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憲描畫“時間的形狀”

撫明皇幸蜀(中國畫) 張友憲
由江蘇淮安市委宣傳部、淮安市文廣旅游局主辦,淮安市美術館(書畫院)承辦的“時間的形狀——張友憲中國畫學術展”10月15日至11月14日在淮安市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是淮安市美術館名家系列工程之一。該工程以畫家為中心,作品為中介,觀眾為連接點,旨在更好推動淮安文藝穩健發展。展覽梳理了張友憲從藝至今各個時期的作品,以“時間的形狀”為主題,共展出150件作品。
策展人陳思建介紹,展覽名為“時間的形狀”有兩重涵義,其一,對張友憲中國畫學術展中作品的時間跨度進行梳理,在線性時間的結構上展示張友憲作品所呈現的傳統景觀與“一定條件下”的創造性;其二,展覽名字引用自喬治·庫布勒的名著《時間的形狀》。
張友憲是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理事。作為董欣賓的弟子,他的作品線條有力,筆飛墨舞,在揮灑之中展現出丹青之美,然精微入妙、內美渾厚,在描繪之間感受五彩之姿。對于入展作品的選擇,張友憲說:“我上世紀90年代前后創作的一些課堂寫生,今天看未必都是成功的,卻能真實、質樸地反映出時間流變過程中我在某一藝術特定時段的真實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入展了幾幅張友憲“再創作”的作品。他十幾歲的時候曾在傅抱石先生后人家中有幸見過先生的一幅《汨羅江畔》,魂牽夢縈幾十年,于是在十幾年前創作了作品《汨羅江畔》,去年又在作品上做了進一步改動,使主題更加突出。另一幅《蒼茫暮色》曾在6年前于上海中華宮展出并收錄進大型畫冊,他一直想把畫面上的主角從中年改為老年,去年夏天實現了這個愿望,自覺還是比較成功。這一次到淮安市美術館做個展,他覺得作品中景物仍然有進一步再創作的必要,所以利用淮安市美術館大廳所具有的條件,在原作上增色完成了這幅巨制。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