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讀本》:書寫中國精神進化史

“一個大國,一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國家,都有拿得出手的讀本。一個國家有了拿得出手的讀本,把自己的精神、文化,特別是內核準確地用通俗的方法表達出來,說明這個國家文化的成熟和自信。”出版家鄔書林說。
最近,由浙江文藝出版社主辦、果麥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精神讀本》新書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作家、本書主編王蒙,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鄔書林,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果麥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路金波、本書總策劃沙燁、執行主編王紹光等出席活動。
《中國精神讀本》收錄了從鴉片戰爭到改革開放140年來100多位政治家、文學家、革命家、詩人、學者的文章,這些文章筆觸優美,他們或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或壯懷激烈,指點江山皆而有之;或書寫愛國的情懷,或表達崇高的革命理想;或以開啟民智,振奮民心為己任,書中文字直觀地為當代讀者呈現出波瀾壯闊的中國精神進化史:展現一度“萬馬齊喑究可哀”的中國,是如何“換了人間”。
《中國精神讀本》一書的編委會陣容強大,主編是原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學者王蒙先生,執行主編是著名的政治學學者王紹光教授,編委會成員還包括李世默、汪暉、張維為、張旭東、張頤武等。
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足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中國精神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它以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偉大斗爭、偉大實踐、偉大事業、偉大工程為基礎,從中汲取養料,凝聚為中國力量的核心。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介紹說,中國精神是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而尤其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特別彰顯在改革開放快速崛起中迸發出來的精神以及氣息。中國精神具有理想高遠,緊貼實際、科學理性、人文關懷等鮮明特點,具有剛柔相濟,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具有持續不斷的創新與轉化的一種精神,以及卓越的包容性,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
本書的執行主編王紹光則從歷史視角出發,他認為最早肯定中國精神的存在,并對它大加頌揚的人是辜鴻銘。“在辜鴻銘看來,中國人作為一個民族雖然古老,但是到今天,還是孩童式的民族,這是他的原話。他說這與其說中國人發育不了,還不如說中國人永不衰落。”王紹光說。
在錢穆看來,中國的文化精神、歷史精神以道德為核心,是一種持續數千年的道德精神,如果沒有這種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孕育出世界上最悠久、最偉大的中華民族。哲學家張岱年將之歸納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在這本有形的《中國精神讀本》之外,還有千千萬萬目不識丁的普通工農大眾創作無形的‘中國精神讀本’,正如魯迅先生指出的那樣,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有拼命硬干的,有為民請命的人。這些人就是中國的脊梁,他們才是中國精神的真正的支柱。”沙燁補充道。
談及該書先從近現代入手的原因時,作家王蒙介紹說,近現代是中國精神的考驗,也是對中國精神的一個挑戰。“因為我們中國精神恰恰是發達得很早,很長的時間,尤其是在亞洲處于前列。但是很少受到非常認真的挑戰。所以容易變成一個大家背誦的老一套。正是在這種挑戰當中,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傳統,中國的精神顯現了它的擔當,顯現了它的應對,顯現了它的反省,自我調整,也顯現了它的學習的精神,顯現了見賢思齊的精神,顯現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我覺得現在作為我個人這只是第一本,中國精神一上來先編近現代的很有道理。”王蒙說。
沙燁在談到企業家和中國精神的關系時,以互聯網上流傳的一個說法為例,講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無數的困難當中,長征也好,抗日也好,被反動叛變也好,經歷困難成長今天八九千萬人,最后管理這么強大的中國,它應該是最能創業的團隊。沙燁將這種精神概括為“不畏困難,努力進取”,在他看來,這與現代的企業家精神有著相同的內涵。
“現在企業家精神面臨對手雖然不需要白刺刀進,紅刺刀出,但是他們面臨得對手也是國際上非常強大的公司,這個時候企業所需要的精神和中國以前從最低一級往上奮進的精神一脈相承。”沙燁說。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