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線作家解讀中外經典
2017年年初,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作家畢飛宇解讀古今中外名著經典的作品《小說課》,輯錄了其在南京大學等高校課堂上與學生談小說的講稿。畢飛宇所談論的小說皆為古今中外名著,包括《聊齋志異》《水滸傳》《紅樓夢》等,以及海明威、奈保爾、哈代乃至霍金的作品,從作家的角度向讀者傳達每一部小說的魅力,受到讀者歡迎。實際上,這本《小說課》是人民文學社“大家讀大家”系列中的開篇之作,如今,這套叢書的第一輯七冊已全部上市。
編者試圖由文學閱讀開始,約請包括文、史、哲、藝四個學科門類術業有專攻的優秀學者,以及創作領域里的著名作家和藝術家分別撰寫他們對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獨特解讀,以期與廣大讀者共同攜手走進文化的圣殿,去瀏覽和探究中國和世界瑰麗的文化精神遺產。
在“大家讀大家”叢書的序言中,編者這樣寫道:“策劃(這一系列叢書)包含著這樣兩層涵義:邀請當今的人文大家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外大家的名作;讓普通閱讀者共同分享大家的閱讀經驗。前一個大家放下身段,為后一個大家做普及與解惑的工作,這種互動交流的目的就是想讓兩個大家來合力推動當下的全民閱讀,使其朝著一個既生動有趣,又輕松愉悅獲得人文核心素養的軌道前行。”
雅俗共賞,兼具通俗性與文學性,符合普通大眾的文化需要,是很多文化工作者所追求的文化傳播的理想。例如,風靡幾十年的《十萬個為什么》,讓一代代孩子在閱讀的樂趣中潛移默化地獲得了科普常識并萌生了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此外,近些年來,許多史學專家撰寫出如黃仁宇《萬歷十五年》那樣“接地氣”的歷史著作,令人眼前一亮。
科普、歷史作品尚且如此,文學亦然。“大家讀大家”系列叢書的編者試圖由文學閱讀開始,約請包括文、史、哲、藝四個學科門類術業有專攻的優秀學者,以及創作領域里的著名作家和藝術家分別撰寫他們對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獨特解讀,以期與廣大讀者共同攜手走進文化的圣殿,去瀏覽和探究中國和世界瑰麗的文化精神遺產。
這些長年致力于第一線創作的作家對名著的解讀似乎更能形象生動地感染普通讀者。
“大家讀大家”系列第一輯文叢,是一批當代著名作家讀書筆記或講稿的結集,包括畢飛宇的《小說課》、蘇童的《小說是靈魂的逆光》、王家新的《教我靈魂歌唱的大師》、李歐梵的《不必然的對等:文學改編電影》、張煒的《從熱烈到溫煦》、葉兆言的《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這些長年致力于第一線創作的作家對名著的解讀似乎更能形象生動地感染普通讀者。
在策劃這套叢書的過程中,編者們在南京大學邀請畢飛宇開設了一個讀書系列講座,透過其獨特的感受解讀中外名著,效果奇好。畢飛宇的課堂教學意趣盎然、生動入微,相比很多專業教師生搬硬套“文學原理”,而缺乏實踐性的創作經驗,敏悟的感性不足,空洞的理性有余,這種教授方法更能打動和說服學生,而這也正是“大家讀大家”系列叢書希望在創作第一線的作家操刀“解牛”的緣由。
“大家讀大家”系列叢書收錄了作家們撰寫的中外文學讀書隨筆,杰出作家、詩人談,小說名著和電影改編談,從不同角度系統解讀世界經典作家作品。如,執教于同濟大學的馬原對中外作家經典的解讀,幾乎是大學文學教育的經典“案例”,講稿出版后深受讀者歡迎。哈佛榮休教授李歐梵先生,在文學之外,對電影、音樂藝術均有極高的造詣,其文字表達兼具知性與感性。他的這些作品收錄在叢書中,暢談文學與電影,別開生面。
“大家讀大家”叢書以國內相關領域一流作家學者的專業學術研究成果為根據,從“大家”的角度介紹國內外文化“大家”及其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講述作家和作品的故事,幫助大眾了解和汲取古今中外文學成果中的內涵和智慧。
作家蘇童不僅是小說高手,對中外小說的解讀也是細致入微。在談到福樓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時,他特別提到了女主人公艾瑪以她的“手”出場。“作者這么通過夏爾的眼睛描寫艾瑪的手:她指甲如此潔白,使夏爾感到驚訝,指甲光亮,指尖纖細,剪成橢圓形,比迪埃普的象牙還潔凈。可她的手并不算美,也許不夠柔和。然后艾瑪的眼睛出場:她有一雙美麗動人的大眼睛,由于睫毛的襯托,棕色眸子變成了黑色。她目光朝你瞥來,大膽坦率,天真無邪。我想福樓拜先生無意讓艾瑪的手成為一個故事的隱喻……艾瑪這個人物形象一出場就是帶有懸念的,福樓拜先生短短的幾筆就把艾瑪身上的矛盾性格點出來了。”蘇童以文學的方式解讀文學,讀書筆記如同他的小說散文一樣充滿了詩性。
葉兆言在文壇嶄露頭角之時,就是公認的學者型作家。在《重讀莎士比亞》一文中,他這樣寫道:“說到底,還是要看我們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去看待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太老了,我們的閱讀心態卻總是太年輕。對于中國的讀者來說,有時候,誤會只是不同的翻譯造成的。比較不同的譯本,幾乎可以讀到完全不一樣的莎士比亞。”由此可見,葉兆言在解讀作家作品時的學養、見識以及始終彌漫著的書卷氣著實令人欽佩。
之所以能將經典講得深刻、在理,是因為這套“大家讀大家”叢書以國內相關領域一流作家、學者的專業學術研究成果為根據,從“大家”的角度介紹國內外文化“大家”及其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講述作家和作品的故事,幫助大眾了解和汲取古今中外文學成果中的內涵和智慧。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