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與相聲:徜徉在彼此的似與不似之間
從最初《實話實說》火了小崔,到《一周立波秀》讓海派清口創始人周立波紅得發紫,再到兩位名嘴展開《小崔說 立波秀》;從新銳笑將王自健玩轉《今晚80后脫口秀》,到德云班主郭德綱熒屏《郭的秀》,再到知名音樂人高曉松優酷跨界做《曉說》,近年來脫口秀這種文藝形式無疑正在獲得越來越多擁躉,但隨之而來的是從未間斷的各種爭議。無論是源于中國曲藝傳統,還是借鑒國外Talk Show,正如長袍馬褂換上西裝領結的身份詬病,這種中國式脫口秀似乎總逃不脫糾纏于其與相聲的模糊地帶。那么從理論上,我們應如何厘清這一現象?
編者
脫口秀與相聲的共性規律
因為要逗,所以都要斗。
因為要嘲,所以都要潮。
因為要近,所以都要進。
因為要話,所以都要化。
因為要名,所以都要明。
◎ 無論是看周立波的《一周立波秀》、王自健的《今晚80后脫口秀》,還是看我們家鄉電視頻道的《拉呱》,它們的墊話常常讓人嘆為觀止,它們的現掛往往令人驚喜不已。曾幾何時,相聲看家的活路與能耐,竟成了脫口秀的殺手锏。于是我才說,脫口秀成長于即興,相聲衰弱于記性。
◎ 相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在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較為科學的體系,它有自己的傳統、隊伍、行規、師承、流派、經典作品、技術技巧手段及其理論等等。而脫口秀呢,在中國似乎還屬于一個泛藝術范疇,便很難尋找到他們之間的共性聯系。

2013年的夏日,我應邀到一所大學舉辦關于相聲欣賞的講座,在臨近結束時的提問環節中,一位大學生沖我發難雖未離開所交流的相聲范疇,但提出的卻是一系列脫口秀之問。顯然,在他乃至當下很多觀眾的認知里,脫口秀和相聲并無多大差異,都是通過語言表述逗人愉悅、開心的曲藝形式。面對這位年輕人即興提問,我只好亦只能即興面對
問題一:當下周立波、王自健等的脫口秀頗受歡迎,大有取代相聲之趨勢。你如何看?
我認為,脫口秀取代相聲這不是問題,只是話題。若相聲不思進取,完全可能衰敗直至消亡。但,它的理由一定是由于相聲自我完善的體制、機制出了問題,而絕對不可能與脫口秀等的興起有關。我如此斷言的理由很簡單:正如詩與歌詞,它們血脈相通,但一旦譜上曲成了歌,便成了兩種文體形式相聲與脫口秀亦是如此。相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在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較為科學的體系,它有自己的傳統、隊伍、行規、師承、流派、經典作品、技術技巧手段及其理論等等。馬三立、侯寶林、馬季、姜昆、李金斗等,他們表演風格可以大相徑庭,但卻無一不符合相聲藝術的共性規律。而脫口秀呢,在中國似乎還屬于一個泛藝術范疇,即當下走紅的脫口秀,除了周立波、王自健等,還包括了相當數量的一批在熒屏用方言說新聞的角色主持人。如此便很難尋找到他們之間的共性聯系。
脫口秀與相聲的界限或差異,起碼有這樣幾點:首先,脫口秀是從始至終地我說;相聲則是跳進跳出地說我。其次,脫口秀面對話題或事件作評說它直接扮演著正義的角色;相聲則圍繞主題或人物去演繹其中的情理,交給觀眾自己去品、去悟、去琢磨。第三,從本質意義上說,有些脫口秀只是取藝藝術不過是其取用的元素;相聲則是曲藝是曲折、含蓄、委婉表達的藝術。
誠然,大多數的觀眾,他們永遠不會在意相聲與脫口秀之間的差異。誰能讓大家笑得開心且受益,他們便會成為誰的擁躉、粉絲。由此,脫口秀的興和相聲的衰,便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話題尋找它們興與衰的理由,即為什么興?為什么衰?這,對所有熱愛、關注它們命運的人,是一種清醒和理性,亦是一份責任與擔當。

問題二:哪些是脫口秀與相聲的共性品質?
相聲大家馬季生前說過,相聲可能將來的發展趨勢就是脫口秀;我曾在一個場合講,最具中國特色的脫口秀就是曲藝里的一種形式,即見啥唱啥,且唱得巧、唱得妙、唱得美,唱得靈活、生動、智慧的數來寶。脫口秀與相聲的親密,由此可見一斑。前幾年,我曾對一檔定位為曲藝式新聞、取名為《拉呱》的電視品牌欄目,做過追蹤式的調研。說到家,它就是一檔電視新聞類的脫口秀。而將它主持火的,是一個青年相聲演員。此人的成功,其相聲素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對其作用的總結,也許說出了脫口秀與相聲的共性規律。我的概括是這樣幾句話:1.因為要逗,所以都要斗。很多受眾看脫口秀也好、聽相聲也罷,都是沖著它們可以逗樂來的。殊不知,逗你玩兒的本質是一種智慧博弈逗即斗。2.因為要嘲,所以都要潮。嘲弄丑惡、針砭時弊,這是脫口秀和相聲共同具備的優秀品性。若想嘲得有力,必須深入到時代與生活的大潮中去,即只有真正了解生活真相,才有可能沙里淘金。3.因為要近,所以都要進。大眾藝術形式的與時俱進,其目的都是為貼近其時代的廣大受眾,即,所有之進,無一不是為近所服務。4.因為要話,所以都要化。脫口秀與相聲最終拼的絕對不是記性,而是即興,是輕松、不經意間地思想、情感的表述。由此,必須善于將學到的東西化為己有,如此才可能使之成為一種自然、生動,深入淺出的語言藝術。5.因為要名,所以都要明。每種藝術,發展到一定高度,都是人格化的呈現。而實至名歸的符號性人物,都十分明白、懂得所從事藝術或行業的本質及其規律。從事脫口秀或相聲的人,只有對自我、鄰居等有足夠清醒的認識,才不至于畫地為牢或化我為他。
問題三:不少相聲演員改弦易轍做脫口秀后火了,這種現象說明什么?
