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倫:讀書與人生
我自己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又是教師,老師和學生講的話,無非也就是如何讀書,或者督促學生去讀書。所以在這樣的過程中,會對這個題目有比較多的想法。同時,為了了解現在中國人讀書的情況,我也會非常關注一些數字,從中可以看出一些比較。現在全世界讀書的冠軍是以色列人,人均讀書每年六十九本。所以,像這樣一個人口數量不大的國家,創新思維能力卻能在世界排名前三,他們創造的各種各樣的專利,也相當驚人。相比之下,我們中國人顯得很寒磣,去年我國的人均閱讀量官方公布的數據是三本多,但回過頭來想想,中國人口基數那么大,如果十三億多的人每人讀三本書的話,也不會有這么多書店關門了。所以,恐怕中國人年均讀書量在小數點以下。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留學回來的時候,書店開始紛紛關門,直到最近才開始有些起色。但總體上來說,現在國人讀書的情況仍不是很樂觀。這一細節很能說明當下的許多問題。辨別德國人很容易,在火車上、飛機上、汽車上看書的肯定是德國人。我們中國人也很好識別,也在看,但看的是手機,反差真是太大了。
其實,我們中國人是非常愛書的民族,愛書的傳統也流傳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比如書香門第、書禮傳家,夸一個人我們會說他有書卷氣,甚至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們的古籍上也反映了這一點。《論語》一共有二十篇,篇章和篇章之間,沒有什么很強的先后邏輯關系。可是把《學而》放在《論語》的第一篇,絕不是偶然的。《荀子》的第一篇是《勸學》,中國古代還有很多不那么有名的著作,往往也都是以“勸學”或者類似的名稱為開篇的。為什么?因為我們中國古人認為人之為人的關鍵就在于讀不讀書。我今天的切入點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論語譯注》 楊伯峻譯注 中華書局2013年版
讀書對于中國古人的意義
中國古人,對其自身有著比較深刻的思考,這一思考和全世界其他幾大文明和宗教是差不多的,即認為人是一種很危險的動物。人最大的問題是身上有很多非理性的、獸性的因素。而這一部分的因素又和人的生理本能結合在一起,要它不起作用是不可能的。
現在很多人看書,往往是以道聽途說或者網上說的為主。網上告訴他們,中國古代人的思想很幼稚,不像西方這么老練。西方向來就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因此丑話就講在前面,把法制定好,不相信人的道德自覺,所以西方一切井井有條;而我們中國人相信“人性善”,人可以道德自覺,不用法治。其實,這種說法太小看我們的祖先了,恰恰相反,我們的祖先對人性的陰暗面有著相當深刻的理解。我們來看儒家的三個創始人。孔子的《論語》一共一萬五千九百來字,有一句話出現過兩次:“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這句話當然不能完全照字面意思上去理解,夫子在這里其實是說“好色”是天生的(“飲食男女,不學而能”),而好德,非得要經過長期的努力、要通過一定的教化,才能養成。通過師長的教誨,學校的學習,人才會知道要孝敬父母、要謙讓老人、要照顧小孩、要愛護婦女。這些純靠人的本能是不可能的。好德是需要后天培養的,才能成為“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這需要很漫長的過程,不容易。
孟子云:“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翻成白話文就是人和禽獸差不了太多,那么一點點差別就是人有道德良知。孟子講得非常清楚,道德良知是需要培養的,如果不培養,是長不起來的。所以他又有一句話:“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為什么要讀書?人讀書就是求其放心。我們每個人都有道德良知,但這只是說每個人都有這種可能,可以獲取。一個人的道德良知,需要通過長期的人文教育的培養才能夠養成。孟子對于人的道德自覺其實是挺悲觀的:家里如果丟了雞和狗,都知道要去找,可是良心丟掉了,誰會去找?
