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郁《魯迅遺風錄》另辟魯研蹊徑

對于魯迅其人、魯迅精神的解讀,從他八十年前逝世至今始終不曾停止。“在歷史人物描述方面,恐怕沒有誰像魯迅那樣給人如此復雜的感覺。”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原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郁在其新書《魯迅遺風錄》(漢唐陽光策劃,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后記”中的一句話。日前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舉行的《魯迅遺風錄》座談會上,孫郁介紹說,書中內容源自他二十多年前所寫魯迅與同代人的一組文章,他曾想據此擴展,寫出魯迅傳播史上的人和事,但一直未能完成。“去年生病,有了修養時間,我用了七八個月對當年的文章修正、補充,一邊寫一邊查閱資料,終于系統開展了這項工作。”
孫郁在該書“后記”中表示,魯迅生前親友、弟子與此后學院派學者、政治人物,構成對其精神遺存傳播、解讀的主要群落。而書中文章,便從私人語境中的魯迅、公共話語中的魯迅,以及許壽裳、老舍、聶紺弩、唐弢、孫犁、木山英雄、周揚等中外作家、學者對于魯迅精神的解讀與傳播,所受魯迅的影響等方面展開。“我想梳理和發現這些人對于魯迅的描述和理解的不同”,孫郁說,“我希望大家能撇開慣用的話語方法從另一個角度認識魯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學者趙京華認為,《魯迅遺風錄》主要探討關于魯迅“遺產”的繼承和傳播,“這個脈絡如果梳理清楚,對未來的魯迅研究和認識魯迅意義非凡。在對魯迅‘遺產’的爬梳過程中,孫郁對魯迅精神的繼承也得以體現”。中央黨校教授蔡霞則對《魯迅遺風錄》私人話語體系中的魯迅很感興趣,“在這本書中,魯迅首先是個‘人’,是去圣化的。這脫離了陳舊的魯迅研究套路”。
作者簡介
孫郁,1957年出生。曾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北京日報》文藝周刊主編,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有:《民國文學十五講》(2015年)、《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2014年)、《寫作的叛徒》(2013年)、《周作人和他的苦雨齋》(2003年)、《百年苦夢》(1997年)等。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