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與文學的融通——評《劉禹錫詩傳》
——評《劉禹錫詩傳》
作為一代“詩豪”,劉禹錫以其自成一家的創作實績與昂揚果敢的人格光輝卓然挺立于中唐詩壇。后世為劉禹錫立傳者代不乏人,卞孝萱先生的《劉禹錫評傳》與吳汝煜先生的《劉禹錫傳論》尤為出眾,兩書均以微觀視角深入探討劉禹錫的家世籍貫、仕宦交游、作品真偽等一系列問題,梳理全面,辨析縝密,堪稱力作。然而長久以來的傳記撰著多偏重學術研究,缺乏必要的情感投入與人文關懷,使得傳主、作者、讀者之間存在一定隔閡。肖瑞峰教授的《劉禹錫詩傳》的出版則彌補了這一缺憾。
肖瑞峰致力于唐代文學特別是劉禹錫研究三十余年,功力深厚,學識淵博,其1995年出版的《劉禹錫詩論》被學界譽為“國內第一部以宏通的視野和多元的視角對劉禹錫詩進行系統研究和綜合考察的學術專著”。而《劉禹錫詩傳》則獨辟蹊徑,在視閾、筆法上均勇于創新,不囿于材料的欠缺,不困于作品的辨正,在合理想象的基礎上適當發揮,以嫻熟的技巧糅合寫實與虛構,兼取學術、文學之所長,以詩歌為中心全面觀照劉禹錫一生的悲歡浮沉,涌動其間的是詩人對父母朋友的溫情暖意,是身處逆境的糾結迷茫,是理想受挫的困惑堅守……該書力求以同情的、理解的目光無限接近劉禹錫的真實世界。
《劉禹錫詩傳》以詩為媒,采用文學傳記的方式凸顯劉禹錫曲折傳奇的人生經歷與復雜超脫的心路歷程。作者認為所謂的文學傳記即“以生動的文學語言和豐富的文學手段對歷史事件與人物進行描摹、刻畫及渲染,必要時還可以稍加發揮和引申”。該書將劉禹錫的一生分為風華少年、初涉宦海、流金歲月、謫居沅湘、嶺南煙云、巴山夜雨、皖東足音、重入廟堂、三牧上州、放歌洛陽十個重要階段,更以大量筆墨挖掘其被貶時的生活狀況、精神風貌,一氣呵成的酣暢敘述中躍動的是劉禹錫對生命的體悟、對詩藝的追求、對人格的完善……在梳理人生軌跡、探索心路歷程的基礎上,該書將劉禹錫的詩歌創作分為兩個時期:前期自永貞元年(805)至寶歷二年(826),即詩人謫居朗州、連州、夔州、和州時期,詩歌風格是“飽霜孤竹聲偏切,帶火焦桐韻本悲”;后期自寶歷二年至會昌二年(842),即詩人晚年居洛陽及“三任上州刺史”,詩歌風格是“心如止水鑒常明,見盡人間萬物情”。劉禹錫將滄桑悲涼、歡喜希冀盡數打入詩歌,終在“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的磨難與蛻變中成長為一代“詩豪”。
《劉禹錫詩傳》還從社會歷史角度挖掘劉禹錫遭遇的政治事件與紛雜的人事變遷。劉禹錫貞元九年進士及第,以“三登文科”的輝煌戰績走上波譎云詭的中唐政壇,歷經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其間屢受沖擊,困于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個人的進退出入與政治的發展走向密切相關。作者以深情婉曲的筆鋒勾連貫通諸多與劉禹錫息息相關的重要人物,全面展現“永貞革新”的演變歷程,詳細解讀革新措施的利弊,并從革新集團與敵對勢力兩方面尋找失敗原因,得出的結論更為客觀可信,對于評價“永貞革新”具有積極意義。本書以詩歌編年的方式牽引出權德輿、皎然、靈澈、柳宗元、元稹、李紳、白居易、韓愈、令狐楚、李德裕、張籍、王建、裴度、杜佑等叱咤文壇、政壇的風云人物。無論是情投意合還是逢場作戲,劉禹錫都曾與他們酬唱贈答,甚至與政敵牛僧孺亦有往來。本書通過劉禹錫、牛僧孺二人尷尬又微妙的關系,披露出“牛李黨爭”的頗多史實。在劉禹錫的宦海沉浮中,諸多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悉數登場,在如何對待劉禹錫起落問題上人品風格自現。本書通過對宏觀歷史風云的觀照凸現個體的無奈孤寂以及動蕩時局中文人的命運多舛。
《劉禹錫詩傳》憑借豐富的學術積淀對劉禹錫作品涉及的歷史人文知識詳加發覆,多有創獲。作者對劉禹錫詩歌提到的人物傳說、地理沿革、歷史典故甚至科舉制度、教坊組成、機構變遷均有嚴謹考辨,真知灼見閃爍其間。如對“甘棠”“騎竹”“木雁”“集賢殿”“知制誥”“河中府”“庾令樓”“承明廬”等詞語的解讀深入淺出,以小見大。更為可貴的是該書在微觀的詩歌鑒賞中突破傳統研究聚焦于千古名作而忽視不夠成熟的作品的局限,詳細解析《武陵書懷五十韻》《聚蚊謠》《游桃源一百韻》《競渡曲》《海陽十詠》《插田歌》《連州臘日觀獵西山》《魚復江中》《巫山神女廟》等劉禹錫創作的各個時期中不甚出名的作品,藉此引導讀者深入認識劉禹錫詩歌創作的漸進歷程。
如果說劉禹錫是中唐詩壇上的異數,那么《劉禹錫詩傳》則是傳記文學中的另類,該書以深厚濃郁的文學色彩特出于以考證辨偽為主的學術著作之中。肖瑞峰以扎實的學術功底與杰出的文學才華生動再現劉禹錫豪健激越、瑰麗絢爛的詩意人生,并以其嚴謹的態度、寬廣的眼界使得《劉禹錫詩傳》在同時具備文學外殼、學術內核的雙重優勢下避免了堆砌材料、考證繁冗的弊端,將豐沛的感情蘊藉于行云流水般的敘述之中,精彩點評點染其間,令人過目難忘。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