儒家第三個創始人荀子,直截了當地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從根本上來說,是顧自己的,渴了就要喝,餓了就要吃,喜歡的東西就會想拿。之所以能夠先人后己、舍己為人,都是在經過一個很漫長的讀書學習過程以后,需要自覺努力才能具有的德性。
善取決于后天的人為努力,而人為努力的第一步就是讀書。所以,中國古人才說讀書是為了明理。父母把孩子送去上學的第一天,哪怕是未來的皇帝,都是要給老師磕頭的。因為我們中國人知道,父母生的是我們的身體,而老師(文明教化的化身)讓我們成為一個懂道理的完整意義上的人。一直到今天,雖然現在不講究那些了,但人的潛意識很厲害,如果看到一個讀書人模樣的人在公共場合吵架,人們就會罵:“虧你還是個讀書人!”為什么人們對讀書人的要求更高一些?因為不知者,不為過,讀書人應該是懂這些道理的。
因此,以前中國人不尊重老師的罪名,可能就比不孝敬父母小一點點,也是罪惡滔天。老師是幫助人們讀書明理、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的一座橋梁。所以他與天地君親一起成為古人禮敬崇拜的對象。人們尊崇的不是老師個人,而是作為成人之關鍵的讀書。但這種讀書的重要性,到了今天,有些顛倒了。為什么要讀書,為什么要買學區房,為什么經濟上寧可吃虧也要讓孩子上好學校?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而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賺大錢。
其次,我們古人也發現了,人類從自然天賦上來說是不如很多動物的。沒有很多動物跑得快,沒有很多動物力氣大,爪牙不夠銳利,目光不夠靈敏。憑我們自己的這身皮毛,過冬都很困難。可是人為什么能夠在大自然中勝出?因為我們人可以通過教育和讀書,把一代又一代積攢下來的經驗和知識傳承下去,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提高;相反,動物雖然有很多的本領和天賦,我們人類望塵莫及,可是它們沒有受過教育,也沒有語言,沒有文字,更沒有書。它們無法擁有人類文明獨有的東西——讀書與教育。因此只能一代又一代去重復先輩的本能,不能突破也不能超越。因此,我們祖先很早就發現了人類文明是通過讀書來傳承的。一旦不讀書,文明就會死亡。
今天我們保存文明有很多的手段,有光盤、膠卷、恒溫室、現代印刷技術,還有數碼技術。可是,如果有一天人類不愿意再去讀這些書了,那么光盤就是一堆塑料,膠卷就是一堆化學材料,書就是一堆廢紙。文明需要人去傳承,不是說把書放在那里就行了,書放在倉庫里沒人讀,它就是一堆紙。所以讀書要緊,沒有人讀書,書就完了,這個文明就完了。
那我們現在有沒有這個危險?有。比如說《左傳》。看《左傳》當然很吃力,要查很多字典,要看很多參考書,甚至于要請教很多人。但現在的人如果不去讀它,很快的,一代人也就二十五年,過一代人就會出問題。倘若有一天,全中國沒人能看懂《左傳》這本書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左傳》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甚至應該在存亡繼絕的高度上來看讀書。
![《左傳》 [戰國] 左丘明著 [晉] 杜預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Upload/History/main/UploadFiles/wyjt/2017/6/201706261701417685.jpg)
《左傳》 [戰國] 左丘明著 [晉] 杜預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秦始皇“焚書坑儒”,到了漢朝,很多古代經典已經沒了,但幸虧有些耆老碩儒通過背誦記憶,將經典儲藏在大腦中,我們現在看到的先秦經典,許多都是這樣才保存下來的。到了漢朝天下太平,那些經學大師才將記憶中的經典記錄下來,今天才有了那些書,要不然就失傳了。所以,文明說脆弱也很脆弱,沒人喜歡,就會消失。中國古人很早以前就意識到了文明的脆弱性,所以在幾千年的時間里,把讀書這件事情不但說得很重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將它說得很神圣——皇帝要帶頭讀書,至少在理論上,不讀書的人、考不取科舉的人就沒有資格當官。