歐洲,但丁的家鄉佛羅倫薩一直想把但丁的墓從他的逝世地遷回。逝世地在哪里?在佛羅倫薩東北部的城市拉文納。但是,拉文納堅決不同意把但丁墓遷走,只允許故鄉佛羅倫薩在墓前點一盞長明燈,燈油由佛羅倫薩提供,來表達故鄉對沒有留住這位大師的歉意。因此我曾一再建議,只要是中國文化第一流巨人留下腳印的地方,都應該表示一個看得見的態度。這就可以讓他們的漫漫苦旅,變成中國文化的一線景觀。
在這“三劍客”之后,中國的精神思想領域,就很難找到這樣的血性男兒了。在他們身后,清代出現過“康雍乾盛世”,后來又必然地走向衰弱。但是,即使是所謂“盛世”也不是他們幾位愿意看到的模樣?!拔淖知z”變本加厲,言論自由被全面扼殺,再有學問的文人學士,也只能投身在考據學中整理古籍,或者參與國家級的“盛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的編修。這種文化工程當然也很有意義,但在整體文化走向上,已陷入“以保守取代創新”、“以國粹對峙世界”的迷途。在“三劍客”相繼謝世的一個半世紀之后,整個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幾乎陷于滅頂之災。直到以鴉片戰爭為標志的千年敗局終于橫亙在眼前的時候,我想,九天之上的歷歷英魂都在悲呼長嘯?!叭齽汀鄙砩系呐鍎€未生銹,佩劍邊上的披風還在翻卷。
“三劍客”的余風,投射到這場歷史性災難的前后,就出現了一些新的名字,例如龔自珍、林則徐、魏源。他們的詩句和著作感天動地,甚至對日本的明治維新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中國朝野基本上沒有接受他們。他們蒼涼的呼吁,飄散在混亂的槍炮聲中。再過半個世紀,人們才又關注到精神思想領域的另一些響亮名字,那就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章太炎、孫中山、陳獨秀、胡適。這是一群新的文化劍客,他們拼盡全力,要把中國拔離出陳腐、專制的老路。他們秉持獨立而又自由的思想人格,煥發著睥睨權勢、縱橫天下的壯士之風,今天想來還由衷敬佩。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