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曲藝廳到跑馬湯
——談徐州琴書表演場所回歸
◎ 徐州琴書自1949年發展成為舞臺文化后,培養的演員就極少去唱堂會,更不用提去一個環境紛雜的餐館去演出;在演員心目中,徐州琴書已逐漸脫離田間地頭的百姓,在創腔、曲詞方面的創作趨于舞臺化。徐州琴書第十八代傳承人魏云彩是20世紀60年代成長起來的知名演員,他起初也不肯屈駕,但是經過審時度勢,魏云彩老師終于放下身段,并說服青年演員,于2013年11月,帶著演員進駐跑馬湯。
◎ 曲藝廳是徐州文化部門為響應“曲藝小劇場”號召,為徐州琴書開設的一個專門表演場所;但從實際運行來看,效果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脫離群眾,脫離生活;因觀看成本過高,所以罕有人至。而在跑馬湯開設的徐州琴書表演,是一種民間自發行為,這種設立在飯店中的徐州琴書表演,姑且不去探討其經濟收入問題,僅此舉動就說明徐州琴書演員開始面對現實,他們已經清晰地認識到徐州琴書生存應該在的落腳點,這對徐州琴書的繼承與發展來說,或許是一件幸事,來自民間的曲藝藝術終究要回歸民間。

徐州跑馬湯琴書表演
徐州琴書是以徐州方言進行說唱表演的地方曲種,屬于我國說書類曲種中的二級分類琴書類。徐州琴書是典型的農耕文化的代表性曲種,是來自民間、來自基層的曲藝文化。1949年后,由于一部分藝人被收入到文化演出單位,自此,徐州琴書表演人員開始分為兩個團體,一是原有的民間藝人團體,另一個是曲藝隊琴書演員團體。伴隨著文化多元化,無論是民間藝人還是曲藝隊演員,都身處瀕危的生存環境,民間藝人演出次數驟降,曲藝隊演員也很少有機會與觀眾見面。
徐州琴書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文化部門出臺過若干保護與傳承措施,但是收效甚微。生活與娛樂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徐州琴書難以吸引年輕觀眾,而老的觀眾又很少有機會看到徐州琴書演出。散落在民間的藝人雖然不定時會收到民俗活動的演出邀請,但演出并沒有告知大眾的途徑;而曲藝隊演出又多流于形式,徐州琴書很難有機會與觀眾謀面。沒有演出,或是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徐州琴書就即將成為人們心中一個遙遠的回憶。
2011年,徐州文化部門效仿北京、天津等城市“曲藝小劇場”的運行經驗,特地在云龍湖北岸的泰和茶樓旁,為徐州琴書開辟了一個專門演出場所,稱為“曲藝廳”吧。但是這個曲藝廳遠遠沒有達到“曲藝小劇場”的效果,在徐州琴書觀眾中也沒有產生積極反響。
曲藝廳蕭條的原因
徐州琴書尚處在單曲結構形式時,就以撂地攤、走街和堂會的形式在民間演出,后來由于文化的多樣化發展,徐州琴書演出市場受到嚴重沖擊,到20世紀末,徐州市區和縣區的所有琴書演出書場都已不見蹤跡。曲藝廳目前只有徐州琴書這個曲種在演出,可以說是徐州琴書小劇場。徐州琴書小劇場于2011年10月開業,是文化部門為琴書演員開設的演出場所,但開業后,觀看者甚少,據筆者調查,主要有以下幾點問題。
1.消費偏高
去泰和曲藝廳觀看,要附加不菲的茶水費,一般在200元左右,這不是這些觀眾所能承受的價位。他們一般習慣于免費觀看鄰居操辦紅白喜事所附帶的琴書演出,觀看成本過高,實質上是徐州琴書小劇場蕭條的一個主要原因。
2.不夠通俗
從風格層面分析,徐州曲藝隊的琴書演員所采用的曲目,因偏重舞臺演出效果,在內容選擇上脫離百姓生活,表演上多傾向于清雅,不符合基層觀眾的審美口味。
3.曲目不足
與民間藝人相比,前去演出的曲藝隊年青演員,掌握的曲目太少,不足以支撐整場演出。這個問題是多方面的,一是他們學藝時間較短,接觸曲目少;另一方面是他們以前受到舞臺演出時間的限制,很少有機會學習中長篇曲目。缺失了曲目的積累,也很難有吸引觀眾的條件。
徐州曲藝廳并沒有達到小劇場親近大眾的目的,反而把其上升為高消費行為,這與曲藝小劇場的創辦宗旨相左。
徐州琴書進駐跑馬湯的實質
跑馬湯是具有濃郁徐州風味的連鎖飯店,在菜系方面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徐州特色;在裝潢方面追求古樸、大方。位于徐州銅山中學旁邊的跑馬湯分店,在整體設計上借鑒了解放前戲園的結構方式,中廳面積較大,高達三層,在中廳正東方有一個小戲臺;一、二、三層圍繞中廳有一圈圍廊;其中北側、西側圍廊建有若干間開放式小包間,從包間的開窗可觀看到戲臺上的演出;南側為封閉式包間。
這種建筑的內層結構,可以看出老板的獨具匠心,也許在設計之初,老板已考慮到日后的演出之用。在菜系地方化的基礎上,老板特意把徐州傳統特色音樂文化引入跑馬湯,使之成為其餐飲的文化特色,成為其餐飲文化的一個招牌。跑馬湯的老板主動聯系曲藝隊,希望徐州琴書演員進駐跑馬湯,共同聯手打造跑馬湯的飲食特色文化。
徐州琴書自1949年發展成為舞臺文化后,培養的演員就極少去唱堂會,更不用提去一個環境紛雜的餐館去演出;在演員心目中,徐州琴書已逐漸脫離田間地頭的百姓,在創腔、曲詞方面的創作趨于舞臺化、高雅化。徐州琴書第十八代傳承人魏云彩是20世紀60年代成長起來的知名演員,他起初也不肯屈駕,但是經過審時度勢,魏云彩老師終于放下身段,并說服青年演員,于2013年11月,帶著演員進駐跑馬湯。
