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幸有君,山水賴有君
河山幸有君,山水賴有君
——記“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展:河山有君——李可染藝術精品展”

林海放筏圖(中國畫) 李可染
“在群峰綿延、山高水長的中國畫史上,李可染以其重、厚、蒼、潤、樸、渾的大氣象,開創新的審美境界。墨染河山,巨峰獨聳,為民族文化立碑,充分顯示其天生的稟賦、厚積的學養、開闊的視野及其對時代精神的敏銳、對生活的溫情。”在9月9日由中國美術館、李可染畫院共同主辦的“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展:河山有君——李可染藝術精品展”開幕式上,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如是說。
展覽分為“青山鑄鐵·山水”“逸寫天真·人物”“牛背笛聲·牧牛”“渾穆厚蒼·書法”4個部分,展出李可染作品70余幅。這些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李可染從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逾40年的創作歷程和藝術全貌。展出作品來自中國美術館、私人藏家和機構藏家,展覽將持續至9月21日。
除了李可染的作品,還有一件特殊的展品也呈現在此次展覽中——李可染塑像。立于展廳中的李可染塑像是吳為山于2008年受時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龍瑞之邀為李可染所塑。吳為山回憶:“記得那手執節杖、立定青山、宛若豐碑、注目世相、胸羅大千的泥塑塑畢,其公子李小可先生含淚佇立良久?!?/p>
創造出“李家山水”范式
李可染所處的時代,是20世紀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代,在當時的大語境中,李可染以其敏銳的時代觸覺、深厚的文化積養,準確地把握了時代脈動,進行多次自我變革。青年時期,他認真鉆研傳統,但又不迷信傳統,在“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的同時,他激勵自己還要“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中年時,拜師名家與長途寫生兼程并進,成為“打進”“打出”的重要關鍵。上世紀50年代李可染面向祖國河山寫生、求索現代山水藝術真魂時,把“可貴者膽,所要者魂”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上世紀60年代“采一煉十”的主張,是他既要脫出傳統、又要超越寫生、進一步發揮主體創造精神的實踐綱領。
李可染在關鍵時刻切入山水畫這個中國美術傳統的大平臺,創造出“李家山水”范式。李可染強調,“要精讀大自然(包括社會生活)第一本書,精讀傳統(包括中、外)第二本書”,“要練一輩子基本功”,要做“苦學派”,在縱橫比較中探求民族藝術發展的圓通大道。正如吳為山所說:“從宋元全景山水造境,到龔賢、黃賓虹的積墨層層,(李可染)先生深深扎入傳統,在氣韻、筆法、章法等方面,透徹領會南北宗諸家之妙,且于壯游寫生中,以生活、生命的生機激活‘古法’,并使之勃發著創新的力量?!币嘤腥嗽f,“在當代中國畫史上,李可染是藝術的高山,風暴吹過去依然是巍巍高山,而不會成為沙丘。他的畫像壯美的詩畫,立足當代放眼世界,以新題材、新格式、新筆墨、新意境呈現出中國山水畫的‘李家山水’范式”。

忽聞蟋蟀鳴(中國畫) 李可染
有情、有趣的藝術世界
在繪畫高峰期,山水畫之外,李可染還拓展了人物、牧牛題材繪畫。在“逸寫天真·人物”“牛背笛聲·牧牛”兩部分,觀眾看到了李可染宏大肅穆山水畫背后有趣、詼諧的一面。
李可染的人物畫,畫面動態微妙,形象夸張但不丑化,樸質卻不陋拙,富于詼諧、機智特色和生活情趣,是李可染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之后,融鑄于胸中的形象。在李可染的人物畫中,每幅畫都具有不同的意境,鮮活的形象滲透著溫潤的人性情懷。寥寥數筆,李可染卻能把人的微妙動態與情緒呈現得淋漓盡致,以輕松的筆墨“戲畫”人間百事,把觀者帶進一個有情、有趣的藝術世界。
伴隨人物經常出現在李可染畫面中的還有牛,李可染尤其愛畫牧牛圖。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他畫了許多以牛為題材的精品力作。人們更是把李可染的牛、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和黃胄的驢,并稱為“20世紀中國水墨四絕”。
李可染畫牛,開始于1942年,他在重慶水墨寫生時。那時,為方便寫生,李可染借住在一戶農家,居住的房間臨著農戶家的牛廄,朝夕與水牛相望,他還經常同鄰家兒童一起趕著水牛去放牧。水牛的勤勞、憨態引發了李可染的創作思考,而且他發現南方的水牛比北方的老黃牛骨骼體態富于變化,宜于用水墨畫來表現,從此,充滿童趣和純真的牧牛和牧童成為李可染筆下的重要繪畫題材?!稘馐a浴牛圖》中,牛臥于樹蔭下,兒童坐于牛背之上,好不愜意;《犟牛圖》中,兒童使勁兒拉拽,牛卻鉚足勁兒駐足不前;《忽聞蟋蟀鳴》中,兩頭牛臥于樹林旁,兩兒童在樹林里斗起了蟋蟀,各得其樂……李可染筆下的牛,無論是行、臥,或鳧于水中,他都能把牛樸實無華的性格和充滿泥土味的本色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李可染的牧牛圖所表現的場景在鄉村生活中隨處可見,可一經他勾勒點染一番后,卻別有洞天,境界頓時開闊起來,充分折射出李可染的一顆爛漫童心和對江南水鄉的熱愛。
李可染立志“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傳統”時,給自己的畫室起名“有君堂”;立志革新中國山水畫時,為自己制定的理想是“為祖國河山立傳”。由此,此次展覽的主題定為“河山有君”。河山幸有君,山水賴有君,“此次展覽既是對李可染先生藝術精神的深切緬懷與紀念,又旨在激發起當下美術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展覽學術主持王魯湘說。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