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名著譯叢”出版:全景式呈現現代西方藝術史百年面貌
由商務印書館與何香凝美術館聯合舉辦的“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出版座談會于1月20日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舉行。

該叢書由著名藝術史學者、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范景中擔任主編,是一套系統介紹西方藝術史和藝術史學的叢書,精選瓦爾堡、潘諾夫斯基、貢布里希、哈斯克爾、弗里德倫德爾、扎克斯爾、溫德、庫爾茨等世界一流藝術史家的西方藝術史學研究的經典論著約50種,并由資深藝術史研究者和中青年譯者共同精心翻譯完成,力圖全景式呈現現代西方藝術史學一個多世紀來的面貌和形態,為國內西方藝術史學研究提供全面詳盡的資料、新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同時也展示了中國藝術史學薪火相傳的學術歷程。
強強聯手,名家云集
在座談會上,何香凝美術館副館長樂正維回顧了這套譯叢的誕生,2013年10月,正在籌建文獻研究館的原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黃專找到樂正維,談到范景中老師已經選編好書目,當時計劃46冊,用五年完成。
“我意識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學術工程,是值得我們努力為之奮斗的項目。”因此何香凝美術館積極投入這個譯叢的出版工作。從2014年開始,何香凝美術館和商務印書館正式開展合作。“我們期待在未來五年里,這套書目全部翻譯出版,能夠對藝術史研究者、愛好者帶來全新的視野和豐富的思想資源,我們也相信這些著作能對中國藝術史學和相關學科產生深入的影響。”
何香凝美術館自1997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何香凝藝術及中國當代藝術與當代學術的研究和建設。而剛剛迎來120周年誕辰的商務印書館則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出版機構之一,其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批譯介了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學術思想著作,其中“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曾被贊許為“對我國學術文化有基本建設意義的重大工程”。
在兩家機構強強聯手下,一大批藝術史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云集響應,使得該譯叢先期的《論藝術與鑒賞》(馬克斯·J.弗里德倫德爾著,邵宏譯)、《美術學院的歷史》(尼古拉斯·佩夫斯納著,陳平譯)、《藝術批評史》(廖內洛·文杜里著,邵宏譯)、《美術史的實踐和方法問題》(奧托·帕希特著,薛墨譯)、《造假:藝術與偽造的權術》(伊恩·海伍德著,殷凌云、畢夏譯)、《瓦爾堡思想傳記》(E.H.貢布里希著,李本正譯)、《歷史及其圖像》(弗朗西斯·哈斯克爾著,孔令偉譯)等8部作品得以問世。而據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陳小文介紹,該譯叢是開放的,目前看來,至少出50種。

范景中向商務印書館贈送120周年誕辰墨筆:“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藝術史是體現國家學術水平的‘晴雨表’”
盡管藝術史學誕生不到兩百年,但在范景中看來,其產生的學術影響是不可估量的。“比如說比較文學學者提到帕諾夫斯基時常說,帕諾夫斯基的書是我們比較文學必讀之作。”
“順著這個思路,如果說一個國家的學術研究以什么為‘晴雨表’,以什么為學術高峰的標志,我想那就是藝術史學科。我這么說,其他學科學者可能會不高興。但我舉個例子:在二戰前,德國代表了歐洲乃至世界學術的高峰。后來很多德國學者逃到了美國,這里面除了科學家之外,就屬藝術史學者影響最大。”
“如果把文字這塊拿去之后,我們靠什么研究文明,完全靠圖像。圖像研究興起后,很多學術大家都在關注圖像,關注圖像其實就是關注藝術史。現在視覺文化的興起席卷了各個領域,就和藝術史研究有關。以至于最后各個領域的研究都是向藝術靠攏,藝術史也就成為了聚焦點。所以我覺得它可以作為晴雨表,來體現一個國家學術研究的水平。”范景中解釋道。
“王國維贊揚宋代學者的研究,說他們代表了中國學術的高峰,因為宋代的學者既帶有研究的眼光,也帶有觀賞的眼光。陳寅恪審查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時,特別提出來要把研究的眼光跟藝術家鑒賞的眼光結合起來。梁啟超建議年輕學者做什么時,也特別強調要做下繪畫史研究。”在范景中看來,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中三位的言論都指向了藝術史。
所以,范景中認為,藝術史在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會隨著中國學術水平的提高而日益受到重視,“在這此情況下這套藝術史譯叢的出版是恰逢其時的。”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陳恒則提出,這套譯叢出版意義落腳點在于,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和中國的文化自信,在一定意義上,是離不開域外文獻資源的。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戴燕雖然不是藝術史研究專家,但她認為,“這套叢書,預期在各個領域都會發酵,大家都會受益。”同時,她也建議,在后期的譯著中,希望增加下譯者前言,通過譯者來介紹下該書在西方的地位、評價、價值和與中國藝術史研究的相關性,以及與其他學科對該問題研究的視角差異,相信會對讀者大有幫助。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