所有這些措施,都在營造著一個氣氛,在鞏固著一個思想,那就是讀書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再次,我們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很欽佩有教養的人。舉手投足彬彬有禮,言談舉止溫文爾雅的人,總讓人暗暗佩服。相反那些在公共場所不管不顧,打電話、大聲說話的,我們總是會感覺不舒服。不要小看這些細節,很難。我們的祖先已經看到要培養一個人的內在氣質、言談舉止很難,這些也是要靠讀書。讀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與人打交道能讓人如沐春風;談吐優雅,別人即使和你閑聊都會覺得能學到很多的知識。這些細節,沒有幾十年的功力也是辦不到的。
凡此種種,都使得我們古人對讀書非常重視;對讀書人比較尊重;對目不識丁、不識之無者,不免有點鄙視。
讀書和人的生命相關
關于讀書,我們現代人當然也有很多理解,也可以從很多方面去談。其中最多的是實用性,比如要考個證買點參考資料,又比如孩子要考試買點輔導材料,怎么裝修買本書來看看,怎么炒股買本書來學學,怎么養寵物買本書來了解一下,怎么當個合格的經理人買本書無師自通……這都是些實用性的書,讀它們是為了達成某種實用的目的,不是為了自身的教養。還有第二類讀書純粹是為了消耗時間,讀書是為了娛樂。我們古人對這兩類讀書,基本上不予以考慮。第三種是無聊才讀書,那更是不在考慮的范圍內。真正的讀書,對個人來說,應該是有助于提高和完善的;對文明來說,應該是有利于促進和發展的。
所以,我講“讀書與人生”,實用的書和無意義的書,我都不談。
讀書應該和我們的生命相關。今天的我們能否將讀書看作是人生必要的功課,甚至和吃飯、喝水一樣,只要我們還有一口氣,就要讀書?王元化先生晚年得了青光眼,不能再看書了,他幾次和我說,像我們這樣的人,不看書,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后來,實在沒有辦法,在復旦找了幾個研究生,給他念書。在他看來,不看書就等于生命的結束。這是我親眼見到的,真正的讀書人應該有這樣的風范。
活到老,學到老,那是一輩子的事情。很多人,本科、研究生畢業以后,這輩子再也不買書了,甚至還有很多人拋售自己大學四年讀過的書,不會想到要把這些書留下來,因為這些書記錄著我們生命的軌跡。現代社會,很多人比拼自己在戈壁灘能不能堅持下來,還沒見過有人比拼誰能先把《精神現象學》啃下來。太多的人在比力氣和耐力這些外在的東西,比內在智慧和教養的人卻很少。
![《精神現象學》 [德]黑格爾著 賀麟譯 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Upload/History/main/UploadFiles/wyjt/2017/6/201706261701414805.jpg)
《精神現象學》 [德]黑格爾著 賀麟譯 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重視的是肌肉不是大腦,這里的問題在哪里?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看小鮮肉?在我看來,責任不在于他們本身。中國的古人認為讀書是我們自我完善必不可少的途徑。有一句話叫“學壞容易學好難”。喜歡肌肉和小鮮肉,與人類生理本能結合得近,所以很容易;但追求道理,卻稍微遠一點,也更加難。三十年前,“文革”以前的那些世界名著重印。我記得那會兒的上海人是徹夜排隊買經典,下著雨,還繼續排,還一直排到了新華書店旁邊的小弄堂里。現在還有這樣的情景嗎?要讓一代人一夜不睡覺去排隊買書,那是祖宗幾千年留下來的功德,才造就了這樣一代中國人;而隔夜排隊買股票,不需要教都會。這樣一對比,就知道,我們古人為什么把讀書看得如此重要,因為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并不簡單。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喜歡看手機,不喜歡看書?還是在于人的惰性遠遠大于他的自覺性。這就是我說的第一點,人身上有惰性和陰暗面,讀書卻可以讓我們自我完善。
第二點,雖然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講道理,但讀了書至少可以讓人懂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一點在今天依然很有意義。比方說,我們司空見慣的一件事情,馬路上車是不讓人的,都是人讓車。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不想講道理。不想講道理的結果是什么呢?就是只相信法了,倘若法律規定,車不讓人,罰款五十元一次,那就會讓人了。講道理沒用,人民幣有用。請問人格和自尊心到哪里去了?在我看來,一個人有自尊心和人格,體現在他能夠按照道理去做事情。
