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中看“文化”——讀《中國文化精神》有感

《中國文化精神》 張岱年、程宜山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化無疑是一個高頻率使用詞語。但究竟何為文化,少有人能說得清楚。再進一步講,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什么,更是很難說清。張岱年先生與弟子程宜山博士的《中國文化精神》一書,則試圖從中西比較的角度出發,將這些文化問題講個明白。
文化定義的中西之辨
在世界文化研究史上,曾發生過一場文化(Culture)與文明(Civilization)的詞義之爭。英美學者在指稱文化時,常常用文 明這個詞,但是德國學者則常常使用文化這個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爭論,實則體現了西方文化研究中兩種對立的傳統:即英美的實證社會學傳統和德 國的歷史哲學傳統。在實證社會學傳統的研究者看來,文化就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而歷史哲學傳統的研究者認為,文化是一種以生命或生活為本位 的活的東西,或者說是生活的樣態,他們認為文化的形態化、制度化、模式化正意味著文化的死亡,因此也就有“文化是活著的文明,文明是死了的文化”的觀點。
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是“文治與教化”之意,西漢的劉向曰:“凡武之光,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晉束皙說:“文化內輯,武功外 悠。”不難看出,文化不僅是一種在人本身和身外自然的基礎上不斷創造的過程,而且是人不斷從動物狀態中提升出來的過程。通俗地講,文化是“文”與“化”的 合稱,如果“文”不能影響、教化、感化人類的心靈,給人精神性的啟迪,那就不能成為“文化”。比如,自然界中的一座山,本身是沒有文化的,可文人對山進行 贊美寫成優美的詩句,并給人帶來美的感受與啟迪,那么自然中的這座山,就賦予了文化的意蘊。
此書對文化如此定義:“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和世界關系中,所采取的精神生活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及其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活動方 式與活動成果的辯證統一。”書中探討中國文化精神時,基本上也是在這個定義的基礎之上拓展開來。也許,并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贊同這個定義,可是對此定義中提 到的物質、精神等關鍵要素,想必不會提出強烈的質疑。
文化精神的中西之異
任何一種文化能持續發展,必然有著特定的精神作為支撐。文化失去了精神,就如同失去了靈魂。何為中國文化精神?這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此書中,張岱年和他的弟子把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四點。一是剛健有為,這涵蓋了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兩個方面。二是和與中,其思想主要是 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包括民族關系、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人倫關系。三是崇德利用,主要是解決人自身的關系,即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四是天 人協調,其精神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對這四種基本精神進行重要性的排序,那么天人協調的精神,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今天,唯有進行橫向比較,才能更清晰地認識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書中認為,中西文化精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方面。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征服自然、戰勝自然。
中國傳統文化何去何從
中國傳統文化曾經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自15世紀以后逐漸衰微,特別是“五四運動”之后,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嚴重阻礙了中國步入現 代化的歷程。這種論調雖然偏激,可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是客觀存在的。至于最主要的缺陷,張岱年在書中認為:那就是缺乏實證科學的文化傳統。
它具體表現在人們重整體輕分析、重直覺輕知解、重關系輕實體、重實用輕理論。這對于以分析、知解、實體和公理化體系為特點的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顯然是不利的。另外,中國古代強調“天地一體”“變化日新”,其許多結論與支配近代自然科學的“理學自然觀”格格不入。
這里要指出,中國人缺少實證科學的傳統,并不意味著中國就沒有科學技術。比如,當前很多人都套用西方科學的標準,認為中醫藥學不是科學,原 因是中醫藥學不能把病理說清楚,中醫藥學中的“穴位”“脈象”“養氣”“食補”等學說,在西醫科學中根本就不存在,也沒有“科學”根據。然而,中醫藥學在 治療各種疾病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不能因為中國缺少實證科學的文化傳統,就徹底否認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盲從或者貶損中國傳統文化 的兩種極端,必須引起警惕。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筆者認為,一方面要充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將世界其他民族的優 秀文化為我所用,正可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真正做到美美與共。中國傳統文化之探索,是一條沒有止境的道路,無論世界變化的節奏有多快,作為中國人,永遠 都可以從中汲取力量。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