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小道》:特殊視點譜寫偉人魅力

電影《鄧小平小道》劇照
《鄧小平小道》以獨特的視點展現出了偉人的人格力量,并依托情感表現和情緒積累實現了藝術創新。
表現鄧小平同志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江西南昌3年多生活歲月的影片《鄧小平小道》于近日公映。該片藝術再現了鄧小平在“文革”逆境中作為普通人的真實況遇,這一特殊時空的特殊視點,更加真實地展現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人格魅力和豐富人性。影片對偉人在低潮中人性表現的視角選擇,在中國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劇創作中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而刻畫人物和情緒表達是其實現創新的主要路徑。
刻畫人物,是《鄧小平小道》編劇王興東最為顯現的劇作特點,他為中國電影畫廊中雕刻出了多位被觀眾銘記的生動人物。在該片創作中,由編劇王興東、導演雷獻禾和主演盧奇等組成的主創團隊竭力營造主人公鄧小平的豐富人性,進而凸顯偉人的人格魅力,讓觀眾認知一個難忘的鄧小平形象。在人物刻畫時,影片也試圖游離出常規的人物書寫模式,沒有完全按照純粹的戲劇化原則來結構全片,而是以情感為主線完成敘事和人物刻畫。
低潮和逆境,是該片刻畫人物、表達情感的主體語境,也是凸顯鄧小平豐富人性的根本性因素。影片主要圍繞低潮之中的鄧小平和家人之間的親情以及與工友、看護戰士之間的情感來表現情感、凸顯人物。其中對鄧小平和兒子鄧樸方之間的父子情是其親情表現的主要方面,鄧小平身處逆境,兒子也受到牽連而跳樓致殘,影片表達了作為父親的鄧小平的深切愧疚,對鄧樸方給予生活上的細致照料和精神上的精心撫慰:半夜定時為他翻身擦洗,幫他健身康復,把好的收音機故意損壞讓他修理以至他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價值,給他以生活下去的種種鼓勵,以陳延年烈士的悲壯事跡激勵他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等等。這種情感體現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情懷與擔當,更展現出了一位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深深情感,較為準確地把握住身處逆境中的歷史偉人的真情實感,能夠和觀眾建立情感的鏈接。此外,《鄧小平小道》中對鄧小平和卓琳之間的夫妻情也表現得很到位,影片對此沒有濃墨重彩的書寫,但從平凡的生活與工作中刻畫出了二人之間的相濡以沫和守望相助,這種情感帶有偉人情感的影子,更折射出處于逆境狀態的普通夫妻之間的精神支撐和溫情撫慰。
除父子情和夫妻情外,影片還表現了鄧小平在逆境之中的家庭擔當。影片中表現鄧家剛被“下放”不久,一家人老弱病殘,作為一家之主的鄧小平雖已年過花甲,但自己劈柴;后因停發工資和鄧樸方回家等原因,造成了鄧家家庭經濟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一方面自己開荒種菜建廁所,另一方面也省吃儉用減少家庭負擔,顯現了作為一個普通家庭一家之主的責任擔當。這種擔當更進一步呈現出了鄧小平的人格魅力和豐富人性,且遠比“偉光正”式的表現更能和觀眾產生共情。
這樣的父子情、夫妻情和家庭擔當,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最重要的人本情懷體現,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偉人,在這樣的人本情懷照射下,才能盡顯人性的光芒。影片以對此情懷的捕捉,表現出了作為偉人的鄧小平性格中最為重要的人本性,展現出了別樣的人格魅力,而低潮和逆境為這種人本性表達提供了最為重要的語境。
表達鄧小平和工友、戰士等普通群眾的情感,是《鄧小平小道》中對主人公人格魅力和人本情懷表達的另一方面。低潮時期的“下放”,為該片表達鄧小平的群眾情懷提供了較為完美的鋪設。他和卓琳工作的新建縣拖拉機修理廠,是基層的工廠,這里的員工包括車間主任陶端縉、工人紅杏等是最基層的工人;影片著墨不多,但通過工人們保護鄧小平免遭紅衛兵的批斗、用紅糖水救治低血糖中的鄧小平、鄧家向工友家屬讓粽子等細節,將他和工人之間的情感表現得很到位。此外,影片也表現出了鄧小平和監管戰士小賀、保姆繆發香之間的友誼,以及與修理廠廠長羅朋、監管干事黃文華之間特殊而復雜的情感。這些都為鄧小平的豐富情感做了恰當的注腳,成為表現鄧小平人本性的重要補充,進一步讓觀眾領略到他的人格魅力。
《鄧小平小道》以情感的豐富性來刻畫人物,凸顯情懷,但并未陷入一味的煽情,而是依托營造情緒來完成敘事。這其中,表現鄧小平、鄧樸方父子之間的戲尤為凸顯。片中,身處逆境的父親對身殘的兒子從未放棄,一直在為他尋找在困境中生活下去的動力與勇氣,但每一場父子戲都沒有刻意煽情,而是在醞釀情緒,讓觀眾感受到情緒的積累。特別是鄧樸方去北京看病前一晚父子吐露心聲的一場戲,兒子覺得自己跳樓身殘愧對了父親,但父親認為兒子是寧折不彎、沒有丟掉堅持真理的人格,并以陳延年烈士對信仰的堅守和兒子的堅守做對比,也表達了入黨的初心。影片以此營造出了能讓觀眾感知的熱流般的父愛,積累的情緒開始涌動。接下來,鄧小平對兒子說自己從當年踏上法國的土地開始就把自己當成了中國人民的兒子,畢生報答人民恩情。這樣的情感交流將整場戲的情緒進一步推升,觀眾也被逐漸感動。而這場戲的最后,兒子用自制的癢癢撓為父親的后背撓癢時,情緒的積累在影片人物那里和觀眾中達到了高潮,眼淚從鄧小平這位堅強的父親眼里第一次流出來了,也在觀眾的心中流淌。
《鄧小平小道》以獨特的視點展現出了偉人的人格力量,并依托情感表現和情緒積累實現了藝術創新。當然,影片也有尚待提升的空間,比如影片的主體應落在片名“鄧小平小道”上,但影片對這一主體表現不夠,對鄧小平在這小道上對中共未來走向思考的表現尤為不足;另一方面,影片對鄧氏父子之間的情感表達筆墨較重,而這種表達和“鄧小平小道”的戲劇關聯性不強。此外,片中對個別人物的表現也需再完善,如黃干事在前半部分戲中有突出的個性,但后面他的突然轉變缺乏戲劇邏輯;而曾向紅衛兵告密的劉雙瑾到后面也再未出現,人物有被寫丟之嫌。但無論如何,《鄧小平小道》都顯示出了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電影創作的新努力,其所秉持的情感表現、情緒表達及共情意識等都將為今后的國產電影創作提供啟示。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