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達成用一本書,記錄《文匯月刊》和當年的文壇激情
“搞文學的人,特別留戀八十年代,留戀那時文學在社會上的崇高地位、在人們心頭的無上價值?!睍r任《文匯月刊》副主編、報告文學作家羅達成說,“我也特別懷念從1980年到1990年那十年,這是我一生中最充實、最難忘的一段時光。那時,我在大名鼎鼎的主編梅朵手下,若癡若狂地投身于《文匯月刊》的編輯工作。”

新書研討會現場
7月7日,羅達成的新書《八十年代激情文壇——我在<文匯月刊>十年>》在上海作協發布,上海作協的王偉、汪瀾、趙麗宏、劉國輝、楊揚、朱大建、陳冠柏、酈國義、毛時安、鄭重、陸幸生、余之、朱蕊等著名作家、評論家和資深媒體人參與了新書的研討。
1980年1月20日,文匯報社推出《文匯增刊》創刊號,這期的撰稿作者有巴金、唐弢、茅盾、葉圣陶等五十多位當代一流的名家。創刊三老之一的徐鳳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增刊》上市第一天,南京路新華書店擠壞兩塊玻璃?!痹谶B出七期后,這本刊物正式改名為《文匯月刊》,直至1990年6月???,共出版121期,風靡整個八十年代。
《文匯月刊》兼具文學性和綜合性,是當時國內最具影響力、最有沖擊力和號召力的雜志之一,有著洛陽紙貴、競相傳閱的風采,被讀者稱贊“精而不澀,豐而不肥”,至今仍印刻在那一代文學青年的記憶之中。
羅達成于1970年代初進入文匯報社,任文匯報《筆會》副刊編輯。1980年初調入《文匯月刊》,從此進入了他人生中激情燃燒的十年。作為這段時光完整的親歷者,年過七旬的他決定將《文匯月刊》的這段回憶完整而真實地再現出來。經過六年的辛勤寫作,這部五十六萬字的紀實文學作品于今年1月正式出版。
7月7日,《八十年代激情文壇——我在〈文匯月刊〉十年》一書的座談會在上海作協召開。該書以《文匯月刊》為敘述對象,描摹了其活躍短暫、為期十年的辦刊歷史。這是一部關于八十年代中國文壇的真實記錄,有著較強的史料價值。它真實再現了《文匯月刊》編輯們充滿激情又認真嚴謹的工作方式;還原了報告文學在中國八十年代的發展脈絡。

書封
一部“編輯的教科書”
2012年,在遲疑了整整一年之后,羅達成的種種顧慮逐漸被擔心有一天會為愧對梅朵、愧對刊物、愧對歷史的悔恨所蓋過。于是他下定決心寫作這部書:“我鼓勵自己,就把寫作這段回憶,作為我一生中最后的文字、最后的拼搏,算是孤注一擲吧?!?/p>
正式動筆之前是漫長的資料收集與整理。羅達成保留了從在《筆會》工作起至《文匯月刊》??陂g與一百多位作家聯系的大半信件,一個作家少的一兩封,多的上百封,總計有將近兩千封。于是他從頭開始學習掃描,將信件整理存檔,從中整理摘錄出來的內容共計十五萬字。除了整理信件之外,羅達成用了七八個月的時間重新給一百二十一期的《文匯月刊》進行編目,寫提要,做筆記。同時抓緊時間做采訪。這些準備工作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
“他從整理資料、回憶、書信開始一點點把文章寫出來,書稿完成之前一章章地在《上海文學》上連載。文中真實的對80年代的回憶,作家和編輯之間的那種真摯的情感,編輯的激情,作家的激情,在當時引起強烈反響。”《上海文學》雜志社社長趙麗宏說:“他寫了一種編輯精神。有人說這本書是編輯的教科書,這種編輯的敬業精神,現在讀起來還是很感動?!?/p>
作家葉永烈說:“達成是一位優秀的編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行動快如疾風。一旦向你撲來,你唯一的選擇就是交出好稿子?!碑斈炅_達成在電話中聽到葉永烈正在寫馬思聰的稿子,便立即趕赴葉永烈的家中,把這篇原本給《青春》雜志的報告文學搶走了,而后拉掉已經排版的許多文章,硬是把五萬字關于馬思聰的報告文學一期發完。
“這個書最令我感動的還是編輯的職業精神,編輯是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一個事業在做,這種精神在老報人的身上可以體現出來。”作家朱大建說,“編輯就像一個操盤人,深度介入到作者創作當中去了。除了電話催稿,電報催稿,上門訪問,稿子來了以后要讓怎么修改,修改一遍又一遍,以達到他的標準。等到稿子可以了,便幫作者‘梳妝打扮’,配上照片重點推出。”
《文匯月刊》的編輯們踐行和傳承著這樣的職業精神。當時為了組稿,身患心臟病的創刊人梅朵每月都要去一趟北京,他一次次地爬十幾層的樓梯去拜訪“高層”作家,帶著面包和藥片擠公交車,每天十多個小時來回奔波。羅達成在面對好友的作品時并沒有放低標準,而是要求一次、兩次、三次的修改,以保證作家以更優秀的姿態出現。正是這樣的職業精神促使《文匯月刊》成為1980年代中國文壇的重鎮。