第三點,文明要代代相傳,要通過讀書。如果不讀書的話,我們的文明就得不到傳承。我們人類讀書不只是為了個人,是為了大我,是為了祖先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基業——無形的、文明的、精神的、文化的基業——不至于在我們這些不孝子孫手里失傳。
第四點,認識世界。認識世界有多種方法,但我們現代人還僅僅停留在經驗范疇里去認識世界,討論為何要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去旅行,這沒有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個體,即使窮盡一生之力,用腳去丈量世界,一雙肉眼所能認識的世界,最終也只是滄海一粟;而讀書,可以讓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宏觀世界、微觀世界,有全面的了解。你說,哪種認識世界的方式更全面、更深刻、更重要呢?我們中國人以前有句話“不出門而知天下”,指的就是這個。德國哲學家康德,一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出生地柯尼斯堡。有一次,一個意大利人慕名去拜訪他,談起了羅馬,康德談到了羅馬的很多情況,意大利人大為吃驚,以為他去過意大利,其實不然,康德知道的這些關于羅馬的情況都是從書上看來的。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在于,通過讀書能夠掌握前人千辛萬苦達到的智慧。書看得少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會非常膚淺。現在的資訊、出版那么發達,我們比任何一代的古人和前人都具有更有利的條件去了解人類的文明和世界。我們為什么不去做呢?可能孔夫子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看到的世界還不大,繼承的知識還不多。但孔子會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去了解世界,“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孔子說自己沒有別的優點,最大的優點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才會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樣的話。天天讀書,成了他主要的生活方式,連自己一天天老了都不知道。讀書就是他生命活動的主要形式。
第五點,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不一樣。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學生“文質彬彬”。他有一個學生叫子路,非常勇敢,但是不怎么讀書。有一次衛國國君想請孔子去從政,子路問老師,去了衛國之后第一件事會做什么?孔子就講了非常哲學的一個話題“必也正名乎”。子路根本跟不上老師的思路,他認為當時衛國的問題是父子兩人在爭奪王位,請孔子去是要他拿出一個具體的方案,“正名”這件事情怎么會扯得上呢?緩不濟急么。所以孔子批評他“野哉,由也”。不懂裝懂亂說一氣,就是“野”,沒文化,沒教養。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學習班,教人們衣服如何搭配,身材如何保持等,但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卻沒有看到一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語言。卓別林身高不到一米六,可是你們覺得他丑嗎?他只要一說話一表演,便讓人完全忘了他的外在,覺得他的魅力是擋不住的。“言談舉止”,“言”是第一位的,只是我們現在不講究這些了。但這些還都是外在的,還有內在的素養。
