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澤《會飲記》:打開他的精神星圖

李敬澤《會飲記》 (十月/攝)
中新網上海8月21日電由思南公館、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李敬澤《會飲記》新書分享會日前”于思南公館舉行。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新穎、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毛尖、《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及本書作者李敬澤出席活動,與各界讀者分享了關于《會飲記》的閱讀感悟。本次活動由上海作協創聯室副主任李偉長主持。
李敬澤,批評家、散文家。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學》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評論集《為文學申辯》《致理想讀者》《會議室與山丘》等,散文集《詠而歸》《青鳥故事集》等。2004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文學評論家獎”,2016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獎”,2017年獲首屆“十月散文雙年獎”。
《會飲記》2018年8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李敬澤近年來在《十月》雜志專欄刊登的系列隨筆,是繼《青鳥故事集》《詠而歸》之后的又一力作。李敬澤用親歷者的眼光,從歷史的深邃中觀照當代文學的現場,拾起落滿灰塵的書籍,在縫隙中劈開思想的天地,編織出屬于作者自己的文化和心靈地圖。
關于《會飲記》的文體,作家張新穎認為《會飲記》采用了一種類似錢鐘書《管錐篇》的寫作方式。十二篇散文,每篇都由一個現實的觸點切入,這個現實的觸點或是一次談話、或是一次會議、又或是作者李敬澤在寫作前后的經歷。“《會飲記》就像是作者的記事本,既記錄了他實際的日程安排,又書寫了他古今中外、天馬行空的精神活動。”
而在評論家毛尖看來,《會飲記》的形式則很難界定,有時候像在看評論文章,有時候像在讀小說,有時候又像是在品詩歌。
就李敬澤如何通過《會飲記》呈現自己精神星圖的問題,張新穎說:“精神活動通常是流動的液體,又或者是飄散不定的氣體。李敬澤用文字一邊記錄、一邊梳理著他的精神世界。他創造了一個條件,讓液體或氣體隨時可能蒸發掉的東西,在文字的烘托下形成自由的精神結晶。”
針對《會飲記》一書中虛構與現實的關系,黃德海認為,小說作為一種虛構形式,必定安放在恰當的支架上。如果我們意識不到支架的存在,那只是因為它是如此基本,如同空氣那般透明,如同呼吸那般不必費力感知。虛構就像是一個精致的肺。如果你把肺的支架抽掉,那么一切都會坍塌下來。
談及《會飲記》的創作體會,李敬澤說:“《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中有一篇《會飲記》,我這篇散文集的創作靈感便來源于此,只不過并沒有談愛欲。希臘有一群文化人,中國也有。我想書寫他們的交往、言談、思緒,并在這種思緒中希望能夠寫出我們這個時代精神中的有意思之處。最初的創作想法并沒有特別復雜,說老實話我是那種寫不了正規小說或者正規散文的人。所以《會飲記》的文體也就成了一種‘四不像’。”
他坦言,“我雖不及莊子之萬一,但我還是希望可以不斷努力讓想象能夠更為自由。《會飲記》的思維鏈條雖現在無法完整畫出,但慶幸的是,它依然在文本中自己那么走著、延伸著。寫文章就是這樣,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風格和習慣。就《會飲記》的十二篇散文來講,我希望每篇文章最好都不以線性的方式呈現,不采用一種我要達到什么目的從哪開始說的直線敘事。我希望我的文章是一個花園,你可以在這兒坐坐,也可以在那兒坐坐,溜達溜達又到了那兒,它應該是這樣的場所和空間。我寫的時候也是這么寫的,從門進去,一會兒從窗戶翻過去又到了那兒,前面穿過一個小月亮門過去,又不知道到了哪兒。徜徉于此,我倒是尤為喜歡《會飲記》的這種創作感覺。”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