80年代報告文學的“斷代史”
報告文學是把新聞報道的敏銳、快捷和文字的生動細膩,以及有深度的思想辨析,非常好地糅合在一起的文學樣式。在《文匯月刊》帶來的80年代的文學樣式中,其中的報告文學作品最容易受到關注,它將新聞、文學和思想很好地結合了起來,記錄下了那個改革開放思想解放的過程。
“在80年代報告文學強勢繁榮的時候,不能不說到《文匯月刊》這個標志性的窗口?!痹趫蟾嫖膶W作家陳冠柏看來,“《文匯月刊》的十年,也正是報告文學狂飆突進的十年。這部56萬字的作品確確實實可以當做1980年代中國報告文學的斷代史?!?/p>
除了編輯的身份,羅達成也是一名報告文學作家。他于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作品《杭州市001號》獲上海首屆報告文學獎一等獎,《“十連霸”的悔恨》獲全國首屆體育報告文學獎一等獎,《一個成功者和他的引子》獲全國第四屆優秀報告文學獎。而這部古稀之年開始寫作的新作也同樣是一部相當好的報告文學作品。
“我要寫《文匯月刊》的歷史,寫報告文學的歷史我是不回避的,所以我花了極大的努力寫了這些有影響力的報告文學作家?!绷_達成說,“我覺得中國報告文學歷史不能繞開這些人,最初有影響力的人就是這些,我不能繞開,我寫了?!?/p>
對歷史和社會進行還原是報告文學的靈魂所在,而這部作品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體現了報告文學所追求的還原性。羅達成試圖將《文匯月刊》的十年復活,將那個時代最代表時代特征的人事原生態地放進了他的文字。
羅達成花了不下兩年的時間幾乎走訪了所有和《文匯月刊》相關的作者、老人和朋友,重新梳理2000余封信件和121期的雜志文章。陳冠柏認為這部作品做到了作品、場景、細節的三重還原。
在作家汪瀾看來,羅達成通過這部作品將時代記錄者的角色發揮到了極致,他的記錄是生動鮮活的。這本書不僅寫出了《文匯月刊》的辦刊過程,還將那個年代編輯和作家、雜志和文學、文學和時代、人和歷史相互成就的關系寫了出來。
原《人民文學》副主編肖復興說:“八十年代報告文學史是最值得研究的中國當代文學的一種文學現象,羅達成這本書濃墨重彩地書寫了中國報告文學興起發展最重要的斷代史,給我們勾勒出了這樣一個粗獷的身影?!?/p>
保存一段時代記憶
作家簡平曾是《文匯月刊》數十萬讀者當中的一名普通訂戶,但對于他來說這不單是雜志和刊物,更成為了他的精神導師和專業老師。
“我日后成為記者、編輯和作家,所有的基礎工作都是通過認真閱讀每一期刊而打下來的基礎,它陪伴了我整個80年代?!焙喥接浀?,“當我拿到它的最終刊,封面上的柯靈先生坐在石板路上,身后落葉金黃一片肅然,我哭了整整一天?!?/p>
簡平至今保存著《文匯月刊》全部的雜志。“我之所以如此珍視,是因為它保存著我整個80年代的記憶,這樣的記憶是和雜志糅合在一起的。”他說,“羅達成老師的著作是保存《文匯月刊》以及所處時代的記憶,同時也保存了雜志讀者的個人記憶。”
羅達成在前言《心頭的熔巖與讀者的夢》一文中也記錄下了創作時期讀者帶給他的力量。當進行了長時間的前期準備之后,他逐漸發覺工作量之大遠遠超出預期,超出承受力,心中充滿著疑慮和畏難情緒。
恰好在此時,羅達成在網上看到一篇博客,博文寫道:“《文匯月刊》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本文藝類期刊,由上海文匯報社主辦,故名‘文匯’。印象中的她是一本十分有格調的雜志,但卻沒有所謂格調、品位通常會帶來的孤芳自賞。至今我還保存著八十年代初到1990年第6期??瘯r的每一期雜志。……感謝《文匯月刊》,陪伴我度過整個八十年代!”正是這份淡淡惆悵、濃濃感懷,帶給作者難言的激勵和鞭策,喚起了心中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寫作的第四年,羅達成覺得自己形同一葉看不到岸邊燈火的孤舟。正在此時,一位亦師亦友的名家,把偶然找到的一篇1993年《讀書》上惋惜、感嘆《文匯月刊》的短文—《〈文匯〉風格》發給羅達成,這又一次給以了激情鼓勵和安慰,讓他覺得再苦再累也值。
從動筆到完成,過去整整六年,羅達成在古稀之年艱難地完成了這本關于《文匯月刊》的回憶文字,為它留下了一點“聲息”。
葉永烈在來信中這樣寫道:“文匯月刊雖然??耍羞_成的書在,見證了那個時代的滄桑?!?/p>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