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錄》寫盡古典中國的詩意與美好
——趙柏田新作備受學界和文學評論界肯定

“激活傳統:歷史經驗的當代敘述研討會暨《南華錄: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新書首發式”在北京大學舉行,活動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人民文學雜志社、寧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大博雅講壇聯合舉辦,朱良志、張黎明、施戰軍等專家學者出席。
《南華錄》記敘了明萬歷后南方中國士人的生活雅事。出沒其間的有文徵明、董其昌、項元汴、李日華、屠隆、湯顯祖等致力于私人空間營建的畫家、曲家、鑒賞家,有計成、張南垣、柳敬亭、蘇昆生、羅龍文等來自民間草根的藝人和匠人,也有商景蘭、薛素素、王微、柳如是等命運各異的傳奇女子。這些晚明時期南方中國的文人、奇士、才子、佳人以一種日常生活的存在形態一一登場,只是這種存在無關乎柴米油鹽、婚喪嫁娶,而是與藝文息息相關,生活的藝術化或者說藝術的生活化,這條美學原則在他們那里發揮到了極致。趙柏田以詩性與智性融合的特有敘事方式,寫盡了一個時代的繁華與蒼涼。
該書出版方、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張黎明認為,“在趙柏田的筆下,我們的先人優雅地生活、詩意地棲居。他們對美的鑒賞能力,是我們這些終日忙忙碌碌的現代人所無法企及的,趙柏田以嚴肅的寫作姿態,重構了一部豐富生動的物質史和心靈史”。雖然我們可能回不到那個古老、安靜、緩慢的鄉土中國,但是可以放慢腳步,體察生活和自然的美與詩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朱良志認為,《南華錄》把晚明人的人生境界、生活格調、人生趣味展現得非常好,我們可以分享他們的精神世界。
與會專家認為,當下的中國歷史敘事存在為了迎合市場而“戲說”的不良傾向,刻意渲染中國歷史殘酷和權謀的一面,而本書以一種冷靜、客觀的筆法向讀者揭示了古典中國美好和古雅的另一重面相:書中的這些晚明時期南方中國的文人、奇士們與同時代抱有家國情懷的政治家、行政官僚們,構成了儒家中國傳統的兩翼。他們的身上,更多地呈現了一種個體意識的覺醒。談到寫下這些文字的感受,趙柏田說:“我是把它作為夢來寫的,晚明跟1800年后現代性轉型的中國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時期,那是一種寧靜的、田園詩式的世界,在跟外來文明碰撞之前的像露珠一樣美麗的時期。”
趙柏田著力于歷史虛構和非虛構寫作,著有長篇小說《赫德的情人》《買辦的女兒》及“中華書局·知識分子系列”等著作10余部,近年來關注明清江南文化、現代知識分子及近代口岸城市研究。在《南華錄》之前,曾出版有從政治史架構書寫明朝300年知識精英浮沉的《明朝四季》。從權力場中的冷酷傾軋到個人藝術化生存的自我救贖,《南華錄》正可作為前者的對位來讀。全書出版前,作者曾在《長江文藝》開設了一年的“南華錄”專欄,廣受讀者好評。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