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告訴世界中國巨人的性格和脾氣
余秋雨以文化散文名世,著有《千年一嘆》《文化苦旅》《行者無疆》等等。10月11日,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主編的《院子里的中國》新書首發儀式暨余秋雨中國文化講堂上,余秋雨再度開講談中國文脈,一小時縱觀上下五千年,令人驚嘆。
“中國像一個巨人,它身材高大,走了很遠很遠的路過來,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的性格脾氣,于是人們會產生恐懼。”余秋雨指出,我們的文化傳播做得還不夠,研究中國文化,就是要告訴大家巨人的性格和脾氣。
中國文化從何時跨入了成熟的文明形態?余秋雨認為大概是在42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因為世界公認的文明鑒別的三個標準是,一要有文字,二要有大量非農業人口聚居的痕跡,三要有金屬冶煉。而中國在4200年前就具備了這些條件,此前也有很長時間為文明的成熟做“熱身賽”。
一個客觀現象是,在世界四個古老文明——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中,前三者或湮滅或中斷,唯一一個沒有中斷、一直傳承到今天的就是我們的中華文明。直到今天,我們的小孩子還會隨口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講的,前人的思路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并延續。盡管經歷戰亂,但那些發動戰爭的人并不是要毀掉中華文明,而只是想當中華文明的主人。而其他幾個古老文明就沒有這樣幸運。有一次余秋雨去伊拉克巴格達旅游,那里也是古巴比倫曾經的所在地。他看見那里的小孩子不上學,拿一支筆送給一個小孩,小孩不知道這是什么。這令他心酸,他很想告訴那些孩子:你們的祖先最早發明了文字,你們卻不認識筆。
文明的傳承需要國家行政力量的捍衛。余秋雨說道,公元前5世紀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都誕生在此前后,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老子、孔子、孟子等,他們影響了全人類的思維、思想,這個時代也被稱為軸心時代,而此時中國沒有缺席。文明是針對野蠻而言的,而在古代野蠻的力量要比文明大得多。要把這些智慧留下來——不像蒲公英一樣隨風飄散,需要依靠國家行政的力量。公元前5世紀世界已經進入了帝國時代,帝國保護了文明。如秦漢時一次次阻止匈奴的入侵,就是對中華文明的保護。
中華文明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余秋雨總結指出,中華文明一直堅持著三“道”——在集體人格上堅持君子之道,在行為模式上普及禮儀之道,在思維方式上倡導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被很多人誤解,被以為是油滑。實際上,“中”是取中間值,“庸”是取平常態,中庸就是反對一切極端主義。“極端主義者是站在懸崖邊上的英雄,自己可能掉下去,還引領者后來者一起跳一起粉身碎骨,而中庸是讓大家不要走到懸崖邊上去,把大家拉回來,走一條可行之路”。余秋雨認為,恰如熱不到極致,秋風就起了,冷不到極致,春天就來了,這是農耕文明的彈性哲學對思維的影響。
但是,余秋雨認為,中華文明也有缺陷,比如不重視公共空間,很難保護文化人等等。歷史上,屈原投江,陶淵明乞食,蘇軾屢遭流放,杜甫顛沛流離,懷才不遇的大有人在。不過,這種狀況隨著時代變遷也得到了改善和解決。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