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優良教育傳統,更好地“立己”“鑄己”
——觀大型民族歌劇《先生》

大型民族歌劇《先生》劇照 孫波輝 攝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日前,在長沙師范學院師生創作表演的大型民族歌劇《先生》尾聲中,這句毛澤東曾在給徐特立先生六十大壽賀信中所寫的話,引發現場觀眾起身鼓掌,線上觀眾點贊留言,也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這次觀演活動推向高潮,讓演出余味悠長。
>>劇目承揚“先生”育人理念、教育精神和師德師風
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是毛澤東尊敬的老師之一,也是長沙師范學院創始人。他一生“對自己學而不厭,對別人誨人不倦”,培養了國歌詞作者田漢等大批國之棟梁,為黨的教育事業奉獻了畢生才智與心血。今年是長沙師范學院的老校長徐特立誕辰145周年,也是學校建校110周年。長沙師范學院舉全校之力歷時三年創排《先生》,希望以原創民族歌劇的形式承揚老校長的育人理念、教育精神和師德師風。該劇以徐特立創辦長沙縣立師范學校(長沙師范學院的前身)為主線,再現了徐特立早年為實現教育救國理想艱難辦學的奮進歷程,以及“不用一個模子塑造人”“經師人師合一”等教育思想。作品結構嚴謹、環環相扣,劇情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在娓娓道來的故事呈現中,無論是戲劇張力表現出的濃郁情感,還是蒙太奇手法帶來的深邃詩意,抑或是歷史與現實對話折射出的深沉內涵,都讓觀眾收獲心靈的觸動和精神的啟迪。
>>音樂實現傳統與當代、西方與中國的接通
歌劇的核心是音樂。該劇音樂創作者以世界視野、中國氣派與時代胸懷,激活豐富優秀的特色傳統音樂,既弘揚了中華美學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傳統與當代、西方與中國音樂的某種接通,為塑造人物形象與表現矛盾沖突恰當助力。特別是劇中主要人物的詠嘆調旋律獨特,令人耳目一新。劇中,《打赤腳》《長沙伢子霸得蠻》《對峙》《校長還沒回》《校長不容易》《徐二镥鍋》等多個帶有宣敘調風格的唱段,嚴格遵循長沙地方方言咬字四聲的特點,大量采用長沙彈詞等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與湖南民歌因子,并運用湖南戲曲的表現手法,不僅使作品具有顯著的長沙地域文化特點與濃厚的湖湘韻味,令本土觀眾倍感親切,而且加強了音樂旋律的動力和節奏性,將劇中人物豐富而細膩的思想情感以及復雜而多變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人最大》《粗茶淡飯好時光》《為何這般難》《別樣中秋》《山那邊是我家》《油燈照前方》《不負韶華》《期盼》等唱段,在活用傳統音樂精華元素的基礎上,不僅讓徐特立與妻子熊立誠、英姑與青年學生的唱段具有同源的素材,還為他們設計了獨異的核心音調,并通過調性移置等創作技巧進行變奏與發展,從而使劇中同一個人物或性格相近的人物前后所演繹的唱段,在音調與風格上保持了一定的延續與統一。《為何這般難》《教育強國天地闊》等唱段,旋律時而綿延婉轉,時而恢弘磅礴,在詠嘆調創作中,既保留了西方歌劇模式,更充分突出了我國民族歌劇的唱腔旋法特點,強調歌劇音樂的歌唱性、抒情性、戲劇性。而《教師討薪》《天下文章》《強我中華把氣揚》《豐收在望》等重唱與對唱唱段,《覺醒》《改天換地逞英豪》《期盼》《先生》等合唱曲,在調式選擇、和聲織體、樂器配置等方面,采用了對比式與模仿式復調技術,使其聲部之間縱橫交錯、穿插對比、上下呼應,既產生了豐富多彩而彼此融洽的聲部對位關系,又呈現出了清晰的和聲布局。
>>演唱融入地方特色與本土方言,有效提升辨識度
歌劇是“唱著講故事”的戲劇藝術。擔綱歌劇《先生》音樂表演的是該校音樂舞蹈學院師生,徐特立扮演者方川、英姑扮演者謝婷婷、熊立誠扮演者陳琳、田壽昌(田漢)扮演者白曉東等主演大多是海外留學歸來,均主演過多部外國經典歌劇,擁有豐富的歌劇表演經驗與較強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力,對歌劇藝術有著獨到的理解與把握。因此,在交響樂團的現場伴奏下,他們以精湛的技藝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在演唱上,主演們以中國唱法為主、西方唱法為輔。在保留西方美聲唱法科學性的基礎上,依循民族聲樂“依字行腔”的特性,結合長沙地方民謠、戲曲、曲藝等藝術的音樂特色巧妙地加入了一些本土方言與裝飾音,使得整個作品的演唱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具有較高的辨識度。比如第一場“梨江風雨”中的唱段《對峙》,借鑒采用了長沙彈詞的演唱方法與表演特性,其審美旨趣與風格獨樹一幟、湘味十足。在思想情感的表達方面,則追求細膩而精準,既有高聳入云的激情“沸點”,又有低沉往復的悲情“冰點”,充分彰顯了音樂戲劇性的張力與魅力。比如第一場“梨江風雨”中的唱段《為何這般難》,演唱者方川用良好的氣息控制表達人物的“這般難……”之悲情,同時又用極強的聲音爆發力表達“問蒼天……問大地……”之激情,前抑后揚、收放自如,既烘托出徐特立在當時環境下辦學之艱難,又含蓄地透露出徐特立辦學立志之堅毅,精煉表達了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戲劇性變化的過程。
此外,劇中主要人物的唱段風格豐富多樣,扮演者在表演時注重人物內在美與外形美,顯示了不俗的綜合素質與專業水準。全劇40多個唱段,其中徐特立的唱段17個,既有獨唱又有重唱,而且在唱段與唱段之間有大量的話劇式臺詞,成為全劇表演的“興奮點”與“閃光點”。例如英姑從一個沒有文化的孤兒成長為一個有理想、有偉大抱負的新青年,其年齡跨度大、前后形象及心理變化大,創作者從唱腔到肢體動作、舞臺表現等諸多方面對人物進行了精心設計,抓住故事要表現的思想內核與精神內涵,將其每個年齡段應有的形象與個性展現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作為有著百余年歷史的地方應用型本科師范院校,長沙師范學院民族歌劇《先生》的創演,正是努力以創新性的藝術實踐,在學先生、演先生、做先生中,弘揚優良教育傳統,更好地“立己”“鑄己”,從而更好地“立德樹人”“鑄魂培根”。
(作者許中偉系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院長,肖舞系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音樂評論委員會副會長)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