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磊磊:只有傳統而不見當代,中國文化難以走向世界
什么是中國?當我們提到中國這個概念的時候,頭腦中所呈現的既有故宮、天安門這樣的古代的元素,也有鳥巢、國家大劇院這樣的現代元素。實際上,在人類的認知系統和記憶系統中,傳統與現代是相互交匯的。因此,對于歷史傳統的繼承與弘揚,并不是單向的命題,而是一個歷史與現實相互通約、相互整合的命題,這種通約性正是我們建構當代文化國家形象十分重要的命題。
我們要逐漸增強文化產品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對于中國文化形象的當代建構和文化影響力的傳播而言,必須有賴于海外市場對我們的認可,而不能依靠自我命名和自我確認來實現自身的文化價值。在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需要對接,要把傳統的題材與現代的表現方式進行整合。也就是說,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時候,不僅僅要吟誦古代詩篇、學毛筆字,更要與當代文化的參照物實現對接。在今天這樣一個商品社會,中國最需要的是能夠進入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實力和博弈能力的文化產品,從而與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相抗衡。有些傳統的文化遺產只能作為珍品予以收藏,卻并不能進入文化產業流通市場進行推廣,這類文化產品由于其傳播效應較低,所以無論其過去有多么輝煌,都無法承擔起中國文化形象建構的時代使命。
國家文化力量的增長與經濟力量的增長具有不同的模式,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有時又遵循著相同的規律。如果我們不改變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單靠經濟財富的積累,是無法使這個國家的經濟財富得到持續增長的。蘭德斯在《國富國窮》一書中提出,國家財富的增長應該是生產本身的增長,而不單是財富的積累,這才是經濟增長的實質。比如在殖民時代,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曾經與英國掠奪過數量相近的財寶,但這些財寶并沒有讓它們邁入先進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只有開啟工業革命、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的英國做到了這一點。其實在文化領域也是一樣,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能否提升,不僅在于我們擁有多少資源,更在于我們對傳統文化能否進行現代性開發與能量轉換。
盡管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我們不能就此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能夠自然而然地轉變為文化軟實力,更不能指望他人理所當然地接受我們的文化價值觀。中國古代的文化價值觀不經過現代性轉化,永遠不能成為一種力量。中國并不是文化軟實力強大的國家,相對我國的經濟實力而言,文化軟實力遠遠沒有達到它應達到的能量。在許多西方國家的認知模式中,當代中國都處于一種缺失狀態,他們只知道古代中國的藝術作品和歷史人物,而對現代尤其是當代中國的現實所知甚少。所以說,我們需要在文化產業生產機制中尋找到最大的通約性,來整合中國文化產品的審美、娛樂與教育功能,我們要在藝術商業和思想緯度上追求三者的統一性,而不是將它們對立起來。
日本的動漫產品在美國市場能夠獲得成本4倍以上的利潤,但中國一些引以為傲的文化產品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我們自己最珍視的文化遺產,不一定就是最適合進行對外傳播的文化產品,對于中國而言,需要外國人認同的不僅是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還有那些體現時代特征的絢麗多姿的當代文化。因此,我們一定要讓優秀的藝術作品接受市場的考驗,要按照當代文化市場的需求來配置文化產品的構成元素,根據當代中國的現實國際地位來鑄造我們的文化形象,并依照國家發展的未來需求傳播我們的文化價值觀。
此外,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時,我們也要適當地改變自己的傳播理念。例如,在發達國家,經濟和文化常常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我們跟一些歐洲國家做了非常大宗的商務交易,但這些國家的人并不會因為交易行為而放棄自身的某些政治立場,他們覺得商業就是商業,政治就是政治,二者不能混為一談。但我們有時還是習慣于將文化活動、商業活動和政治活動放在一起考量,希望通過商貿活動來促進文化和政治領域的關系延展,其結果常常無法達到預期。我熟識的法國人就對我說,價值觀不能交易,更不能被經濟所取代,好萊塢電影在法國大規模上映,但不等于法國人就要全面接受美國人的價值觀;同樣,美國人也不會因為進口了中國生產的服裝鞋帽,而簡單地認可中國人的價值觀。
過去我們強調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風格,這些都無可非議地是國家文化形象的核心概念。但我們在這些核心內容后面設置的中國表達,是否能讓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獲得國際認可?尋找中國文化的國際化表達,無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命題。
(賈磊磊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