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的文字——讀散文集《總有一條小河在心中流淌》

散文集《總有一條小河在心中流淌》,作者:李培禹,作家出版社 2017年7月出版
我雖然是一個勤勉的散文寫作者,卻極少讀當代的散文作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下的不少散文趨于做作,擺開架勢,為寫而寫,因而遠離散文的本源, 不再是直抒胸臆,而是故弄玄虛、鋪陳炫技、漫漫漶漶,文辭淹沒意義,而且杯水風波呈大海之勢,一粒黃豆稀釋成一鍋豆漿。于是虛構代替了真實,假意遮蔽了神魂,一些篇章屬于不作用于情感和靈魂的冷文。
但是,當我拿到李培禹的散文集《總有一條小河在心中流淌》(作家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的時候,我卻情不自禁地讀下去了,而且讀得如醉如癡、酣暢淋漓,眼前有陽光充盈,心底里有暖流涌動。因為,他寫的是熱的散文,或者是始終“在場”的散文。
他寫人物,不取旁觀者的視角,而是進入人物的生活,把人物當作朋友、親人,與其感同身受,同氣相求。因而把描寫對象的生活當作自己的生活,把他人的情感當作自己的情感。他愛他們,貼心貼肺地寫。他尊重所寫的人物,設身處地地對話,親密無間地融合在一起。在他的筆下,多感恩的語調,好像是人物洞開了他的心智,豐盈了他的情感,鮮活了他的血肉,哺育了他的文字。他寫出了“我”在人性、人情層面的切身感受,至純至善地傳遞真實的心靈感應。因而他筆下的人物,都是送人玫瑰滿手留香的境界,都是遠惡近善的情懷。
他寫風景,不取指點江山的姿態,而是把風景和萬物摟進胸懷,像對人。他走進大自然之后,立刻就渾然忘機,盡情釋放自己的真性情,甚至不管不顧地放任自己的天真。他虛懷以待,讓自然萬物感動自己;他擦亮眼眸,讓陽光和月色撩撥內心的清澈。在他寫自然的文字中,溫暖和快樂是底色,風清在枝頭,月明在云端,不遺余力地捕捉和記述美麗的瞬間。他從不把風景和萬物置身于身外,而是像與親人和友人一樣深情地晤對,悉心感受,然后把一腔美意娓娓道來。這其中, 多的是相互的啟發,彼此的珍重,更有息息相通的理解和悲憫,一切都是擬人化的抒發。譬如他的《總有一條小河在心中流淌》,與其說是客觀地寫小河,不如說是寫小河對心靈的洗滌和凈化。那一年,我們同游塔里木河,我寫了一篇游記,原題叫《塔里木抒懷》,經他手在《北京日報》發表的時候,他給我改成了《一條沒有 流進大海的河流》。這一改,把悲天憫人的滄桑敘事,轉化為對無私奉獻、自我犧牲的大美贊歌。塔里木河雖然沒有流進大海,但它滋潤澆灌了沿途的萬物與生靈, 他者的活正是自己的活,因而永生。
他寫市井與人事,不取主觀正確、率然臧否的姿勢,而是進入現場,將心比心。譬如《“清明”情思》《天堂應有愛》《回聲》《信的隨想》《“天馬” 與“汗馬”》。他的文字有潔癖,一股清流貫通始終,整體釋放和傳遞的是鋪滿字面的愛意、美意和善意。他從仇怨中提取愛、從丑陋中提煉美、從拙劣中提純善, 因而絕無臟污之語和陰私之氣,他講恕道,講真情不滅,講冤親平等,講美美與共,講大愛無痕,正如梁衡所說,讀他的文字,如沐春風,且陽光普照,直讓人感到,這個世界究竟是好的,人只需要盡天職、守本分,快樂地活。他的《信的隨想》,不一味地指斥世情淺薄,發怨婦之嘆,而是以極大的愛意、美意、善意敘說生命的本質、人性的真相,讓讀者不失去對生活和他人的信任,讓人看到:是靈鳥,總要啼叫于春天的枝頭;是美德,總要回歸于熙攘的街頭;是真愛,總要滋潤于易感的心頭。一切都會到來,你要守望,你要等待,你要呼喚,你要迎迓。
總的來說,李培禹的散文有著“己心嫵媚,則世間嫵媚”的文本質地。他不管寫什么,總是從生活出發,從自我感動出發,寫新生、寫快樂、寫希望、寫光明,而且寫得深、寫得細、寫得熱、寫得動情、寫得豪邁。不管外界怎么令人憤怒,令人不平,他都要用自己的文字,給人以力量,給人以愛,給人以夢,讓人奮進,讓人向上。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