徐州琴書本就是通俗的曲藝藝術,來源于民間,自古少有文人雅士關注,也缺少文人關懷,并沒有昆曲那樣的條件,有文人進行專門創作,有音樂家專業進行唱腔改進,因此,徐州琴書目前現狀并不具備向雅文化轉變的基本條件。
徐州琴書原本就是以走街、唱堂會的形式演出,后來逐漸進入到茶樓與餐館,而在茶樓和餐館觀看的費用多裹挾在茶資與飯資中,無需特別收費;專門付費看徐州琴書的場所,一般設在慶云橋附近的書場。
當下,攜曲藝隊青年演員進入到跑馬湯的魏云彩老師,因為深刻了解曲藝隊舞臺演出存在的弊端,在危機重重的背景下,無奈選擇重返餐館的舉措,實際上是對徐州琴書原有表演場所的回歸;也許,在茶樓、飯店演出,對南方曲藝藝人與演員來說,早已是極為普遍的現象;但對于徐州琴書演員,則是一件可以記載在徐州琴書史上的大事件,這是徐州琴書演員在思想領域的一個大的轉變,這意味著徐州琴書演員隊伍將面對社會現實,把目光回歸到徐州琴書原本發生、發展的演出場所。
演出場所回歸后的變化
經過9個月左右在跑馬湯的演出,曲藝隊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從根本上來看,是可喜可賀的,對徐州琴書在市區的傳承是有利的,是其可持續性發展的一種手段與方法。
當下的徐州琴書民間藝人已很少收到徒弟,曲藝隊21世紀初培養的十名青年學員將是今后徐州琴書的主力軍。但是,由于學制的問題,學員學習時間太短,學到的知識與技術比較薄弱;另外,由于舞臺演出時間限制,學習曲目以短篇為主,沒有掌握中長篇的說唱技巧;再次,由于參與演出次數少,學員舞臺實踐經驗不足;長此以往,他們很難承擔起徐州琴書的傳承任務。
這些問題都是琴書老演員的心頭病。進駐跑馬湯后,魏云彩老師開始對青年演員進行全面栽培。
1.學習傳統曲目
傳統曲目始終是徐州琴書演出的精髓所在。民間藝人的演出百分百選用傳統曲目,中老年觀眾也青睞傳統曲目,這些凝聚徐州民間音樂文化的傳統曲目,也是徐州琴書得以生存的經典曲目。因此,魏云彩老師不再傳授以往舞臺擅長的絲弦曲目,轉而教授琴書經典曲目,在近9個月的時間里,青年學員學習了《馬前潑水》《豬八戒拱地》《裝灶王》《劉二姐算卦》《小姑賢》等8個節目,以適應觀眾的節目需求。
2.鼓勵單檔演出
單檔是徐州琴書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演出形式,一般由一位藝人(通常是男藝人)自拉自唱。為了贏得市場、贏得觀眾,以往曲藝隊多檔的演出形式被弱化,更多采用民間藝人常用的單檔、雙檔與三檔的演出。這樣的演出形式參與演員少,青年演員的演出收入才能更高。多檔的演出,由于具體到每個演員的唱句少,所以,青年演員很難獨當一面,如今單檔、雙檔與多檔的演出迫使他們必須要掌握更多的唱段,或掌握整個曲目,這對青年演員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動力。
3.招收社會學員
以前曲藝隊培養青年學員要通過文化部門的審批錄取,程序比較復雜,不利于新生琴書隊伍的培養。進駐跑馬湯后,魏云彩老師開始收私人徒弟,2013年一共招有10名徒弟。其中,一位音樂天賦聰穎的女孩子經過一年學習脫穎而出,這個女孩子形象出眾、熱愛傳統民間文化,有著十年嗩吶學習經歷。在魏老師的調教下,她很快掌握了唱腔的基本要領,操琴打板嫻熟老練;在2014年第二屆徐州琴書研究會上,女學徒的一段唱腔,贏得一片喝彩。這種師帶徒的傳統學習形式,比起藝校的教學,時間短,見效快,大概應該是今后徐州琴書傳承的主要途徑。
跑馬湯的徐州琴書演出,可謂是傳統表演場所的回歸,是琴書演員在當下傳統文化被邊緣化的背景下,尋求自身生存與發展的一種探索與嘗試,實際上,也是對徐州琴書發展生存場所的一個準確定位。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總有些生活方式、藝術品種被時間所篩選;從事物的發展軌跡來看,總有興起、發展、高潮與衰亡;因此,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理念應該還是有普適意義的,我們哀嘆琴書的衰敗,但也無法左右人們的審美選擇,琴書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如何繼續生存并發展,是一個需要實實在在坐下來探討的問題。徐州琴書現在更多考慮的應是如何在基層百姓聚集區,贏得一個穩定的演出場所,在這個場所中,老演員與青年演員努力恢復傳統曲目,在穩定中老年觀眾的基礎上,讓其他年齡層次的人知道有徐州琴書這樣一個地方曲種的存在;然后才能去考慮如何從曲本上改造,爭取抓住一部分青年觀眾;當觀眾群體穩定時,再考慮到琴書演員收入的問題。一個處于瀕危生存環境的地方曲種,它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各方面的扶持。在徐州琴書演員自發尋求到一個合適的演出場所后,文化部門若能及時給予一定的政策與經濟支持,特別是經濟扶助,將是對徐州琴書的繼承與發展最有力的扶助。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