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心靈——讀《人民日報記者說:典型人物采訪與寫作》一得

《人民日報記者說:典型人物采訪與寫作》,費偉偉主編,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年4月,定價:46.00元
也許是因為曾在人民日報工作了十幾年的經歷,我雖然離開人民日報也已經二十多年了,但是對人民日報的感情,卻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淡漠,反倒是歷久彌新。
人民日報的老同事把《人民日報記者說:典型人物采訪與寫作》一書寄給我,并囑我寫篇書評。今天打開這本書,發現編者和作者中很多是我曾經的同事。對書中所選的佳作,我大都認真拜讀過,至今耳熟能詳,因為寫得精彩,印象還很深刻。捧讀此書,那些同事們的親切笑容歷歷在目,親切感油然而生。老同事相托,卻之不恭,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了。
當年在人民日報工作時,因為職之所在,倒是寫過稿評,卻沒有寫過書評。評稿不過是有感而發,興之所至,三言兩語,信手拈來,涉筆成趣的事。與書評完全是大相徑庭的兩碼事。
我理解,書評應當對所評之書作出介紹和價值判斷,探討作者的思想、學術、知識和藝術性,向讀者推薦。我自忖才疏學淺,學養不夠難以擔此重任,不敢妄加評論。但是,書評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所感,發點議論,闡發所思所想,寫點讀后感之類的文字還是可以的。
記得在讀新聞研究生的時候,聽過的新聞大家徐鑄成的《新聞烹調學》一堂課。徐老把新聞業務形象的比喻為烹調:采訪是采購食材,寫作是烹調,編輯是大師傅的深加工。發表后,就要接受食客品嘗后的評頭論足。
有資格入選本書,當然是烹調高手的杰作。這些作品從“食材”的精選,到烹調技藝的精道,大師傅的精雕細刻,層層把關,精益求精,才能出此精品,使“食客”大快朵頤后回味無窮。
全書分采訪、寫作、編輯三個部分,涵蓋了新聞業務的全過程。我很欣賞編者對這三個部分所加的小標題:“采訪:離采訪對象近些、再近些”、“寫作:寫自己感受最深的”、“編輯:讓新聞創造力倍增”。
讀罷全書,我發現書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是“心”,譬如:走心、心貼心、打動人心、平常之心、人的內心、心中的感動......等等。
常言道,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見知心之難。但是,言為心聲,心聲是可以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記者的功力和水平是怎樣走進采訪對象的心里,讓他能夠向你掏心窩子。這里當然有經驗方法和技巧問題,但是,更重要的是真誠的態度。就是以誠待人,以誠動人,取得對方的信任,才能取得以心換心的結果。入選本書的典型人物的采訪作品,正是記者以心換心的結果。當記者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撥動了他們的心弦,發出了強烈的共鳴,才奏響了震撼讀者的心靈的華彩樂章。可見,走近,不應當僅僅理解為空間距離,更應當是心理的距離。似用“走進”似更確切。
人民日報地方部提出的“不到現場不寫稿,不是自采不署名,不經核實不發表”的采編要求,我也深以為然。但是,這只是對記者的基本要求。因為,采訪對象的情況不同,社會現象很復雜,即便是記者到了現場,由于記者的閱歷、經驗、去偽存真的水平限制,眼見未必是實,有的可能是假象。這方面的例子并不鮮見。當年,大躍進,放衛星,記者在現場目睹,畝產幾萬斤的衛星報道和照片,不是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本報的版面嗎?后來,中央領導同志在總結大躍進浮夸風的教訓時,說過這些錯誤是中央和人民日報各占一半的重話。
成果固然可喜,教訓更加深刻。在肯定“過五關”的欣喜的時候,反省“走麥城”也不無裨益。只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才能使自己更成熟起來。
作為一個新聞老兵,我在讀到本書欣喜之余,想起了葉圣陶先生關于書評的一段話。他說,一篇精要精當的書評,可以使讀物長上了翅膀,飛到讀者的心靈窗戶,等讀者開窗歡迎。今天,我們在學習他們成功經驗的同時,不妨敞開自己的心靈之窗,一起走進心靈。探究一下在這些成功之作的字里行間背后的無形資產——實事求是。
作品的成功,無疑是他們心血的結晶。同時,更是他們對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堅守的體現。這樣的職業操守,這種對黨的實事求是原則的踐行,更加難能可貴,因此更值得稱道。
當下的中國,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轉型的時代。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長期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前所未有。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正是新聞人大顯身手的時代,是新聞佳作井噴的大好機遇。一個合格的新聞人如何向人民奉獻更多更好的作品?應該怎樣踐行黨的實事求是的作風,才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無愧于新聞工作者的的崇高地位和光榮使命?這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以實際行動做出回答的課題。
(作者為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