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孟子遇到王蒙,文壇泰斗對話圣人先賢——王蒙新作《得民心得天下》
——王蒙新作《得民心得天下》
王蒙新書《得民心得天下》發布會實錄

主講人 | 王蒙
嘉賓 | 王杰(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沈浩波(磨鐵圖書創始人)
主持人 | 米夏(北京電臺《讀書俱樂部》主持人)
協辦| 一路書香(id:yilushuxiang)
孟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王蒙:關于孟子其人,初讀感覺隔膜,再讀甚覺可愛。

有時候隔膜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因為他跟現在具體的處境、語境不一樣,孟子一上來先要分清義和利,可實際上我們要知道,那時候他談的利跟現在說的利并不一樣。我們現在講的是人民的利益、黨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第二,孟子說話針對的大部分都是侯、王、君王、大臣,他沒有和老百姓說過話,他說士怎么樣怎么樣,大丈夫怎么樣怎么樣,他說的是社會上層這一批人物,這是他的針對性——你們治國,不能把你們的,尤其是不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我們需要知道具體的狀態,孟子和什么人在說話,就明白了,就會覺得他敢說,有些話說得非常尖銳,比孔子說得尖銳。但是在有的地方,他其實又非常靈活。
▌王杰:有家國情懷的理想主義者。
如果用一兩句話來表述孟子的特點,或者說孔孟的特點,應該是理想主義者,和韓非子、荀子的現實主義不太一樣,他們更多的是理想主義。另外,孟子和孔子都有社會擔當,家國情懷,以天下為已任的情懷,周游列國,要讓自己的政治主張、見解在那種血流漂杵,殺人如麻的混亂年代,能夠被統治者所接受,告訴統治者你實行我的仁政,你講仁,就能無敵天下。
▌沈浩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大丈夫。
我對孟子有另外一種熱愛,我是雙重熱愛,我既熱愛王蒙先生,又熱愛孟子,當王蒙先生寫孟子的書,那出版之前我就迫不及待看了文稿。
為什么有這樣的熱愛?因為我的人生里有一個我的座右銘,是孟子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覺得這是理想主義的最高境界,我覺得每個人生命當中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到這樣的境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看完這本書的感覺,寫得太好了,真是在用心寫。
《得民心得天下》中是怎樣精煉孟子思想的?
▌沈浩波:四個詞凝練得干脆又準確。
我推薦大家看這本書,是因為整本書對孟子有非常詳細的解釋,有對原文的解釋,在原文的解釋之上又做了進一步發揮,幫助解讀,是非常細的。這本書有前面的總綱,我特別推薦大家看,總綱里提煉了四個點。孟子的文章我在大學的時候也讀過不少,但我看到王蒙老師提煉的這四點,還是很吃驚的,提煉得非常準確。

第一個詞是人性。我覺得這個太了不起了。我們對于儒家,對于孔孟,其實有時候已經把它放到一個絕對政治正確的位置上。王老師第一個提出來的是人性,還原到了孟子,作為一個亞圣,他有青春勃發的那部分,他的觀點里面所根植的,是站在人本基礎上的那一種俠氣。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一種人性,包括民為重這也一種人性,王老師把人性作為孟子的精神寫出來,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提煉。
后面的兩個詞是民心和天意。在整個書里,王蒙老師有一個觀點,他認為孟子的觀點是民心即天意,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提煉。我們都知道孟子是強調民心民意的,強調得非常深,君王如果視老百姓為草芥,老百姓就有權利視君王為仇敵。他對民心的強調是勇敢的,大仁大勇的強調。王老師把它提煉成了民心即天意,這是對儒家精神高度的發揮和理解。
第四個詞是精英主義。這個詞也特別重要,我們看西方的文明社會有一個重要的階層,就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階層是沒有權力的,但是他們提供各種學術思想。你對現代文明、現代倫理、社會價值、神學和社會學之間關系的各種思想,都是建立在知識分子階層體系上的。在中國,儒家知識分子幾千年來在中國的社會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王老師看到了這一點,提出了精英主義四個字。
▌王蒙:孟子思想歸結一處即“性善”。
中華文化有一個特點,強調事物的整體性和統一性,什么事我們都希望最后找到這個一,天下定于一。孟子找的這個一,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性善。人天生就善,這是他的天性,一切的壞毛病都是后天由于環境不好造成的,相反的,他剛生下來那時候是最善的。
天生下來的善就是天性,就是人性,這是先天的,所謂良知、良能,我們到了民間還說良心,都是無條件的善。所以你的為政——過去叫治國,不叫行政,叫為政,你的為政應該建立在善的基礎上,就是你要愛民,要符合民意,符合民心,要讓老百姓過得好,要讓老百姓過上小康的生活。

