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繼高:芙蓉國里盡朝暉

春江水暖(中國畫) 喻繼高
在北京初冬襲來的寒潮中,九旬高齡的畫家喻繼高在中國美術館卻繪出暖意洋洋的“春滿神州”。11月6日至22日,由中國美協、中國美術館、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蘇省文聯、深圳大學主辦,江蘇省美協、深圳大學喻繼高中國工筆畫研究院承辦的“春滿神州——喻繼高繪畫展”共展出喻繼高作品百余幅,一如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所描述:“觀展的第一印象就是毛澤東的詩句‘芙蓉國里盡朝暉’。”
喻繼高生長于蘇北農村,家境貧寒,“從小就干農活,磨煉了他堅強的意志和熱愛勞動的習慣,也培養了他對大自然和花鳥蟲魚的深厚感情。他心中的藝術種子在這塊沃土上發了芽,愛上了繪畫,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終于在1951年考入了南京大學藝術系,開始了一個放牛娃的藝術征途。他趕上了好世道,遇到了好老師,傅抱石先生淵博的美術史知識和陳之佛先生卓越的工筆花鳥畫成就,引導他進入傳統繪畫的大門,并選擇了工筆重彩花鳥畫專業。童年的憧憬成為現實,這對他是多么大的鼓舞啊!”畫家潘絜茲曾說。
喻繼高根據熟悉的鄉村生活,精心構思,于上世紀70年代創作出工筆花鳥畫《荷香鴨肥》,這幅作品描繪了一群鴨子或藏或露地嬉戲在綠波蕩漾的荷花叢中的場景,荷花亭亭玉立、妍雅高潔,這份田園詩意源于鄉村生活的日常。上世紀80年代,正值壯年的喻繼高一次去武漢采風,他在東湖十里堤岸漫步時,看見一片片雪白無瑕、生機勃勃的梨花,立刻被吸引。于是他從晨至暮,在蒙蒙細雨中的花徑中寫生,未喝一口水,也沒進一粒米,回來后幾經推敲,完成了《梨花春雨》。這幅畫以蒼潤華滋的枝干襯托嬌嫩玉潔的花瓣,以翩然翻飛的春燕對比繁密恬靜的枝叢,在相互映襯下顯得生機盎然。對此辛苦,他只說:“只怕仙境難遇,狂想斷線。”
上世紀90年代,喻繼高精品佳作頻出,《杜鵑山雀》《芭蕉丹柿》《牡丹綬帶》《孔雀戲春》《荷塘群鴨》《蓮塘戲鶴圖》《初春》《茶花鸚鵡》《櫻花雙鴿》《玉蘭錦雞》《瑞鶴圖》《孔雀圖》等作品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不僅展現了畫家擁抱生活、熱愛自然、歌頌生命的真摯情懷,也讓傳統工筆花鳥畫重新煥發新的藝術魅力。他在平凡的景物中開掘更深沉的精神內蘊,在人們喜聞樂見的風格中升華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讓自己的作品更加豐滿、成熟,更富有神韻和意境。這些作品明麗中見深秀,冶艷中見儒雅,溫馨璀璨而風規自遠,鋒芒內斂而光彩照人,透出的是一種至真、至美、至善的人格志趣,畫出的是新時代的繁榮和民族的燦爛。
從藝70年來,喻繼高把黨和人民的需求當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將一腔濃濃的愛國情訴諸筆端,創作了一大批具有生命氣象和高雅文化氣息的作品。自此之后,繁盛、充盈、豐實、歡樂、光彩照人、典雅秀麗、風流蘊藉、活潑天真、雍容豁達、泱泱大度,成為喻繼高工筆花鳥畫的基調和風格。
表現時代、歌頌生命、關愛自然、呼喚和平是喻繼高在作品中時常帶給人們的,他為了自己的藝術理想,筆耕不輟、不斷前行。進入新世紀,70歲的喻繼高為自己立了“三步規劃”:第一步,只要身體允許,繼續為國家殿堂畫幾幅工筆大畫,有求必應。第二步,多出幾本像樣的畫冊,對自己的藝術作一番總結,以傳后學。第三步,在家鄉建立喻繼高藝術館。每一步規劃似乎都在傾訴他的感恩之心,他以一個老藝術家的自覺,以自己的筆墨丹青感恩祖國、感恩社會、回報他的父老鄉親。1999年,喻繼高第二次進中南海創作,盡管他年近70歲,但還是從早到晚不知疲倦,在10米高的腳手架上爬上爬下地創作,經過100多天的努力,《蒼松瑞鶴沐朝暉》 ——這幅喻繼高作品中最大尺幅的工筆花鳥畫誕生了。20只仙鶴繪制在長8.15米、高2.8米、4張半丈二匹的宣紙上,它們或立于石上、或翱翔于天空,石間紅葉閃爍、石后蒼松碧翠,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畫家以恢宏氣勢表現出擁抱時代的大視野、大格局、大氣象。“無償報效黨和人民的恩情既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喻繼高謙遜地說。“堅持寫實風格,創作態度十分嚴肅。他很重立意,每幅作品都經過縝密的思考,構圖、造型、色彩、意趣都要反復推敲,做到一枝一葉不可移易,畫成之后無懈可擊,即使作尺幅小品。因為‘物各有神明’,人有生命,花鳥也是有生命的,必須像畫人物一樣把它畫活,能夠傳神。他正是這樣一個‘為花鳥創造生命’的人。”潘絜茲曾說。至于其作品的當代意義,正如《美術》雜志社社長兼主編尚輝所論:“不僅僅是畫內境界的超邁靜穆和畫外豐厚的文化學養,更重要的還在于它體現出一種時代品格和人格魅力。”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