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華新書《宋明理學十五講》出版 分享研究心得

《宋明理學十五講》,楊立華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本書是北大“明星級”教授楊立華沉潛國學多年的力作。以口語化的風格,詳細介紹了理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理學發展中的重要論題、人物及文化事件,展現了這一時期儒學思想的蓬勃氣象和精神風貌。全書見解獨到,從歷史視角、理論層面對人們長久以來的關于“理學”的誤解做了解釋和糾正,帶領讀者一覽宋明兩代的思想勝景,是一部文質兼備又極具啟發意義的理學佳作。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立華攜新書《宋明理學十五講》與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主任朱良志就此書內容展開對談。兩位學者圍繞“中國古人如何安頓生命”等話題各抒己見。楊立華表示,哲學史工作既是歷史的敘述,也是某種哲學的創造。
歷年來,楊立華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以及道教,出版《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等三部專著,以及《宋代思想史論》等五部譯著。《宋明理學十五講》是他多年來講授宋明理學心得的總結之作。但楊立華表示,該書并非對前人研究成果的一般性概括,“在關鍵處都有個人研究的新見”。
為了便于讀者閱讀,《宋明理學十五講》保留了較多課堂講授的口語風格。楊立華解釋道,他在書中沒有把重要材料單獨引出,而是直接融入具體的講解,“希望讓讀者對相關問題有更好地理解”。
在全書中,楊立華也比較注意去表明哲學史發展的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希望能夠展現出宋明理學發展過程中各個環節間思想理論的遞進層次。他說,按照時間節點來說,始終以唐宋儒學復興運動為主題,并以此作為宋明理學發展的內在動力,這在全書的敘述中是貫穿始終的。
“將宋明理學視為儒學的第二期開展,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從中唐儒學復興運動開始,先秦儒學里貫注的精神重新回到了時代精神之中。”楊立華分析了宋明理學的發展情況,“那時,面對佛道二家的影響,‘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學基礎’逐漸成為這個時代儒學發展的主題”。
對于楊立華的說法,朱良志表示一定程度上的認同。他同時把道家哲學比作月亮,分析與儒家哲學的不同,“就好像晚上陰柔的月光,可以讓普通人都能夠理解、分享”。
“對于哲學家及其學說的認識,唯有做到深入哲學家的哲學理脈,了解其立言宗旨,探究其思理基礎等方面,并將其體系置入縱向及橫向的歷史對華關系中加以考察,方能對其歷史地位有深刻周到的認識。”楊立華總結道。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