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被天下誰識恩——葉恭綽的書畫、交游與鑒藏

蘭花圖(中國畫) 葉恭綽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國畫院正式成立,齊白石任名譽院長。對于齊白石的研究與展覽,已經成為今天北京畫院的學術品牌,而對于首任院長葉恭綽的研究與推廣則較少涉及。今年是葉恭綽誕辰140周年, 11月12日至2022年1月16日,北京畫院策劃推出“紀念葉恭綽誕辰140周年:衣被天下誰識恩——葉恭綽的書畫·交游·鑒藏”專題展。
“衣被滿天下,誰能識其恩,一朝功成去,飄然遺蛻存。”出自葉恭綽15歲時的詩作《繭》。少年的葉恭綽似乎就已預見了自己一生的軌跡——從18歲應試作《鐵路賦》到創辦交通大學,從清廷郵傳部部員到出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部長,從廣東葉氏子孫到20世紀的風云人物。此次展覽匯集中央文史研究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13家美術文博機構收藏的葉恭綽書畫、信札以及曾經鑒藏的文物近百件套,從“曾閱滄桑幾度來——藝術人生”“記敘朋簪各返真——畫壇友朋”“著錄煙云聊鑒影——書畫鑒藏”三個角度,向公眾介紹這位不平凡的文化大家。
多元身份
葉恭綽堪稱20世紀中國文化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是近代交通事業和交通教育事業的先驅,在清廷曾出任過交通部路政司司長兼鐵路總局局長, 1921年就任民國政府交通總長并任交通大學的院長。他還是博古好雅又具有家國情懷的鑒藏家,一生致力于文物的收藏與保護事業。曾與朱啟鈐一起組建成立中國營造學社,出任過上海市博物館理事會董事長和故宮博物院的理事。
葉恭綽是通古曉今的學者、才學非凡的詩人,他是新中國文化事業發展的推動者,還是北京中國畫院(今北京畫院)的首任院長,為畫院成立初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1956年,葉恭綽為籌備中的北京中國畫院購得一批精刻善本,包括康熙年間精刻本《佩文齋書畫譜》《歷代題畫詩類》《墨池編》《梅花喜神譜》《漢溪書法通解》《四銅鼓齋論畫集刻》等。北京中國畫院成立的第二天葉恭綽便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這畫院的內容,將不同于一般學校……大體或將采取固有的‘書院’‘畫院’制度,和近代現代的‘學校’‘研究所’制度,參合融會而定。”此外,他還在文中提到,“說到‘畫院’的工作,大致當不出創作、研究、教課三者”,而這“三者”也正是今天北京畫院的主要職能和發展方向。

春壑云濤(中國畫)
何香凝 溥雪齋 汪慎生 胡佩衡 葉恭綽
畫壇友朋
葉恭綽的書畫,雖然未經過專門的造型訓練,但是卻代表了清末民初時期文人畫的一種典型風貌。繪畫多以文人偏愛的竹石松蘭為題,秀勁雋上,直寫胸臆,追求傳統典雅清麗的意趣;他的書法則用筆蒼勁渾厚,自成一家,所書內容也極為豐富,不僅體現出較深的書法造詣,也為觀眾展現了他對時代和社會的思考與感悟。
葉恭綽作為晚清、民國以及新中國時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文化大家,一生輾轉廣東、江西、北京、上海、蘇州和香港等地,每在一處均交游廣泛。他交往的好友涵蓋政治、交通、文化、鑒藏等多個領域,包括齊白石、陳師曾、何香凝、徐悲鴻、吳湖帆、張大千、黃般若、梅蘭芳、朱啟鈐等諸多藝壇名家。他們之間或書畫唱和,或雅集合作,或互通書信,為我們講述著近代藝壇的一段段佳話。在展覽第二板塊中,通過豐富的書畫作品及信札文獻,呈現葉恭綽與近現代美術界好友的藝術交游。
在陳師曾的《北京風俗圖》中,葉恭綽情感真摯的題跋為觀眾講述了他與陳師曾的友誼。兩人結識于1895年,當時正值青年的葉恭綽居住在江西,因此與陳師曾早有詩文唱和,是少年知己。后來葉恭綽長居北京,與陳師曾之間更是來往不斷。1917年葉恭綽參與組織的京師書畫展覽會也被陳師曾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從而誕生了近現代美術史上的名作《讀畫圖》。兩人還有一位共同的知己好友齊白石,在葉恭綽看來,齊白石是當時畫壇少有的名家,曾多次向好友表達對齊白石畫風的欣賞。展覽中專門陳列了葉恭綽致齊白石的信札及祝壽的作品,為觀眾講述了北京畫院兩位院長之間的文人情誼。
1928年,葉恭綽南下定居上海時結識了吳湖帆。自此以后,二人數十年詩畫酬唱,論文品畫。吳湖帆對葉恭綽的書畫收藏和創作有重要影響,而葉恭綽也激勵了吳湖帆的詩詞創作。抗戰時期,葉恭綽曾流徙香港。居港期間,他格外懷念蘇州的舊宅鳳池精舍,特意囑托好友吳湖帆為其作《鳳池精舍圖》,葉恭綽多次在畫上題跋,成為兩人友誼的一段見證。除此之外,葉恭綽在香港期間與黃般若等人交往甚密,留下多件書畫作品及信札。
書畫鑒藏
葉恭綽一生收藏、鑒賞的古物包羅萬象,青銅器如毛公鼎,書法碑帖如王獻之《鴨頭丸帖》,繪畫如趙孟堅《墨蘭圖》等。他的收蔵一部分來自葉氏家族豐富的舊藏,更多則是借助自己的影響力和人脈購買或交換得來的。葉恭綽是一位具有民族文化情懷的鑒藏家,一生致力于文物的研究與保護。正如他曾言“余昔收書畫,本為擬編《中國美術史》,籍供參考,故標準頗與人殊”——他希望收藏不止步于個人賞玩,而是希望通過收藏對中國美術史的書寫和發展提供幫助。晚年葉恭綽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紛紛捐獻、售予國家各地的文博機構,此次展覽中,故宮博物院收蔵的楊維楨《張南軒〈城南雜詠〉》,吉林省博物館收蔵的張見陽《楝亭夜話》,蘇州博物館收蔵的傅山、傅眉《甲申冊》,廣州藝術博物院收蔵的陳士忠《竹圖》等葉恭綽曾經鑒藏過的書畫文物匯聚一堂,以此向公眾展示葉恭綽的鑒藏理念及保護文物的家國情懷。
如今,葉恭綽已經成為北京畫院一個新的研究重點,不僅僅限于書畫藝術領域,甚至涉及政治、經濟、外交、交通、通信、醫藥衛生、文物、考古和鑒藏等。所以此次展覽不僅是對以往研究的總結,更是研究的新起點。“葉恭綽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需要我們從表層開始了解、剝離、深入,再勾連相關,形成新的綜合成果,進而引發研究的新動能。”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說。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