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與水墨的文化魅力

《水墨戲劇》 洛地 撰文 洛齊 繪畫 漓江出版社
戲劇與水墨都是中華傳統藝術,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彌足珍貴的藝術瑰寶。戲劇舞臺上,“舉步千里,轉眼老少”,神奇而自如地轉換著時空;水墨畫布中,“中得心源,外師造化”,自由地馳騁著文心胸臆。而最終,不論是戲劇表演,還是水墨作品,不論是唱念做打,還是筆墨濃淡,都展現出中華傳統藝術的魅力,向觀眾或讀者訴說著現實的“人生如戲”。水墨和戲劇這兩種中國傳統藝術,意趣相通。由著名學者及戲劇專家洛地先生撰文、當代藝術家洛齊繪畫,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水墨戲劇》,是一本關于中國傳統戲劇的入門導讀書,也是一本展示戲劇與水墨的文化魅力、水墨與戲劇之間相融合的“中國最美的書”。
點戲、說破、虛假、團圓,中國傳統戲曲的精髓
筆者每隔一段時間讀《水墨戲劇》,都像是讀一本新書。讀時表情往往相似,時不時會心一笑,時不時拍案嘆服。它串起了我智識體系中的三樣東西,戲劇、哲學、戲曲。很難再找到這樣一本書,如此淺顯生動,又如此深刻豐富。它把中國戲曲放在戲劇的整體語境中來解剖,把各種地方戲放在戲曲的整體語境中來觀照。最綜合莫過于戲劇,最繁雜多樣莫過于中國戲曲,作者洛地竟能游刃有余,出將入相揮灑自如,起承轉合滴水不漏,讓人想起莊子筆下的庖丁。洛地先生用點戲、說破、虛假、團圓這八字,總括起中國傳統戲劇的構成特點,而將這四點貫穿在一起的,他認為是“觀眾至上”這一最根本的出發與歸宿。他的這種思考與概括,很有些哲學的功力在其中。他看似意在普及常識,其實有著黑格爾般的體系與邏輯。從點戲開始,一章一章讀下去,就像一折折戲看下去,看到團圓時一切都明朗了。無論我們喜歡戲曲與否,自小多少是有些耳濡目染的,對于戲曲的樣態,都有著感性的認知,但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可能鮮有透徹的反思。讀著這本書,在忍俊不禁、開懷大笑中,我們會點頭想,原來確是那么回事!所以不夸張地說,這是一本有著哲學骨架、戲劇肉身的不凡小書。
比如點戲。讀過《紅樓夢》的人都有印象,賈府主子過生日,壽筵開處,梨香院的伶人便不得閑了,備了戲單呈上,點哪出便演哪出。洛地先生以專業的描述細數了幾種點戲的情景,這對于今天的年輕讀者來說都是很新鮮的。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反過來的情景,也就是劇場提供什么,我們便看或不看什么。很難想象自己能夠坐在哪個戲園子里,隨便點一出,便有芳官蕊官來唱。傳統戲曲在很大程度上是為貴族服務的,但塑造了戲曲的主創與觀眾千百年來又絕不只是貴族。
說破呢?就是把劇情、角色在演出之前和演出的過程中剖白給觀眾。自報家門的程式,意味著每一個上場的人物都可以和觀眾對話,都意識到觀眾的存在,這戲就是明白演給下面的觀眾的。于是許多可樂的事情發生了,在我們看是自然的,從西方戲劇體系的視角來看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婁阿鼠自報家門承認自己“能偷便偷”;一個郎中自我表白是個庸醫,而且不是一般的昏庸;還有自我坦承是貪官的。洛地先生把各種“說破”都仔細梳理了,直梳至“說破”,也就是劇中人突然跳到劇外來,就戲里的事情和自己的角色發表評論,就“說破”本身發表意見。
“虛假”是洛地先生著墨最多的部分,也是中國戲劇表現藝術的核心所在。所謂虛假也就是相對于生活真實、歷史真實的藝術虛假,也即藝術表現。洛地先生從“時空虛假”“程式虛擬”“衍化、技藝化”“以一概全”來逐一提煉分析,將中國戲曲舞臺上“舉步千里,轉眼老少”的時空虛假,“一桌一椅即是廳堂、布景在觀眾心里”的程式虛擬,以《竇娥冤》《十五貫》《琵琶記》等眾多名劇中的情景、段落來具體說明,真的是戲詞、人物、劇情的例子信手拈來,像是聊天隨時想起般不經意,卻又無不確切妥帖。
關于中國戲曲的這種表現主義特色,戲劇理論已討論了很多了,但似乎沒有哪本理論書像洛地先生這樣,結合具體的戲文講得如此生動有趣。除了哲學化的透徹解析,更令人敬佩的是洛地先生對戲劇藝術有著自己的判斷和見解,這些見解不是以教條的或憤激的表達來呈現,而是以有趣的、詼諧的語言貫穿始終,就像中國戲曲舞臺的語言,無論正劇還是悲劇,也都有著調解觀眾情緒的插科打諢。這本書的作者始終很清醒自己是在面向各色讀者揭秘中國戲劇,他也時時在實踐著他所概括的中國戲曲的出發點與歸宿:觀眾至上。
兩代藝術文脈的傳承
《水墨戲劇》可以說是當代著名民族文藝及文史學者洛地早年著作中最有趣、最淺顯的一本書,也是一本由國際知名畫家洛齊配制精美插圖、裝幀新奇講究、極富藝術感的最美之書;它還是由兩代人共同創作,兼具不同代際眼光和趣味的傳承之作。
洛地先生2015年去世了,洛齊找到了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戲畫”與父親這本書結合起來出版。洛齊在書中前言里說:“要‘插圖’到父親的學術領域,把它編輯成《水墨戲劇》,完全是因為對父親淵博學識的崇拜,找到機會與父親同臺亮相,為了快樂和紀念。”洛齊以皮影、臉譜為素材和靈感的水墨畫,其童真、詼諧、靈動的神韻,與洛地先生的文字風格和思想魅力完全是吻合的,可謂水乳交融。
在《水墨戲劇》最后一章里,洛地先生分析了何為“團圓”,他的哲學功力再次令人驚嘆。他從最表面的劇情的團圓,引申到更深層的團圓:中國戲曲劇本和劇場的“來有根據,去有著落”,程式虛擬的有始有終,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的無不皆圓,直至升華為九九歸一的哲理上的團圓,最終又回歸到觀眾作為戲劇存在之根本這一出發點,“到這里,我這本小書也該‘團圓’了”。
團圓至此并沒有結束:在中國好書頒獎盛典上,史依弘在推薦這本獲獎之作時說了很精辟的看法——洛齊通過與洛地合著的方式,也實現了父子的團圓。所以說,這是一本兩代人共同完成的書,也是需要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書。它回歸了中國戲劇對觀眾之存在的前提肯定,從形式到內容,都值得反復閱讀與把玩。就像那些經典好戲,人們百看不厭,這本小書里的大氣象,也只有當每位讀者親自打開它,深入讀進去時,才能真正領略。
透過《水墨戲劇》,我們得到一張獨具一格的中華傳統藝術版圖,這里不僅有程式和布景,還有洛地先生的“說破”和“虛假”,有洛齊先生的皮影和臉譜。《水墨戲劇》這本書帶給我們的不單純是戲曲普及文化,而是一場關于藝術與哲學、傳統與當代、情感與智慧的人文盛宴。
(作者:楚荷,系漓江出版社編審)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