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當代中國文學四十年的精神檔案——《雷達觀潮》出版
——《雷達觀潮》出版

《雷達觀潮》,雷達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著名批評家雷達評論集《雷達觀潮》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出版方稱,這部沉甸甸的作品以理性的激情和靈動的感悟解讀當代文學、解讀當代思潮,堪稱“一份當代中國文學四十年的精神檔案”。
雷達是一位貫穿新時期文學四十年的當代重要批評家,也是一個敢于直面創作癥候、善于辨析審美變化的觀察者。《雷達觀潮》以作者近年來在《文藝報》開設的“雷達觀潮”專欄為主體,結合創作實際,提出了諸如長篇創作中的非審美化、代際劃分的誤區、鄉土中國與城鄉中國、文學與新聞的糾纏、非虛構的興起、文學批評的“過剩”等一系列前沿問題,思想活躍,敏銳深刻。書中還選擇了一批典型的作家作品評論,從汪曾祺、高曉聲、王蒙、鐵凝到莫言、張煒、浩然、張賢亮,到“陜西三大家”的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以及劉震云、閻連科、雪漠等,有些80年代的評論文本,今天讀來并不過時,卻有一種歡樂與鼓舞的時代感覺。作為新時期文學的見證者、研究者,雷達最早發現并評述了“新寫實”,為“現實主義沖擊波”命名,提出了“民族靈魂的發現與重鑄”才是新時期文學的主潮的觀點;對中國當代文學審美趨向的宏觀辨析,構成了本書另一重要內容。綜觀全書,內容豐厚,立論公正,磅礴大氣,文勢跌宕起伏。對于高校文科師生、作家、廣大文學愛好者,本書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為本書作序并評價說:“90年代以來,批評家分了兩種,一種是學院的或學術的,另一種是現場的或實踐的。個中分殊一言難盡。但若說到后一種,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雷達。” “雷達屬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披堅執銳、為新時期文學復蘇做出重要貢獻的批評家,但他又是那一批評論家中最年輕的,所以,他同時又屬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不斷推動文學發展的那批批評家。除了雷達,我們很難找到一位批評家,他的批評生涯幾乎貫穿了中國新時期文學從20世紀70年代末直到現在的發展歷程。而且在這三十多年來,雷達始終是處在中國文學創作的前沿,始終引領新時期文學批評、文學思想、文學觀念的發展,始終處于中國文學漩渦之中心的位置。”
批評家劉再復認為:“雷達始終跟蹤共和國當代文學的步伐,對于這個時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和重大文學現象,他均做了及時的、充滿生命激情和思想力量的回應。除了具有文學批評家的藝術感覺之外,他還具有文學史知識素養,能夠理性地把握評論對象的價值分量與價值位置,充滿一種“理性的激情”。他的文學批評既有及時性又有持續性,既有啟迪性又有準確性,積極、廣泛地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創作實踐。”
批評家白燁指出:“雷達對作品的精幽、微妙之處,感覺敏銳,捕捉敏捷,表達審美體驗的文字也頗富詩意,暗中內含的邏輯引線與思想引力,常常能把人們由美的感悟引入靈的頓悟。在這個意義上,雷達的文學批評,是‘思’與‘史’的雙向汲取與雙向運動,他的批評個性的內力與魅力也正在于此。”
作家賈平凹贊賞說:“對雷達的評論,可以用‘正’‘大’來比喻。‘正’,是他貫穿了新時期文學,經歷的事多,眾多文學思潮的生成和發展他都參與或目睹。他的評論更多的是蘊涵著傳統的東西;他的文字代表擔當,代表了正,代表了生活,代表了權威。‘大’是他有大局意識,看問題常從大處看,看趨勢,能‘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文章也就會寫得通達順暢,文采飛揚。”
雷達原名雷達學,1943年生于甘肅天水,1965年畢業于蘭州大學,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兼任蘭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著有論文集《民族靈魂的重鑄》《思潮與文體》《重建文學的審美精神》等十五部、散文集《縮略時代》《雷達散文》《皋蘭夜語》 《黃河遠上》等多部。曾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秀作家貢獻獎”。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