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要根植大眾 鏡頭要關注民生
攝影事業的繁榮和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緊密相連,攝影圖片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真實性、貼近性、現場性等特點,成為表現和記錄時代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畢竟圖片要比語言文字更具體、更直觀、更富有表現力。尤其是攝影鏡頭的民生化,贏得了廣大群眾的空前歡迎,博覽眾多媒體(報紙、網絡、期刊),圖片的民生化視角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謂民生,即關注人民生計,關心群眾生活,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與生存空間。攝影創作關注民生,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攝影家的義務和責任。
>>鏡頭關注民生是“三貼近”的內在要求
攝影創作要做到“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但是攝影作品賴以生存和提高品質的根本途徑,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筆者以為,攝影尤其是紀實性攝影,首先要關注群眾最迫切、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其次,要關注社會發展中資源、環境、人口及發展速度和效益等問題;再次,要關注各行各業的新變化、新風貌、新成果及先進典型,等等。攝影關注民生必須做到真實性與引導性的統一、時代性與實效性的統一。攝影工作者要從思想認識上貼近民生,要從行動和實踐上貼近民生,要從方法和手段上貼近民生。對于攝影工作者來說,人民群眾是服務對象,也是圖片優劣最終的評判者,我們的工作不能游離于社會之外,不能孤芳自賞,而是來自人民群眾,必須生活在群眾中,汲取生活和群眾的營養,肩負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從攝影作品的評選標準看,“三貼近”是對攝影民生化的內在要求,這已成為業內共識。鏡頭關注民生也體現了攝影的發展演變和特性要求。
>>鏡頭關注民生是攝影者的重要職責
攝影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向群眾傳達信息,滿足受眾的求知欲望和信息獲取需求。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并服務于廣大群眾。同時,攝影還具有指導社會生活的作用和審美功能。近年來,隨著攝影技術的智能化、自動化及家用相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群眾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相機或手機來拍攝記錄事件和反映生活,參與到新媒體、自媒體傳播的隊伍中來,攝影的民生化視角已經自覺地得到發展。
攝影的民生化視角也就是指圖片要大眾化,畫面語言讓受眾感受到親和力和吸引力,拍攝的是群眾的事情,與他們接近或相似,也就是說具有代表性。應該說攝影同文學、影視等事業一樣,雖然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具體發展規律,但是它們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組成部分,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盡管服務的具體形式、內容、方法不盡相同,但其根本宗旨和準則是一致的。百姓利益無小事,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攝影工作者應該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挖掘反映民生,肩負起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攝影事業的這一神圣使命,將鏡頭對準群眾,對準身邊的人物和事件,關注他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關注他們的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
>>鏡頭關注民生是攝影創作的基點
紀實攝影是以圖片記錄的具體形象傳遞信息,因此具有形象性;同時,現場攝影紀實又賦予了攝影真實性以更豐富的內涵。真實、鮮活、富有生命力是攝影的基點,而要做到攝影作品的真實鮮活富有生命力,攝影者就要保持“眼往下看”,從生活、生產一線發掘,因此,為了抓拍到更及時、更有現場感、更具有貼近性的圖片,要求攝影工作者必須像“礦工”一樣,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深入到最基層去挖掘“礦藏”,到群眾中去,到人民群眾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火熱生活中去,讓鏡頭聚焦民生,才能更好地體現他們的所思所為,才能反映社會的主流,才能起到引導和鼓動作用,才能從紛繁復雜的生活場景中抓到“活魚”,抓到那些人們普遍關注、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生活場景。攝影者要善用、巧用圖片語言說話,以發揮“一圖勝千言”的作用。這既是攝影職業素質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
總之,攝影圖片以其優勢成為表現和反映社會生活及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攝影視角民生化應運而生,順勢而昌,更多地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情感世界,關注弱勢群體,關注邊緣人物,也就更好地踐行了“三貼近”,積極有效地發揮了攝影工作者的重要職責,也充分體現了新形勢下,從事攝影創作的時代新要求。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