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芳草”:傳承與創新的對話

美院教室一角(紙本水彩) 1954年 周令釗
跨越一個世紀的200余件中央美術學院院藏精品力作匯聚一堂,就不僅是一次溫潤心靈的藝術之旅,也是一次傳承與創新的對話——8月30日,由國家大劇院和中央美術學院聯合主辦的“美育芳草——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傳承展”在國家大劇院開幕,于9月1日面向公眾開放,展出至10月10日。本次展覽也是國家大劇院與中央美術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出的首個項目,國家大劇院副院長宮吉成表示,希望未來國家大劇院與中央美術學院繼續攜手,共擎推動祖國文化文藝事業發展大旗,共擔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共襄建設文化強國盛舉,共譜社會美育工作新篇章,共創中華文化新輝煌。
在國家大劇院展出視覺藝術作品,自然要分“東西”“對話”:東展覽廳“大美之藝 崇德力行——中央美術學院老先生及教師作品展”集中展示了老一輩美術家、美術教育家及骨干教師的百余件精品力作,其中不乏徐悲鴻、常書鴻、吳作人、滑田友、王臨乙、葉淺予、馮法祀、古元、靳尚誼、詹建俊、鐘涵等名家的繪畫及雕塑作品,側重于體現中央美術學院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傳播。老一輩藝術家們在創作中通過一顆大愛之心深入生活,以寫實手法抒發對現實的關切,反映著時代的變遷;畫中那些樸素而根本的,對自然、對生活、對人民的熱愛,都是生動的時代寫照;年輕一輩的藝術家們更是繼承現實主義衣缽,在創作中融入對當下時代的關注和對現實生活的思考。
“從百余年前中央美術學院的前身建校伊始,幾代央美師生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關切時代的發展,投身火熱的社會現實,感受生活的變遷,用造型藝術的語言表現美、塑造美、傳播美。他們創作的大量主題性繪畫與雕塑作品,反映了20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奮起反抗外來侵略和黑暗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革命斗爭,記錄了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熱潮和人民當家作主的精神風貌,表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遷,謳歌了時代楷模和英雄的光輝業績,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氣象……作品展現出深厚的思想內涵和豐沛的美學境界。在許多反映日常生活感受和描繪自然風物的作品中,也同樣可見真誠的文化關切和向美向善的藝術情懷,透溢出雋永的詩情畫意,尤其在藝術格調上展現出樸素、純正、大方的美學品質。”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優秀的藝術具有鮮明的個性,但在中央美院名師大家不同風格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這所著名藝術學府還具有共性的學術品格,那就是以美的理想為引領,以“大美之藝”創造精神價值、文化內涵和美學意蘊相結合的精品力作、傳世之作,用以服務社會、奉獻人民。

高層之窗(布面油彩) 1980年代 朱乃正
“這個展覽的另一重要特色是精選展出了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科基礎教學的成果,也是學生的優秀作業(作品)。立德樹人、傳承學術、激發創新是大學的使命,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一向把‘基礎’看得很重,在造型學科中專設基礎部,集中實施基礎教學”,范迪安說。西展覽廳“丹青不渝 守正創新——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科基礎部教師及學生留校作品展”就集中展示了百余件造型學院基礎部青年教師和學生的作品。該部分體現出后輩對前輩教學的繼承與創新,不論是寫生或是創作,都足見扎實的基本功,流露出現實主義的人文關懷。在造型學科基礎部教師的精心栽培下,新一代的青年學生銳意進取,迸發出更多活力、感受力和勇氣,承擔起新一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展覽還特別展出了為慶祝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中央美術學院師生重走長征路繪就的“長征食譜”。這些作品不僅鍛煉了學生取景、構圖、觀察的能力,也培養了濃厚的歷史使命感。兩大展覽、兩個展廳的“對話”,旨在通過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素描等作品,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凸顯藝術傳承魅力,向觀眾集中展示中央美術學院老中青幾代藝術家的藝術成就。
新時代以來,中央美術學院更加注重基礎教學改革,實施全面培養的“一年級工程”,既重視引領和培育青年學子的思想品德,培養他們熱愛黨和祖國、關切現實、貼近人民的思想情懷,樹立反映時代、表現生活、展現自我聰明才智的理想抱負,在基礎教學中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也不斷拓寬“基礎”的內涵,配置豐富的教學資源,在不斷延展的教學內容中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自我認知的素質;尤其在藝術品格上堅持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從發現美、捕捉美到表現美、創造美,為未來的成長成才真正打下全面而堅實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學院名家名師在美的追求上形成優良傳統,是今天中央美術學院人才培養上無形的土壤與空氣,滋潤著如茵的芳草。”范迪安表示,此次展覽展現中央美術學院幾代人在造型藝術領域的研究創造和學術傳承,以期讓觀眾了解中央美術學院百年辦學的“美育之路”,更可以欣賞“美育芳草”的盎然生機。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