一個人書讀得多了,他對世界的占有才更豐富。中國自古以來講究怎樣活一輩子。但一輩子如何更豐富、更充實、更值得?毫無疑問,能夠最大程度地掌握人類所創造的文明,這一輩子才會值得。如果只會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卻不明白它的好處,便是人生的損失。
短短二十字的唐詩,你若讀懂便會對人生有深切的感受,有時會莫名感動,它給予你的審美享受也絕不是外在的物質所能相比的。但這些感動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才會有,一要讀,二要想,三要有好老師,四要有好的朋友,才能得以進入這個世界。馮亦代先生是研究英美文學的專家,上世紀八十年代,金斯伯格(Irwin Allen Ginsberg,1926-1997)到中國來訪問,馮亦代先生全程陪同。金斯伯格對他說:“中國是詩歌大國,能否介紹幾首唐詩?”馮亦代先生第一首介紹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因為他認為這首詩最簡單,可是他忘記了詩中“月光”與“思鄉”的關系意象是中國詩特有的,如果不在這個文化世界長大對此是無感的,尤其翻譯成英文更是沒有詩意。果然,金斯伯格無動于衷。第二首是杜牧的《赤壁》,欣賞這首詩要懂得三國的背景,沒有中國歷史知識的人很難讀出所以然。而第三首詩選對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他剛翻譯完,金斯伯格的眼淚就掉下來了。賈島的這二十個字把人性深處最不易表達的東西寫出來了,恰到好處。背出來只需兩分鐘,讀懂它卻需二十年,要有自己的人生經驗與體悟才能享受。
閱讀經典的重要性
人生需要讀書,而讀什么書非常重要。我經常與學生講,北京養畫眉鳥的老先生在畫眉鳥改嗓的時候是不會放鳥出去的,因為一旦學了野鳥,它的嗓子就再也改不過來了。所以讀書伊始,開口奶就不能吃壞,一旦吃壞就與學了野鳥一樣,這輩子再難進入文明正脈中去了。
讀書明理、自我完善、傳承文明、認識世界以及提升自身修養,正因為有了這幾條,才要讀書。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問讀什么書?在我看來,讀書,還需著重于讀經典。人類千辛萬苦留下的這些寶貝,是人類文明得以在此星球上延續的定海神針,是無窮智慧的結晶。如果經典被遺忘,那人類必將滅亡。如今社會對待經典的態度值得檢討,其中主要是對“經典”一詞的用法太任意。這個詞是沉甸甸的,如果亂用此概念,那說明我們的敬畏之心蕩然無存。人可以因很多外在的手段被封為大師泰斗,但包裝終究會脫落,總有一天如同笑話。林肯說:“你可以在一些時候欺騙一切人,你也可以在一切時候欺騙一些人,但是你不可能在一切時候欺騙所有人。”營造或運作,出不了一個真正的大師,而經典更是如此。經典需要五十至一百年以后的人來評定,因為經典需要時間跨度。
什么是經典?劉知幾的《史通》說:“自圣賢述作,是曰經典。”經典有一個基本要求,必須是圣賢寫下來的,有人格的品質、學問的品質、智慧的品質、地位的品質才能夠稱為經典。英語當中相當于漢語“經典”的有兩個詞:一個是“canon”,一個是“classic”。“canon”一開始指的是基督教的教規,后來延伸為一般人類行為的準則和規范,最后延伸為公認的千秋萬代得以相傳的著作。“classic”原指第一流、高質量、堪稱典范、具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這些定義與中國人所謂的“經典”是重合的,因為“經”與“典”都有常道與典范的準則意義。經典,必須能夠代代相傳,所以我們現在沒有資格說哪部電視劇是經典,這需要讓子孫們來說。后代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境、經濟條件與社會狀況下,能夠打動他們甚至讓他們激動不已的,才是經典。我未曾想過九〇后的孩子聽《論語》還會淚流滿面,一般人認為喜歡奧特曼、變形金剛一代的孩子怎么會欣賞孔夫子,但孔夫子的確在兩千五百多年后還能感動后來的人,感動信息社會與后工業時代的人,這才是經典。
有人提出經典必須具備如下四個特點:
第一,經典應該具有內涵的豐富性,比如賈島的二十字詩,內容豐富,至少能夠講一堂課;第二,經典應該具有實質的創造性,比如《易經》《詩經》《史記》《論語》;第三,經典應該具有時空的跨越性,中國的能夠打動西方,西方的讓中國人讀,照樣服帖得五體投地;第四,經典應該具有無限的可讀性。這當然說得都不錯,但還不夠。
