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遠方 感悟人生



這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寫游記的年代,但作家的游記既有名人效應,也有鮮明的行文特色。畢淑敏在北極之旅后,以《破冰北極點》談旅行的意義;馮驥才游歷歐洲,將自己的見聞隨感寫成《意大利讀畫記》《遠行,與異文明的初戀》;賈平凹則將自己具有地理書寫特色的38篇散文集結成《賈平凹游記》……名家熱衷旅行文學,他們的游記視角獨特及思考感悟,架起了讀者文化認知的橋梁。
游歷世界帶回地域寫真
2016年7月27日,65歲的畢淑敏成功登上北極點——工作人員反復測量后,確認位于北緯90度0分0秒的一塊巨大浮冰。在親赴北極點實地考察并查閱了數十萬字的資料后,畢淑敏決定將這次旅行經歷寫成書,“在世界盡頭談談人生這場漫長而孤獨的旅行”,這便是由博集天卷策劃、湖南文藝出版社共同出版的《破冰北極點》。書中不僅有作者探險過程的記敘,也有對北極風光和歷史人文等內容的描寫。
“有時寫作來自一種機緣。”2016年,馮驥才應邀去意大利出席好友韓美林的藝術展覽開幕式,之后便來了靈感。他走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殿堂,并用游記的筆法記錄下他在那些不朽名作前的所思所想,作品集結成冊——《意大利讀畫記》。“作家看畫,看畫后邊的東西。其實畫后邊的東西不是看出來的,是讀出來的。所以這本小書的名稱是‘讀畫記’。”該書責任編輯申堯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說,《意大利讀畫記》通過中國文化的視角看待意大利文藝復興,并借此傳達尊重文化的精神。
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遠行,與異文明的初戀》,是馮驥才的另一本游記隨筆。書中記錄了其游歷法國、英國、奧地利和俄羅斯四國的見聞雜感,包括“英倫探幽泛舟康河”“法蘭西邂逅繆斯”“奧地利聆聽圓舞曲”“俄羅斯聽普希金讀詩”4個部分,既是作家寫畫家,又是畫家寫作家,亦文亦畫,是一本典型的馮驥才式的作品。
陳丹燕寫過數本有關旅行見聞的圖書,在其最新作品《馳想日:〈尤利西斯〉地理閱讀》中,她跟隨名著《尤利西斯》中的情節,在愛爾蘭完成了一場文化與歷史、文學與地理的深度閱讀。“《尤利西斯》里有很多關于氣味、食物、光線的描寫,人在那個地理位置上可以找到。如果找到了,坐在相同的光線下面,可能會對我的閱讀有幫助。”陳丹燕的地理閱讀耗時頗長,這本僅有10萬多字的閱讀筆記,陳丹燕前后卻去了4次愛爾蘭,寫了3年時間。
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賈平凹游記》也是一本具有地理書寫特色的游記。書中收錄了賈平凹從20世紀80年代至新世紀以來38篇文章。“這些文章不是慣常所說名山大川、風景名勝的記游,更多是作者隨步而發、即目所記的地域寫真。”該書責編賈江濤介紹,賈平凹的游記作品不多,這些文章無論從地域性、人文性,還是寫作方式,都各具特色。
借物言志傳遞文化力量
“讀游記作品,大多讀者懷有功利之心:功利之一是欲求其‘攻略性’,功利之二是欲得其‘慰藉性’。我倒覺得,《賈平凹游記》里這些文章并沒有刻意而為地去引導讀者發現什么或求獲什么。”賈江濤說,在賈平凹樸拙而又不失譏誚的文字中,她更多感受到的是潤物細無聲的力量。以其中一篇《一個有月亮的渡口》為例,關于“渡口”,作者說,“山民們所夸道的繁華處,其實小得可憐”。可就是這“小得可憐的渡口”,有黃昏的寂靜、夜晚的繁雜,有旅社老板與撐排人的戲謔,也有作者由月亮而生的感慨:月有陰晴圓缺,由圓到缺、由缺到圓,一天一天更新著世界的內容,難道它現在終止了時間的進度,永遠給我的將不是一個滿圓嗎?如此,由實而虛,由眼前到內心,文章意境得到升華。
