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夫:中國電子音樂20年,尋找自己的語言
——訪中國電子音樂學會會長張小夫

張小夫近影
中國的聲音是最豐富的,五十多個民族及各地區的民歌、民族音樂、戲曲、民間民族舞蹈音樂、說唱等等,豐富之極。而且現在我們與國際電子音樂界同行無論同臺還是單獨演出,都明顯表現出中國創作的風格特點,突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音色、中國意識、中國審美,努力在開辟自己的一條路。
第15屆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日前在中央音樂學院落下帷幕。此次主題為“聲音·中國”的電子音樂節,十三臺音樂會、十多場大師講座,加之電子音樂新作品比賽、電子音樂學術論文比賽以及國際電子音樂設備展臺五大系列活動,引進并介紹了國外當代最前沿最先進的電子音樂創作、觀念與技術;展示并傳播了中國目前電子音樂從技術、理論、創作到教學的業績與成果,成為中外老中青電子音樂學者、演奏家、作曲家及各院校師生交流相聚的一次盛會。從1994年至2014年,中國電子音樂從起步至今,經歷了整整二十年。為此,筆者特意專訪到中國電子音樂的創始人、中國電子音樂學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張小夫。
○解瑂: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從創立至今二十年,現在已經成為國內起步最早、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國際化最強的電子音樂活動。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的發展,恰恰見證了中國電子音樂二十年的進步。請您先談談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歷程。
●張小夫:1993年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子音樂工作室。1994年首創北京電子音樂周,至2004年十年間,先后共舉辦四屆音樂周(1994、1996、1999、2002)。2004年將音樂周正式改為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一年一屆,至今年已經成功舉辦了15屆,先后演出了電子音樂作品上千部以上。其中,首演中國新作上百部以上,外國新作十幾部以上。從電子音樂周到電子音樂節,十年一邁步,發展至今,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已經成為一個國內外電子音樂界同行互相學習交流競技的大聚會,一個及時了解電子音樂和計算機技術國內外發展前沿信息和水平的大平臺,一個集中反映、展示國內各院校電子音樂教學成果和水平的大舞臺,一個國內電子音樂向世界展示的窗口,一個了解世界電子音樂發展的風向標。
中國的電子音樂事業,起步比國外晚四十年,音樂節初辦的開始幾年,幾乎就是幫助觀眾認識電子音樂并惡補知識的過程,音樂節基本也只安排音樂會和講座,目的首先是掃盲和普及。因此,1994年的第一屆北京電子音樂周(音樂節前身)只組織了一臺音樂會、一場講座。我和兩個外國專家給大家介紹最基本的電子音樂知識,完全是做普及。1996年舉辦第二屆音樂周,組織了兩臺音樂會。大師班請來意大利專家。1999年、2002年相繼舉行的第三、四屆音樂周,開始有針對性地舉辦一些關于電子音樂技術、作曲、聲音等方面的專題性講座,音樂會也由一、兩臺發展到五六臺。2003年,我們成立了中國電子音樂學會。2004年,中央音樂學院領導決定每年撥款十萬元為電子音樂節做啟動經費,使這個已經頗有些知名度的電子音樂活動,開始制度化,正式列入學院議事日程,成為與北京現代音樂節、北京青年藝術節齊名的中央音樂學院三大音樂節之一。
○解瑂:從2014年第15屆北京電子音樂節的活動內容和規模體量看,特點很突出,您能具體介紹一下嗎?