經典的好處是永遠讀不完。西方有位哲學家說過,他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每讀一遍就像從未讀過,這本書屬于世界上最難讀的書的前幾位。我每教一次也都好像第一次讀一樣。再比如《論語》,我每次教也像第一次讀一樣,它具有無限的可讀性。古人云:“詩無達詁。”意思是說詩和理工科的題目不一樣,理工科的題目是有標準答案的,而讀詩歌卻與你的閱歷、文化程度、修養以及審美境界有關,所以詩是常讀常新,并沒有標準答案的。讀經典是極有趣味的事,每一次讀都感覺收獲無窮。康德與黑格爾的書讀至第六七遍時,你還會覺得好像沒有讀過一樣,又看出一些東西來了。所以,經典具有無限的可讀性。
英國詩人T. S. 艾略特在《什么是經典作品》中說,假如我們能夠找到一個詞能夠充分表現經典的含義的話,那就是“成熟”。這個定義很有創造性。什么叫經典?兩個字,成熟。因為經典作品只可能出現在文明成熟的時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產物,賦予作品普遍性的正是這種文明以及詩人自身廣博的心智。中西方的古代經典集中出現在兩千五百多年前,這不是偶然的。那時中華文明和古希臘文明都達到了成熟。漢語在那個時候成熟了,詩歌中的很多詞語變成了朗朗上口的成語,流傳幾千年,就是因為語言運用得特別好,是中國古代漢語成熟的表現,而詩人本身心智成熟,所以對那個時代成熟的文字及語言得心應手。
如果問俄國人俄語誰寫得最好?他們一定會說第一是普希金,第二是托爾斯泰,因為到了他們手里俄語才真正成熟了,所以難以超越。而德語誰寫得最好?我問過很多德國的同行,答案是歌德、海涅和尼采,他們德語的寫作能力今日都無人能超越。而中國,杜甫對漢語的掌握可謂出神入化。我一九九七到一九九八年在德國教了一年書,帶的唯一一部書是《杜工部集》,因為杜甫在哪里,中國就在哪里,他對漢語的成熟掌握如同神一般,而他的心智也是超一流的成熟,所以兩個成熟加在一起才有這樣的天才。
多方面的成熟才是經典的標志,也是經典得以產生的條件。經典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人類經驗的高度總結,這樣才能對后世有指導性的意義,成為超越時空的教誨與訓導。一個九〇后的孩子說,孔子說的話就是我們心里想說的話,就是這個道理。
文明如果不成熟,人類就沒有足夠的材料去總結;心智如果不成熟,人類就無法進行這樣的總結;語言如果不成熟,人類就無法表達這樣的總結。所以經典永不會耗盡。只有成熟的語言才能曲盡其妙地表達永不枯竭的豐富性,經典之所以對人類世世代代都有重要意義,是因為它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以后才會產生,只有成熟的思想才會有深刻的思想,粗陋的語言根本無法表達深刻的思想。所以,經典意味著成熟。
經典具有無限的可能性,經典一定是一本人們可以常讀常新的書,用當代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話來說,經典就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當然這也要求讀者是有思想、有發現能力的人。對于沒有思想、沒有發現能力的人,經典當然也是不存在的。所以,經典對讀者也是高要求的。任何的經典,我的看法都是活在當下的,對于一個真正有思想及發現能力的人來說,所有的經典都是他那個時代的經典,只有思想能力孱弱、缺乏想象力的人才會把《論語》《史記》看作是過去時代的古書。也沒有一個好學深思者會認為《荷馬史詩》表達的是虛構的希臘神話而不是復雜的人類經驗。沒有一個真正用思想讀書的人會認為先秦思想家和古希臘哲學家只屬于先秦和古希臘而不是我們的同時代人。
據說日本人在二〇〇〇年時,制定了一個諾貝爾計劃,到二〇五〇年要拿五十個諾貝爾獎,到二〇一六年,他們已經得了二十余個,而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只有了屠呦呦一個,還是在實際應用方面。日本人得諾貝爾獎不是撞大運,他們已經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機制。二〇一四年,名古屋大學的兩個教授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兩個教授的老師是二〇〇八年得的,老師的老師是二〇〇二年得的,傳代了。日本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一九四九年,在日本廣島還是一片廢墟的時候得的,獲獎者叫湯川秀樹。他在自傳中寫道:“我之所以發現介子源于我十六歲時讀《莊子》時受的啟發。”我們會想《莊子》與高能物理學有什么關系,《莊子》會對研究高能物理學有什么幫助?
