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糧安天下的壯闊圖景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痹谥袊伯a黨領導下,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美術工作者聚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腳步丈量廣袤的祖國大地,用畫筆描繪春種夏長的辛勞、秋收冬藏的喜悅,創作出一批優秀美術作品,展現了大國糧倉的時代新貌。

黑土稻香(版畫) 宋洪宇
禮贊大地,讀懂“藏糧于地”
地為糧之本。保障糧食安全,離不開對耕地的保護和建設。千百年來,對土地的熱愛與眷戀深藏在中國人的血脈里。美術工作者以小視角折射大主題,濃墨重彩地表達對土地的深情。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東北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作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宋洪宇的版畫《黑土稻香》,以四條屏的形式,用固定視角串聯起黑土地上稻田的四季景色:秋之金黃、夏之絢爛、春之萌動、冬之靜穆。三兩人影點綴在個別畫幅中,平添生機與活力。細膩的線條、浪漫的色彩,盡顯“寒來暑往勤耕耘、稻谷飄香喜豐收”的景致,可謂美不勝收。四種不同的色調,凸顯四季更替的節奏感,強化了時間的流動與空間的張力,彰顯東北大地的遼闊。
希望的田野上,總是洋溢著一餐一食帶來的知足與歡愉,哪怕是在并不豐沃的土地上。油畫《禮贊大地》是陳流“土地”主題系列作品之一,描繪了云南地區早春時節農民播種的景象。大面積的紅土地,與綠色的群山形成鮮明對比,成為畫面主體。幾位農民或彎腰耕作,或持鋤休憩。人物形象與環境融為一體,黃天厚土的渾厚凝重與天地人相諧的意蘊躍然紙上。該創作源于畫家在云南紅土地上的采風活動。采風的深刻體會,讓久居城市的美術工作者對土地多了一份敬畏,更升華了對土地的認識。
五谷瓜果栽滿溝,梯田層層披綠裝。在提升耕地質量的同時,人們更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像徐里的油畫《加榜梯田》、韓昌力的中國畫《綠水青山之疊田》、田云龍的版畫《印象皖南·雨后》等作品,均以生態優美的梯田為表現對象,詮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山水與耕地的奇妙交融,在丹青華彩的渲染下更顯瑰麗壯闊,大地生態畫卷的最美底色——綠色,愈發鮮明。

禮贊大地(油畫) 陳流

綠水青山之疊田(中國畫) 韓昌力
記錄時代,鐫刻“藏糧于技”
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這種歷史性轉變,離不開農業科技飛躍發展。不少美術工作者以“藏糧于技”為選題,通過多元視角觀察,表現中國糧食科技的創新步伐。
種業是糧食之基。只有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才能長久地保障糧食安全。吳為山創作的雕塑《袁隆平》,生動傳神地再現了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樸實樂觀、勤奮鉆研的形象——右手拿著草帽,腳上的高筒靴沾著泥土,表示他剛剛走出稻田;雙目注視左手緊緊攥著的一束稻穗,嘴角上揚,露出欣慰的笑容,寓意其農業研究取得進展。作品寄托著人們對“雜交水稻之父”永遠的敬意。

袁隆平(雕塑) 吳為山
“藏糧于技”還體現在農業機械化、數字化、綠色化、功能化、共享化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免耕播種機、高速插秧機、農用無人機……這些馳騁在田間地頭、充滿科技感和未來感的新農機,為美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時素梅的版畫《征程》便聚焦農藥噴灑機、新型聯合收割機等在田間忙碌的場景。這件作品分為上中下三聯,均采用統一的土黃色調處理畫面。對不同農業機械設備特寫式的刻畫,強化了畫家對“智慧農業”親身感受的表達,凸顯現代農業科技的進步。沙永匯的版畫《金秋時代》,關注的則是變身“北大倉”的北大荒。金秋時節,一群年長的北大荒早期建設者,正細致地觀察著數字化農田管理裝置,傾聽年輕技術員的講解并拍照留念。他們是北大荒滄桑巨變的見證者。畫面上方,無人機在天空中飛翔,象征著智慧化、集約化、高效化的新農業體系,已經在北大荒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中逐步建立。兩件作品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生動反映了農機裝備的迭代升級和農業的智能化發展。它們不僅讓新農人搭上了科技的快車道,也為昔日的廣闊天地增添了新風光。
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和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也在不斷完善。陳振國的水彩畫《秋醉大巴山》,借鑒北宋山水畫全景式構圖,以金秋豐收季美景如畫的大巴山,以及貫通畫面向大巴山深處蜿蜒而暢通的公路,從側面展現了我國在糧食倉儲、運輸和保供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征程(版畫) 時素梅

秋醉大巴山(水彩) 陳振國
圖繪幸福,寄寓“天道酬勤”
良田要人耕,科技因人興,飯碗要端得穩、端得牢、端得好,離不開億萬人民的辛勤勞作。美術工作者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為辛勤耕耘者畫像,折射大國糧倉背后的默默付出和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的動力之源。
糧食豐產,總是讓人滿心歡喜。周麗萱的油畫《豐收喜悅》就表現了人們打稻谷、慶豐收的火熱場景。飛揚的塵土披上明亮的光,“稻黍飄香、顆粒歸倉”成為絢爛奪目、頗具儀式感的畫面。忙碌的身影洋溢著火熱的激情,昂揚向上的蓬勃之氣氤氳如蒸。如果說《豐收喜悅》表現了傳統農耕收獲時節的片刻光影,那么陳玉平的版畫《金秋隨想》則以宏闊視野再現了現代農業機械化收割的典型場面。畫家對機械化收割的繁忙景象進行了藝術化處理,暖黃色的主色調鋪滿畫面,金黃的稻田一望無際,豐收的喜悅一覽無余。

豐收喜悅(油畫) 周麗萱
農民增收,讓神州大地處處歡歌嘹亮。當青藏高原的青稞迎來豐收季,同江南秋收一樣遍地金黃,一派喜人景象。于文江的中國畫《金色青稞》,以富有詩意的方式再現了農牧民喜迎豐收的場景。蒼茫的高原上,湛藍的天空下,一對正在勞作的年輕夫婦臉上洋溢著笑容,大片金黃的青稞,助力他們實現高原致富夢。在美術工作者筆下,“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詩情畫意,化為人與土地最熱烈的交響,也成就了最富生機的壯美畫卷。
圍繞“糧食安全”展開的美術創作,無疑是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藝術結晶,灌注了創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對時代的思考,也融入了他們的家國情懷和對勞動者的歌詠。濃墨重彩的時代畫卷,贊美著新農人的踔厲奮發、喜人佳績,記錄著新征程上“糧安天下”的堅實步伐。
(作者:顧亞奇,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第二屆視聽藝術委員會委員。圖片來源于“人民日報文藝”微信公號)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