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陶《戊戌變法》:一部厚重宏闊的長篇歷史小說

8月24號下午,由作家出版社主辦的歷史小說家穆陶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戊戌變法》新書分享會在第25屆北京圖書博覽會“中國作家館”舉行。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評論家張陵,《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評論家顧建平,該書責任編輯史佳麗等與會參加。活動由作家出版社副總編顏慧主持。
120年前的戊戌年,中國發生了載入史冊的重大政治事件“戊戌變法”,也稱“百日維新”。2018年是戊戌年,兩個甲子過去,為紀念這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作家出版社推出歷史小說作家穆陶耗時8年打造的長篇歷史小說《戊戌變法》。
分享會上,張陵認為,作者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用章回小說的體例展開敘述,在小說結構上突出故事性、傳奇性、可讀性的特點,塑造了一大批人物形象飽滿、生動的形象。比如對康有為的刻畫,顛覆了以往只是文弱書生的形象;對光緒皇帝的性格描寫也非常準確、有深意;慈禧的形象更加鮮活、立體。作者用唯物史觀來讀歷史、寫歷史,才寫出如此高立意深主題大格局的作品。
顧建平坦言小說非常好看,富有吸引力。小說的切入點獨特,用虛構的方式解決了小說中歷史時間的連貫性和邏輯上合理性。作者的歷史觀,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描述與評價,內容扎實、事件豐富、生動可讀。作者把對歷史資料的了解和對歷史教訓的嚴肅思考融入作品中,在精彩的故事和描述中,透露著巨大的悲憫和客觀的思考,發人深省。
因故未能與會的作者穆陶在書面發言中寫道,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們不會忘記,中國近代史上的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就像是一根鏈條,貫連著中華民族的命運,將中國人民的奮斗、流血、失敗、恥辱、抗爭、拼搏,全部容納于其中。史頁上的血跡,印證了中國人民的奮戰不息的愛國精神,展現了中華民族走向光明、走向崛起的英雄氣概。“戊戌變法”是這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在歷史上占有獨特的一頁。他寫這部作品,首先想到的,是當時中國的社會危機與民族危機。“改良”與“改良主義”概念不同。不可以“改良主義”來貶低戊戌變法的進步的歷史意義。如何運用唯物史觀來揭示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是他寫作的目的。“我并不是在編寫小說故事,而是在做一個社會民眾的代言人,把我的心思交給我書中的人物,讓他們去實踐。”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但失敗的只是這次變法維新的過程,而維新志士們的理想與精神,以及他們為國家命運而舍身就義的英雄氣概與愛國情懷,是永存不滅的,也是有益于后人、有補于當世的。
(攝影:尹超)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