●張小夫: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每屆設立主題,突出文化追求。從歷史上看,法國“合成”電子音樂節是世界范圍最大水平最高的電子音樂節,創建已四十年,近些年因為歐洲經濟不景氣,規模受到一定影響。此外,歐洲的“聲音的藝術”電子音樂節、比利時的“空間”電子音樂節等,都是歐洲主要的電子音樂盛會。但歐洲電子音樂節多注重展示專業技術本身的發展和學術、觀念上的探索創新,一般每屆不專設主題,活動內容多以舉辦音樂會和講座為主。2004年以前,北京電子音樂節介紹歐洲的電子音樂作品比較多。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請了四個法國電子音樂機構的專家來講學。以后每年音樂節我們都設一個主題,每年主題根據理念、技術發展的需要,有不同追求,每年都對主題有一個闡述:比如“mix”、融合、多元、亞洲、聲音之概念、跨界、創新等等,力求每屆都有特點有引導性,一直持續了十年,今年主題是“聲音·中國”?,F在,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是世界范圍唯一每年都設有主題的電子音樂節。
另外,增加新作品比賽,鼓勵新人創新曲。盡管全國范圍內很多藝術院校都先后開設了電子音樂專業,但由于電子音樂師資很少,地方院?;径际怯惺裁唇處熼_什么課程教什么水平,基本以教授實用概念上的電子音樂演奏和操作技能為主。由于信息封閉知識老化,不少教師只知道苦干,根本不了解國際電子音樂的水平和發展狀況。為此,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從2004年開始設立電子音樂作曲比賽,為國內外青年電子音樂工作者創造了一個競爭和展示的機會,也為國內各院校電子音樂專業建立起交流展示教學成果的平臺。尤其是國際大師在比賽中結合作品進行的點評,使與會者有機會直接接受來自世界前沿的大師指導,老師、學生收獲都很大?,F在每年10月各地電子音樂專業師生和從業者到北京來“過節”,已經形成一個小趨勢。除創作、技術外,不能忽視學術研究,這是我一再強調的。我們做電子音樂,不僅只單一地在音響和聲音上有追求,還要從理論上推動電子音樂向文化層發展,使我們電子音樂專業的水平提高到一個新層次。因此從2006年開始,音樂節又設立了學術論文評獎一項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現在已經四屆了。
○解瑂:從您回國創業至今二十年,世界的電子音樂水平已經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的最大進步在哪里?
●張小夫:電子音樂首先是聲音的藝術,主要的要求:材料,音源、技術和創新意識、表現的文化內涵。其次不同行業要求也有不同。內容、樣式、能力和音色都可以創新?,F在國際上主要將電子音樂分為五類:幻聽類、電子+樂器、電子+影像、多媒體、電子音樂應用類。幻聽型:純粹的聲音音響,最基礎也最需要功力,完全是自己通過電子合成設備創造的聲音;MIX型(混合型):電子音樂和舞臺傳統樂器的結合,電子音樂和多媒體的結合;應用型:主要用于晚會、影視等,主要為商業性內容服務。電子音樂就如同一個大平臺,把傳統的人聲、器樂與新媒體結合。舞臺形式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人聲、戲劇、影視……這里的關鍵是不同發生體之間各種音色之間“結合的點”,最難把握。二十年來,中國電子音樂發展歷經三代人的奮斗,最大的變化和收獲即是創作從“量”的增加發展到“質”的變化。
○解瑂:如您介紹,國內電子音樂事業從起步到至今,學科建設從無到有,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國內電子音樂在世界范圍處于什么位置?以現在的趨勢和努力,有能力趕上世界水平嗎?
●張小夫:法國是電子音樂的發祥地,也是世界范圍電子音樂發展最活躍的地方,他們整體水平都不低,有些作品追求極端,表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日本電子音樂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實用類方面很有成就,但在創作和學術領域,學術性的電子音樂很差,因此中國很少引進日本的作品,差距太大。比較起來,我們與韓國電子音樂發展的方向更為貼近。我們對西方現代音樂中那些追求怪的、奇異的音響不茍同,但也不想復制和這個時代有距離的老的藝術形式,一直希望利用電子音樂這個具有時代特點的載體,尋找自己的語言。
應該說無論國內外,電子音樂教學都沒有統一教學體系。目前除中央、上海、武漢音樂學院外,其他地方院校的電子音樂專業教學基本還都處于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層次。中央音樂學院堅持教學與創作結合,已經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學生邊學習邊創作,每年要求出作品,一個學生從入學到畢業,至少要出十部作品。國內現在大多數作品都是MIX型,藝術上不落伍,還有自己的特點,每年能有三四場新作品的國際演出,在國際上有影響的青年電子音樂作曲家也有三四人。青年作曲家有優勢,作品體量也大,技術的、交換的、多媒體的各門類作品都不缺乏。雖然起步晚,但中國人做電子音樂應該最有優勢。因為電子音樂就是做聲音的,中國的聲音是最豐富的,五十多個民族及各地區的民歌、民族音樂、戲曲、民間民族舞蹈音樂、說唱等等,豐富之極。而且現在我們與國際電子音樂界同行無論同臺還是單獨演出,都明顯表現出中國創作的風格特點,突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音色、中國意識、中國審美,努力在開辟自己的一條路。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