![《為什么讀經典》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著 黃燦然、李桂蜜譯 譯林出版](/Upload/History/main/UploadFiles/wyjt/2017/6/201706261701410396.jpg)
《為什么讀經典》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著 黃燦然、李桂蜜譯 譯林出版
我想說明的是,經典的意義是超出它表面范圍的,而且經典永遠是活在當代的。無視經典、小看經典、不讀經典、忘掉經典是自己把自己害了。經典著作并不是單純的書,而是人類經驗不可分割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們與人類一起生活。
另一方面,閱讀經典是人類成長的基本方式。孔夫子教學只教“六經”,而兩千多年中國讀書人主要也是讀經。愛因斯坦說他經常會拿出康德的著作來讀。我們每次閱讀,經典都會展現出新的深度與廣度。如果一個人每次讀到的都是第一次讀到的東西,那么這個人就是沒有思想和生命活力的讀者。經典是意義的源泉,思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朱熹盡幾十年之力著《四書集注》。經典是無法一覽無遺的,是隨著我們的理解與領悟力以及問題意識的提高而不斷產生新的意義,博大精深,不可方物。
科林伍德說,當我們讀一本書的時候首先要知道這本書是講什么的、要回答什么問題。所以理解文本的首要前提是要提出問題,然后把文本視為問題對我們的回答。因為提出問題就是打開了意義的各種可能性,文本的意義是永無窮盡的,一代代人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并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而讀者不能隨便提問,很顯然,如果要向經典文本提問,首先要讀懂它在講什么。
任何對經典的評論都無法代替對經典本身的閱讀。任何關于經典的二手著作永遠只有次要意義。經典本身是泉眼,我們的種種解釋是從泉眼中產生的泉水。并不是所有對經典的解釋都是合理的,但不合理的解釋毫不影響經典的地位。很多事情堅持了,就能自然而然讀懂了。因為經典早已成為我們歷史經驗的一部分,所以未必始終讓我們覺得出乎意料或始料不及;相反,卡爾維諾說:“一部經典不一定教導我們一些不知道的東西;有時候我們在一部經典作品中發現我們已經知道或總以為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卻沒有料到我們所知道的東西是那個經典文本首先說出來的。”真正深刻、獨特和意想不到的地方是我們讀經典的共同經驗,尤其是中國儒家的經典,往往看上去不像西方哲學那么莫測高深和不知所云,實際卻不然,如果我們用心研讀的話還是可以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的。
另外,不要帶著一個具體目的去讀經典,閱讀經典本身就是目的。不能把經典作為一個需要我們從外部加以征服的客體來對待,而應該把閱讀經典作為豐富我們思想、經驗的必然的途徑,作為我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來對待,讓它最終融入我們的生活和生命本身。西方人說,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孔夫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什么他認為讀書的最高境界是讓我們感覺到快樂?因為讀書本身就是目的。讀書不僅是為了求道,生命通過得道而完善、豐富、提高,進而融入宇宙天地,這種快樂是不可言喻的。我認為一個人大徹大悟的時候就是讀完了一本經典的時候。
有人問我,什么是性靈?我認為不具備性靈的人看到菊花認為菊花能治病或者把菊花放在房中很有品位,而有性靈的人不僅會看到審美的愉悅,更有做人的激勵,最后會有認同感。同樣,不具備性靈的人喝茶,也會講究茶器、茶葉與氣氛,可他不懂喝茶最高明的不在茶,而在茶之外,是精神上的輕松與通透。
經典之所以能夠融入我們的生命,構成內在的骨骼,是因為真正的經典不論內容如何,總是和宇宙、人生有關,構成我們安身立命的依靠。卡爾維諾說“經典可能是一本與古代護身符不相上下的書”,是不可離身的。我們對任何經典表達的思想不一定都要雙手贊成;相反,即便對經典有最高敬畏感的人也會有不同意或不喜歡的經典。我可以不喜歡經典作家,但是我必須要讀經典。即使是我們不喜歡的經典,那也是我們經驗的一部分,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才那么急切地要去反駁。
人類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經典構成的,世界各民族精神文化的基石都是他們的經典。比如希臘文明,如果離開希臘神話、希臘悲劇和希臘哲學是無法想象的。講中華文化精神世界,離開《道德經》《莊子》《十三經》就無從談起。經典是人類對世界及自己理解的集中體現,經典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是誰和我們所達到的位置。經典既是文明的基石也是文明的坐標,我們對自己時代文明的種種認同、批判和反對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經典這個坐標,而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能沒有這個坐標。我們究竟是誰?我們現在怎么樣?去向何方?基本是根據此坐標來判斷的。
有了經典,我們的品位就會提高,我們的眼界就會放寬,我們的生活會變得無比豐富。我們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但進入經典后這些會變成審美的一部分而化解。但如何進入經典世界去?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本文選自《書城》2017年6月號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