其實,探究火背后的原因,比探討火的現象更有意義和價值?;?,既不能證明脫口秀成名易,亦不能由此便斷言相聲出名難。一種藝術形式或行當的興衰,其中的原因極為復雜。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主觀、客觀的條件缺一不可。曲藝不僅僅是一種源自民間的傳統藝術形式,更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即,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電影演員張國立、劉威、梁天等,成名后始終將早年曲藝文化的滋養和培育掛在嘴邊。我相信,他們這不是作秀而是發自心底的真誠話語。我在追蹤那位將電視《拉呱》做得風生水起、家喻戶曉主持人的時候,他矢口否認自己的成名得益于改行,而堅持說他的《拉呱》是對另一種相聲的探索。由此,我便愿意接受某些學者所言脫口秀是相聲發展的生態變異的說法。而從這樣的視角看,我們所要研究的,除了人的變化,還應研究形式的變化、觀眾審美心理的變化,乃至時代的變化等多種變化。只有如此,才能發現與發掘出脫口秀興、相聲衰的理由與真相。藝術發展史告訴我們:淺薄、浮躁,缺少自信,缺少對自我存在本質、規律的深入和發現,憑借撞大運,完全有可能紅火一時、一陣,但,它卻休想走進歷史,書寫永恒。
問題四:脫口秀受到普遍喜愛,尤其是被年輕人所青睞,這對相聲的自我完善有哪些啟示?
首先是思的深入。記得曾在網上讀過一篇來自香港的評論。評論認為,周立波贏得觀眾共鳴,不是淺薄迎合,而是其思想的深入與深刻。該文舉例說了周立波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衣食住行方面的許多獨特發現。其實,在平常中發現不平常原本是相聲的重要功能。相聲不僅僅是表現,同樣是一種重要的社會、人生認識與發現。其次是度的平衡。這里所言的度,是指周立波等,在批評和語言方面,火候把握得較為準確,或者說分寸掌握得比較得當。而掌控這種減一分則長,去一分則短的恰到好處之技巧,同樣是相聲家的應有素養。遺憾,我們今天看到的一些相聲,其批評,或隔靴搔癢或將被批評者羞辱于死地;其語言,或抽象概念或庸俗不堪。第三是通的智慧。將腹中知識融會貫通本是相聲家的硬功夫。但,今天的曲藝舞臺,不缺少實口實詞、死記硬背喊相聲甚至唱相聲者,而像馬三立、侯寶林、蘇文茂、高英培等那種臺風極其松弛、甚至與拉家常無二的說相聲者則稀有罕見。即興表達的美感享受,我們反而可以通過一些優秀的脫口秀得到。無論是看周立波的《一周立波秀》、王自健的《今晚80后脫口秀》,還是看我們家鄉電視頻道的《拉呱》,它們的墊話常常讓人嘆為觀止,它們的現掛往往令人驚喜不已。曾幾何時,相聲看家的活路與能耐,竟成了脫口秀的殺手锏。于是我才說,脫口秀成長于即興,相聲衰弱于記性。
問題五:怎樣的素養可以讓脫口秀與相聲一起走進歷史,成為永恒?
首先,重視積累。藝無止境,學無止境是藝術之真諦而非套話。相聲大師侯寶林、馬三立、馬季等,本身學歷不高,所采用的讀書、學習方式也不同,但學習力卻支撐他們走過完美一生。馬季的生前好友、曲藝名家趙連甲曾多次提及馬季的習慣:他隨身不離小本本,隨時記錄著他獨特的發現與感悟。周立波說他每天的彩排就是大量閱讀,他訂閱了許多報刊,十幾年如一日,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發現和思考。我曾提醒過一些從事口才培訓的教師:口才只是載體通過學習積累,化為己有的思想、知識、見解等,才是口若懸河的源泉。
其次,善于變通。有人說,侯寶林、馬三立的相聲里,不少取材于西方幽默。比方,那位在侯寶林塑造的將手電光視為柱子爬的中國醉漢,原本就是一則外國笑話。由于我有輯錄報刊各類精彩說法的習慣,亦曾多次在《一周立波秀》中聽到過似曾相識的話語。但,由于它們已經與其營造的現場語境有機融為一體,所以,并未影響到我對其創作的認同和欣賞。
第三,順應規律。每種藝術形式,都有其獨立存在的理由。并非所有的異質和他,都是有益于我成長的滋補。由此,認識并順應自身的本質、規律,從而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覺,便顯得十分重要。具體說,尊重并研究脫口秀與相聲的同與不同和似與不似,注重它們各自內在的藝術特征及其規律,了解其審美功能,是保障并促進它們共同長期、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原則。藝術理想的本質,就在于使外在的現象符合心靈,成為心靈的表現。而我們尊重與順應脫口秀與相聲的內在規律,就是讓它們的成長與發展,成為一種由里及表的自然生態。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