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十年”叢書,120位親歷者講述時代巨變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40年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有目共睹。國家的巨變,縮小到微觀層面,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經歷了個人命運的變化。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我的四十年”叢書。
這套書包括《四十年四十人》《四十年來家國》《親歷中國四十年》三本。據出版社介紹,叢書關注改革開放歷史下的個人命運,在全球征集、遴選了40位中國人、40位海外華人和40位在中國工作、生活、創業的外國人,講述自己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連的人生經歷,書寫120部真實、生動、豐富、獨特的“個人史”,結集全景式展現改革開放40年。其中,不乏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吉利集團創始人李書福、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等名人的口述史。

《我的四十年叢書》書影
樊建川1967年生于四川宜賓,是建川實業集團董事長。1990年代末,傾盡經商所得成立建川博物館,于2005年建成全國最大的私人博物館聚落。
樊建川現在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建川博物館館長。但改革開放40年中,用他的話說,自己“下過鄉,當過兵,教過書,從過政,經過商”,既是親歷者,又是建設者。改革開放開始之際,樊建川22歲。那時候高考剛恢復,他用20多天拼命復習,成為改革開放后部隊考入軍校的第一批大學生。從西安政治學院畢業后,他當過老師,后來轉業到宜賓當公務員,1991年成為宜賓市副市長,宜賓現在著名的“碎米芽菜”公司就是他執政期間創辦。從副市長任上辭職,樊建川又親自“下海”,去成都進入房地產行業,還被評選為成都市杰出市民。
“我從一個無證人員變成成都市的杰出市民,這是什么原因?是我樊建川有本事嗎?不是,不是我有本事,是改革開放有本事。”樊建川回憶,改革開放之初,他們家五口人,只有一輛自行車,已經算是很富裕的家庭,“但現在呢,我女兒有臺車,我女婿有臺車,我妻子有臺車,我自己有臺車,這就是這40年的變化。其實我們一個家庭的變化,只是這個變化的一個縮影而已。”
感慨于此,樊建川一直想在建川博物館聚落中做改革開放陳列館,目前已經建好房子,文物也征集了十幾萬件,1990年代的“大哥大”、重慶“棒棒軍”挑擔子用的棒棒、動車上的“和諧號”布條……都成為他的珍藏。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這四十年里面。而承載這份記憶的,留下這段時光足跡的,就是一個個小物件。每一個有意義的物件,比如第一次出國的護照、第一次辦企業的營業執照、下崗證、低保證等等,我們覺得有意義的,就把它保存好,別扔了,要扔就扔給我,我這兒有個巨大的倉庫,我都存起來,到時候輪流展覽出來。一個時代的變遷,今天發生的事明天就變成歷史了,我們每個人都應悉心保存歷史,保存我們共同的記憶。”樊建川說。
美國人拉賈·馬格斯維倫1974年來到中國,此后40多年來一直留在中國,目前一家人定居北京。
最初來到中國時,糧票、布票等聞所未聞的東西讓馬格斯維倫一頭霧水,但他很快適應了在中國的生活,并懷著對中國的感情留了下來。
馬格斯維倫學習的是計算機專業,學成之后,在中國科學院的計算所工作。當時中國計算機專業幾乎是從零起步,馬格斯維倫和幾位老師一起研發了漢字輸入標準,后來這個標準成了國家標準。當時很多中國人沒有護照,出國極為困難,身為外國人的馬格斯維倫擔起了去美國學習技術、購買材料的重任,還在美國各地演講,爭取美國各公司的信任和投資。
“那時候蘋果公司、IBM公司,都認為中國是個窮國,也沒有大規模使用計算機的可能,不值得開拓市場。”馬格斯維倫就花大量時間制作幻燈片,還在雜志上發表自己的文章向大家普及,“我當時在演講里說道,計算機十年內會進入中國家庭。十年后果然如我所料。連手機的市場我也做過調查,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二三十年后,連賣菜的人都會拿著手機,現在也實現了。”
除了本職工作,馬格斯維倫在中國還有一段著名的副業,投資創立了“小護士”化妝品牌。20世紀80年代時,雖然已經開始改革開放,但中國的市場上外國商品很少,只有上海、北京極少的幾家公司做化妝品。馬格斯維倫無意中發現301總醫院的皮膚科有一個叫做消斑靈的發明,祛斑效果良好,而且沒有任何副作用。
“我當時就思考,如果能給它一個名字,給它一個品牌,給它一個經營模式,最后包裝起來進行商業化運作該多好。”于是,馬格斯維倫投資10萬美元和301醫院的王大夫、李志達等幾個合伙人在深圳成立了麗斯達化妝品有限公司,“小護士”很快成為暢銷全國的護膚品牌。
“我確實可以驕傲地說,我把青春歲月全部獻給中國。所以現在中國變得如此富強,我非常自豪。”馬格斯維倫在中國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三個孩子。經歷了40年的巨變,一步步看著老百姓的生活出現改善和轉機,他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這就是改革開放最關鍵的一點。別忘了生活是個過程而不是個目標。”
“在林林總總的研究改革開放史的成果中,除了宏大敘事的‘改革開放全史’,也需要有以‘人’為主體和主線的有血有肉、有過程、有成長、有故事、有細節的改革開放‘個人史’。不僅因為改革開放改變了無數個人的命運,而且這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現實的‘人’,才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推動者、行動者和劇作者,也是改革開放紅利的受益者。”叢書主編、中央黨校原校務委員、科研部主任韓慶祥教授表示,出版個人口述史的意義正在于此,“從茫茫人海中征集到的這120個人的故事,匯集到一起,可以映見無數個人命運的發展改變,映見四十年來鼓蕩的時代大潮和宏偉的壯麗史篇;也可以映見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史。”
“歷史,是一個國家、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的集體經驗,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天然是歷史的書寫者。”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認為,在零零總總紀念改革開放40年的出版物中,“我的四十年”叢書具有鮮明的選題特色和存史價值,“本叢書組織‘歷史現場’中‘每一個人’一起來書寫改革開放的歷史,記錄個人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是一部有血有肉有溫度的具備持久生命力的改革開放‘史記’,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