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到舞臺:最重要是文化態度
編者按:3月20日至21日,明星版話劇《四世同堂》在天津大劇院上演。該劇導演田沁鑫對此次演出十分重視,她提前兩天抵達天津,并為津門的戲劇愛好者舉辦了一場戲劇公益講座,暢談她將李碧華的《青蛇》 、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老舍的《四世同堂》改編為話劇的心路歷程。從文學到舞臺,田沁鑫認為,“文學是躺著的,字是躺著的,要做成立體的舞臺劇,就一定要下功夫”。

田沁鑫執導的話劇《四世同堂》劇照
《青蛇》的前世與今生
話劇《青蛇》源自李碧華的小說,根據流傳600年之久的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改編而成。明朝作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里收錄了《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以此勸解年輕男子不要受美色誘惑,寫得很精彩。特別是對南宋生活的描寫非?,F實,坊間街景寫得非常漂亮。比如許仙替小青頂罪,待把許仙從班房里救出來時,許仙戴什么樣的帽子,穿什么樣的皂靴,穿什么樣的衣服,都描寫得很清楚。
到嘉慶年間, 《義妖傳》唱響大江南北。由于《義妖傳》是民間知識分子同情白蛇命運的作品,很多文人同情戲文當中的女性,白蛇就作成了蛇仙,像田螺姑娘、七仙女一樣。結果唱的時候矛盾沖突的對手就成了法海,法海自然就從一個禪師變成了一個壞和尚,破壞人間美好愛情。
中國地方劇種據不完全統計有360多種,一直有“白蛇傳”的故事,但都是折子戲,像“斷橋”“金山寺”“游湖借傘”等。在這些戲里面,對白娘子和小青的出處也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說白蛇來自峨眉山,小青來自青城山;也有人說白蛇是青城山的,而小青是峨眉山的;也有說小青是男的,各種不同版本的傳說。
新中國成立以后,田漢創作了京劇劇本——全本的《白蛇傳》 ,由中國戲曲學院劉秀榮出演。后來包括上海京劇院的《白蛇傳》 ,幾乎全中國的京劇團演的全本《白蛇傳》都出自田漢之手,寫得也非常好。話劇《天下第一樓》的劇作家何冀平,到香港之后合作編劇了《新白娘子傳奇》 ,當時也是大致走了田漢的路線。
以上所說田漢、何冀平的作品,都是以白蛇視角寫整個離散故事,一場600年煙雨大夢。直到20年前香港作家李碧華變為以青蛇視角來敘說白蛇的故事,她的作品大家也很熟悉,像電影《霸王別姬》 《古今大戰秦俑情》等。以往《白蛇傳》的故事里面為了歌頌像仙女一樣的蛇仙,把法海塑造成對立面,但李碧華把法海寫得很帥。后來徐克拍了電影《青蛇》 ,里面有小青和僧人的糾纏。
當時,李碧華主動找我排戲,但我覺得自己功力不夠,而且那會兒我比較喜歡有力量的作品。像《青蛇》里兩個女的很妖嬈,我想妖氣太重,而且兩個女的在臺上怎么呈現,我想不清楚,所以我說算了,要不然先別做了,當時就沒有答應李碧華。我也納悶,李碧華怎么會想叫我排《青蛇》 。她說她看過我的一本書《我做戲,因為我悲傷》 ,可能因為看了書中收錄的五個劇本也沒有看出太大破綻,就盲目地相信了我。
《青蛇》講的是人、佛、妖三界,人想成佛,妖想成人。就話劇改編而言,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兩個:一是要處理好雙女主角在戲劇結構中的平衡問題;二是要處理好“扳正法海”與“不貶低白蛇”之間的矛盾。文字到舞臺,需要一個艱苦的對文學本身的認識,對文學本身傳遞的文化態度。二度創作的人一定要有態度在里面。 《青蛇》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歡,以至于現在演出商打電話說,沒有明星也要這部戲,原來是沒有明星不行,現在沒有明星也接。所以說,一出戲從文字到舞臺,最重要是文化態度,是文字中的凜凜然飄浮在上面的作家的精神,你要盡可能展現出來,而不是照搬。
隨緣而做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愛玲24歲時寫的一部作品。我本身對張愛玲是有恐懼的,因為這個作家的形象大家都知道,年輕時候就是那樣眼神斜睨、很高傲的樣子。她的眼神很刁鉆,文字很細膩,呈現非常凌厲,甚至有點冷峻,有人說她是絕望和消極,看待生活就直接看到愛情的無望。
由其改編的話劇劇本是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羅大軍寫的,找我排,覺得我適合。我做戲的原則,第一是自己想做;第二是偶然碰到;還有就是隨緣而來。 《紅玫瑰與白玫瑰》算是隨緣。
