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新報告文學《黑與紅》:書寫煤城淄博的黑色歷史與紅色希望
“因為蔣新的《黑與紅》,我第一次了解到淄博煤礦與抗日戰爭、與黨的歷史、與新中國工業化進程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系,這些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豐富了我們對近現代歷史的認識。”6月11日,在淄博舉行的蔣新報告文學《黑與紅——一座煤城的燃燒歲月》首發式暨研討會上,很多與會作家、評論家表示,蔣新的創作不僅是為淄博煤炭事業立傳,而且豐富了當下抗戰題材、工業題材的書寫領域,具有特殊的社會價值和文學價值。
會議由淄博市委宣傳部、淄礦集團、淄博文聯、山東理工大學共同主辦,淄博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鞏緒民、山東能源淄博礦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張明毅、淄博市文聯主席王東宏,李炳銀、王兆山、李掖平、王祥夫、胡學文、陳文東、劉玉棟、李浩、張艷梅、舒晉瑜、宗利華等作家、評論家參加會議。
據張明毅介紹,淄博礦區是我們黨最早開展工人運動和黨的活動的重點地區之一,有著百年發展史和光榮的革命史、創業史。王盡美、鄧恩銘等黨的創始人先后在礦區從事過革命活動,山東第一個煤礦工會組織和淄博地區第一個黨組織都誕生在這里,煤礦工人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在這片熱土上不斷發揚光大。百年淄礦的奮斗史、建企64年的發展史,是淄博工業發展的生動縮影和真實寫照。在共和國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淄礦秉承報國之志,展現國企擔當,為黨和國家事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使礦區至今傳承著“紅色基因”。
作家蔣新從事散文創作多年,《黑與紅》是其第一部報告文學作品。在兩年多的時間里,蔣新幾乎投入了所有時間進行實地考察、尋訪見證者、查閱歷史資料,不斷深入挖掘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淄博煤礦的歷史,第一次以文學的方式記錄下淄博煤礦的輝煌歷史與深重災難。作品以煤炭為落腳點,將人物與歷史事件一一串起,從一個行業的角度書寫了一座城市的抗戰歷史和工人運動。作者聚焦清末以來德國和日本對淄博煤礦的瘋狂掠奪,著重書寫日本侵占煤礦的31年中,淄博煤炭產業遭受的無法估量的損失,淄博煤炭工人遭受的非人奴役,以及苦難中的人們艱苦卓絕、綿延不斷的斗爭。
蔣新在后記中寫道:“尋覓中,也讓我不斷思索,百年前有擁有上百座煤井的大煤城,為什么那么窮,那么弱,為什么侵略者能夠在這里為所欲為?為什么北洋軍閥政府的總理也來撈一杯羹?為什么南京大屠殺的槍聲與淫威在這里一次次上演?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三本’和叛徒?” 他認為,用心書寫家鄉的這段歷史,不僅僅是一抹鄉愁,更是一段不能忘卻的國家記憶和民族歷史。
研討會上,大家對蔣新的寫作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發揮自己熟悉淄博、熟悉煤礦的優勢,深入挖掘,精心打磨,以真實的報告、深刻的思考、飽滿的感情和精妙的結構,再現以淄博為代表的魯中地區波瀾壯闊的歷史,表現我們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以文學力量激發讀者的歷史意識、悲憫情懷和愛國熱情,正是當下文學工作者的時代擔當。
為深入挖掘淄博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發揮文學創作與研究對地方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辦方同時舉辦了“紅色文化創研中心”和“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紅色教育基地”揭牌儀式。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