義是什么?是義理,不是講義氣。義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原則,他的哲學是性善論,他的仁政、王道是性善論,他宣傳的一切為政的出發點也是性善論,他之所以強調民本,也是性善論,既然是性善的,那么老百姓的心意就是天心。
《孟子》智慧對當今普羅大眾的啟示
▌王蒙:這世上最大、最壞、最惡劣的不仁德即否定仁德本身。
《孟子》里面有這么一段很短的話:有的時候你不相信性善嗎?你不是處處都表現出你的仁德嗎?但是人們覺得你的仁德不管用,蓋不住那些小人、品行比較不端正的的人。我們現在也有這種嘆息,好人干好事,反而被不好的人抓你的辮子,找你的毛病。
孟子的分析非常好,仁德好比是水,不仁德好比是火災。當火比較大,一車柴都著了,仁德的人,就一個人,他舀一小杯水倒在上面,你澆不滅這個火。并不是水沒有澆滅火的力量,問題是杯水車薪,這個水太少了。這種情況下,如果多找一點人,來一百個人,一個人挑一挑子水往上澆,早就澆滅了。因此,還是要用仁德去遏制,去扭轉這個社會的不良風氣。我們現在也碰到了這個問題。
孟子接下來有一句話說得很精彩,他說如果你看到一個人拿了一杯水去救火,沒救好,你就說仁德有什么用,還不如跟著一塊兒不仁德呢?這就是世界上最大、最壞、最惡劣的不仁德。
我們為何要追溯、感悟傳統文化?
▌王杰:古代的大同思想,今天的中國夢
我們今天的國學回歸復興絕不是為了復古懷舊,是因為中國文化中,孔孟文化中蘊含著的政治智慧、修身做人的道理,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學習、去感悟、去借鑒。
比如說孟子講,為仁者宜居高位。道德好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才適合去當官。其實就是上梁正,下梁乃正。不正之風、歪風邪氣都是從上刮下來的,古今皆然。
孔子講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強調了我先做好,我才有資格教化別人,你自己都做不好,怎么去教化別人?這個思想非常好。
孟子還講過,我們面對的誘惑很多,可以取,取則傷廉。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拿不拿,這是考驗人心的試金石,拿了就傷了你的清廉。這種清廉文化對于今天反腐倡廉,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盡管過去了2400多年,但是,這2000多年來,解讀《孟子》的人,直到當下的《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說<孟子>》,可以說對孟子這個人,歷朝歷代,從古到今,在不斷挖掘他的思想智慧,治國平天下的哲理。
所以我覺得,我們在座的一些國學的愛好者,也包括一些領導干部都應該讀讀這本書,因為我們現在在國內推動領導干部學國學系列活動,希望讓更多的領導干部能夠通過讀這本書,能夠真正從書中感受到我為官為政的目的是為民。因為孔子不僅僅是講獨善其身,獨善其身只是他的一個方面,他最終的目的是兼濟天下,是治國平天下,治國平天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老百姓。
▌沈浩波:傳統文化不會消亡,它存在于中國人的血液里
首先,我補充一點對這本書的看法:王蒙老師在寫這本書時,沒有把孟子當成儒家真理的化身。他有一段寫:“這個地方孟子激動了,你看他這么激動……”這是王蒙老師在思辨,他把孟子當成很平等的人。我在思考你,并不是你孟子說什么都是對的。很多時候他不在對錯的判斷上,而在一個個人的、獨立的思考和思辨的判斷上。用這樣的態度來閱讀、來體會、來思考傳統文化,才是對傳統文化、傳統文學的發揚,真正的發揚,而不是往那兒一趴,五體投地了,您說的都對,祖宗,謝謝您,您給了我們一切。這樣的話,就是沒動腦筋的。
第二個觀點,其實我覺得不用太擔心傳統文化在中國會失去讀者,我覺得讀者丟不了,傳統文化跟中國人的血液真的是太接近了。我們總講中國人沒有宗教,實際上中國人起碼有兩個宗教,看宗教怎么來定義。一個是儒教,雖然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孔孟,但不代表他們身上沒有遵循儒教仁義禮智信這些基本的東西,儒教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中國人日常的宗教。還有一個是詩教。其實中國人是有宗教的,既然帶有宗教的屬性,就不用太擔心它會消亡。我們今天還有王蒙老師這樣的作品,這樣的年齡看中國古典文化青春勃發的專著,這種撞擊,現代人和古典的撞擊,特別好。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