張愛玲作品跟我的想象不一樣, 《紅玫瑰與白玫瑰》這個小說很活潑,講了一個男人的成長過程。這部小說有點像臺灣導演楊德昌的電影,實際上討論了一個問題,人體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如果出問題了,人體也就出問題了;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家庭出問題了,社會也就壞了。小說里,紅玫瑰很熱烈,白玫瑰很清寡,但是這是一個男人戲,我覺得可以立體呈現在舞臺上,有非常有趣、強烈的分裂感,游戲感也非常強。
這種文學的幽默特點和男人視角的結構,最終在舞臺上產生了兩個人演一個角色的決策,佟振保由兩個人演,紅玫瑰是兩個人,白玫瑰也是兩個人,等于是6個人演了3個角色,這樣就有分裂感和調和感,有一個成熟一些,有一個單純一些。白玫瑰這個人最難伺候,白玫瑰在張愛玲筆下是沒有話的,就是蹲在馬桶上想事,然而在舞臺上很難實現,沒話怎么辦?后來,讓兩個白玫瑰產生矛盾沖突,經常兩個人說一些話。
當然,做戲還要看作者的其他書,這樣才能了解作者的語言方式。因此,又看了張愛玲的《天才夢》 ,把《天才夢》里古怪女孩是天才,要彈鋼琴的部分放到了紅玫瑰里面;連補襪子都不會這個很笨的就放到白玫瑰身上,以此補充了文學作品的不足。
《四世同堂》是北平挽歌,是平民史詩
我的老師曾經講過,說一個導演要有認識作品、駕馭作品的能力,還要有超越作品的能力。所以一上來就改,蕭紅的也改,張愛玲的也改,后來改到了老舍著名的《四世同堂》 。如果說張愛玲和蕭紅是文學桂冠上的寶石,那老舍就是桂冠本身。
老舍生前給北京人藝和北京青藝都寫過戲,如果《四世同堂》做話劇,那老舍自己就做了,為什么不做呢?85萬字的長篇,根本不可能改話劇,要不然老先生自己早做了。也是后來經濟大潮的卓越成績,使中國知識分子和中國的文化管理者,腦力之強健,魄力之洶涌,就買版權,買了之后誰做呢?想了一些話劇界的著名導演,都想完了最后說,還是找田沁鑫聊聊吧。
話劇《四世同堂》 ,是國家話劇院明星集體出動,致敬老舍先生。這出戲難的是如何把小羊圈胡同里三戶人家祁家、冠家、錢家展現出來,在舞臺上如何表現室外和室內。本來想用轉臺,可北京人藝之前剛排了一部《龍須溝》 ,用的就是轉臺,再用就成了抄人家。后來,舞美設計薛殿杰想了個妙招,做成像疊畫一樣,房子還是能打開的,一個個都可以打通,把室內和室外關系解決了,這才正式有了這部戲的出現。
《四世同堂》一共分三部,三部分別寫自三個時段,按照現實主義的方式,第一幕是說書人,就是《惶惑》 ,第二部是《偷生》 ,第三部是《饑荒》 。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始, 《四世同堂》寫了八年的北平城小羊圈胡同老少爺們的生活困境。老舍有近十年的歐美留學經驗,結構故事受歐美影響,但寫的內容是結結實實的中國老百姓的事兒,是北平挽歌,是平民史詩。
中國國家話劇院年齡最長的演員雷恪生演祁老人。其實最初我想的不是雷恪生,而是王冰,他是電視劇《走向共和》里李鴻章的扮演者,也是我覺得最符合祁老人的演員,但由于王冰正好身體有恙,沒有辦法參加演出,于是就讓個子并不高的雷老師演了個子應該很高的祁老爺子。明星版里黃磊演大少爺祁瑞宣,此前他在電視劇《四世同堂》里就演過大少爺。朱媛媛演過“貧嘴張大民”的媳婦,她是青島姑娘,但這次很努力地練北京話,演得很賢惠也很得體,還有幽默感,演出了不一樣的韻梅。辛柏青演冠曉荷。冠曉荷有點像戲子,甚至有點男旦的感覺,一輩子想當官,很油滑其實也很單純,這個單純是沒有底線的單純,當他的底線都沒有了,就可以去做漢奸了。秦海璐演大赤包,說這個角色太難得,影視都不會找她演這樣的人物,終于逮著一次能夠撒開演的機會,結果就成了大赤包。陶虹演胖菊子,是老舍筆下最漂亮的胖菊子。招弟也是沒什么底線,最后當了特務還挺高興的姑娘,她覺得當特務也沒有什么,思維邏輯很奇特。殷桃演招弟,也是一個很好的演員。
我們這出戲的第一個“說書人”是孫紅雷,當時在臺北和北京有兩次演出是孫紅雷演的。孫紅雷十年沒有演過話劇,這是十年后的第一次回歸,他演舞臺劇非常有個人魅力。后來的說書人還有過段奕宏、尤勇、劉威、劉金山、周杰……總之, 《四世同堂》是很好看的一個戲,好在老舍,我們都是給老舍打工的。 《四世同堂》在臺北首演完回到北京,當時評說是“北京第一戲” ,但實際上演員用的都是普通話,后來才加了一點兒京味,對此表示遺憾。
(《中國藝術報》記者張悅根據田沁鑫講座錄音整理)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