6月16日是一年一度的“布魯姆日”,這是為紀念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而創設的一個節日。陳丹燕在《馳想日:〈尤利西斯〉地理閱讀》中記錄道:“的確是快到午夜了,不過初夏的都柏林,街上仍行走著一隊隊布盧姆日漫游小組,最后的兩個小時,跟著布盧姆和斯蒂芬到酒吧,到夜晚的街道上,到燒過羊腰子的廚房里去……”“先要觀世界,后有世界觀。”借助地理閱讀的方式,陳丹燕找到了一個親近外部世界,也熟悉自己內心的途徑。
“馮先生不僅讓我們看到東西方文化的異同,還提出許多問題讓我們深思。”《遠行,與異文明的初戀》一書的編輯彭秋實說,書中讓她印象最深的是馮驥才探訪莎士比亞故居。在一片依舊是中世紀柵欄格式的街區里,莎士比亞出生的老屋、1574年出生的登記冊、去世時舉行葬禮的小小圣三一教堂,以及那些做鐵匠、酒商、零售商和開肉店的鄰居與親友的老宅,還都原樣保存在原地。
在申堯看來,讀懂《意大利讀畫記》的鑰匙也是“比較”,“馮驥才先生試圖將東西方文化,通過藝術本身或對待藝術的態度,進行比較”。然而,這本書看起來是寫意大利,但仍離不開作者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馮驥才曾說,一個人最重要的財富是他的經歷,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財富也是它的經歷和傳統。以繪畫為例,西方繪畫是焦點透視,由于沒有西方那樣的科學與人文的背景,中國繪畫則是散點透視。然而,這不表明中國繪畫落后于西方繪畫,中國畫在表達主觀與抒發自我方面,達到了至高的境界,這種基于自身文化基因成長起來的藝術理念并沒有優劣之分。
引導審美構建認知橋梁
名家游記,特別是寫在國外的游歷見聞頗受圖書市場歡迎。“相對于歷史散文、文化散文等諸多散文形式,游記散文可能是更接地氣、更接近讀者的一種文體。”賈江濤認為,讀者對游記類圖書的審美取向漸趨多元,她傾向于策劃具有一定文學性和文化底蘊的游記類圖書。“追求真善美,不僅是潛藏于讀者內心的巨大需求,也是圖書出版應該影響乃至引領讀者閱讀趣味的明確方向。”賈江濤希望讀者通過游記作品,提高審美文化品位。
“名家的游記,帶著名家認知文化的獨特視角,讀來讓人開闊視野、收益頗豐。”在彭秋實看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外出旅行,然而許多人與當地的文化處于割裂狀態,游記特別是名家的游記充當了兩者間的橋梁。此外,旅行游記一般都配有精美圖片,讀者可以通過閱讀這類圖書了解異域風情,讓眼睛解解饞。申堯也持相似的觀點,他說,當社會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便會有意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對藝術的追求也隨之而來。“讀者閱讀游記類圖書,有的是為了滿足對某個地方的好奇,有的是閑來無事隨意翻翻,有的則純粹把游記類圖書當作旅游攻略來看。”申堯建議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讀者開發適合他們閱讀的游記類圖書。
“讀者對視覺效果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在圖片的選擇和搭配、封面設計、推廣文案上都要考慮新一代讀者的趣味。”《破冰北極點》一書的策劃編輯董曉磊說,畢淑敏喜愛自然科學,她在美洲拍下的海鬣蜥照片受到廣泛好評,讀者對她科普的海鬣蜥相關知識也反響熱烈。“在內容方面,游記類圖書會更追求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冷常識。”董曉磊表示。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